農業社會

農業社會

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經濟的社會。在西方傳統的發展理論中用以代表工業社會之前的社會發展階段。有時又稱傳統社會。學者丹尼爾·貝爾對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農業社會是前工業社會的一種形態。

特徵


與工業社會相比,農業社會的特徵大致歸為:
①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以手工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滿足家庭生活需要而不是交換。
②社會分工不發達,社會分化程度低下。
③社會流動性弱,各階級階層之間壁壘森嚴,社會關係以血緣和地緣關係為主,個人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
④社會管理原則是家長制,人治為政治系統運行的基本方式。
⑤人們的思想觀念陳舊,迷信權威,懼怕變革。
⑥ 競爭機制不健全,生活節奏緩慢,因而,社會的變革和進步也非常遲緩。
然而,農業社會中人與自然之間保持有一種順應的關係,因而人們擁有一個優越的生態環境或生存空間;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的人情味濃厚;節奏舒緩的生活使人較少心理的緊張和精神的壓抑;倫理型的規範對於抑制一般性的越軌行為有著不可替代的效力。

農業社會的經濟


農業社會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社會的農業是指原始農牧業,稱為第一層次的農業。原始農牧業是以人力、畜力為動力,以簡單的手工農具為設備,靠天吃飯的農牧業。當時的手工業,如:手工紡織、制陶、打鐵、鑄銅等是工業社會的雛型。
在農業社會,生產技術發展緩慢,科學尚處於孕育期,科學對技術的促進作用尚未顯現。18世紀以前的幾千年,人類社會都處於農業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