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村

雲南建水縣曲江鎮山田村

該行政村隸屬建水縣曲江鎮,距鎮政府所在地4.00 公里,交通方便,轄 1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73戶,有鄉村人口3384人,其中農業人口3340人,勞動力214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942人。全村國土面積16.33平方公里,海拔 1,320.00米,年平均氣溫18.50 ℃,年降水量 850.00 毫米,適合種植 稻穀、蔬菜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2,371.00 畝,人均耕地 0.7畝,林地3,575.00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58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92.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村容村貌
村容村貌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37 1.00畝(其中:田2,345.00 畝,地 26.00 畝),人均耕地0.71畝,主要種植 稻穀、蔬菜 等作物;擁有林地 3,575.00畝,水面面積 256.00畝,荒山荒地 17,117.80畝,其他面積 1,170.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286戶通自來水,有 484戶飲用井水,有10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873戶通電,有587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36戶(分別占農戶的100%、67.2%、72.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9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19戶。
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4.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6輛,拖拉機13輛,摩托車51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66.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19.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5畝。
到2008年底,裝有太陽能農戶180戶;建有小水窖 15口;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0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9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67.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85.00萬元,佔總收入的65.1%;畜牧業收入220.00萬元,佔總收入的13.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98頭,肉牛220頭,肉羊62頭);第二、三產業收入245.00萬元,佔總收入的14.7%;工資性收入87.00萬元,佔總收入的5%。農民人均純收入3092.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5人,(占勞動力的1.6%)。在省內務工35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73戶,共鄉村人口3385人,其中男性1727人,女性1658人。其中農業人口3340人,勞動力214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彝族、回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111人,彝族194人,回族80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21人;占人口總數的6.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09人;參合率96.1%;享受低保64人。五保戶1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小學4所,校舍建築面積10,090.00平方米,擁有教師24人,距離鎮中學8.0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50人,其中小學生420人,中學生130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山田村委會位於曲江東北部,東臨曲江大河峽谷與華寧縣接壤,南面隔河與王和營村委會相望,西面與龍街村委會相連,北面與華寧縣接壤。轄15個自然村。地勢北高南低,境內由北向南的季河較多,雨季常有局部洪災。山田村委會的耕地多數在平壩區,少數為丘陵台地,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8℃,年平均降雨量850毫升。境內有龍潭一個,出水量為115升/秒。有古道上通海縣的必經之路大新橋。
古建築曲江大新橋。
曲江大新橋
曲江大新橋
曲江大新橋的修建沒有官府撥款資助,都是由鄉間名耆倡議,由人們捐資出力而修建的,純粹是民間自發的行為,即使地處驛道要津的曲江大新橋也不另外。這種現象說明了我們的祖先有一種樸素的公益道德觀念,"仁人之心同感,發而興起焉"。曲江是古代由雲南通往安南的古驛道步頭路的必經之地,是滇南的交通要衝。但曲江河自西向東橫卧在曲江壩子之中,阻遏著來往行人和馬幫。據臨安巡按沈正隆撰的《新建曲江橋碑記》中記載,每當"夏秋雨集,山泉匯之,騰涌澎湃,獼獼浩浩,溟漲無端",擺渡的小船常被浪滔吞沒,"民隨波流葬於魚腹","川中之骨可掬也"。發大水時,原來的小石橋根本就不起作用,還時時有被衝垮的危險。河右岸寺廟裡的如凈和尚俗名朱萬祜和鄉人張國相看到這種情況,就倡導並勸募資金改建石橋,歷時兩年而成。新建成的石橋比原來宏偉壯觀,大新橋也因此而得名。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水利、道路設施落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調整種植業結構,加快二、三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