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

九尾狐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常用來象徵祥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編纂的《山海經》,而後傳至漢字文化圈日本、越南等東亞國家。《山海經》云:“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1]其形象最基本的特點就是“九尾”,傳說世平則出為瑞也。《瑞應圖譜》中說:“王者不傾於色,則九尾狐至焉。”而《宋書·符瑞志》則說:“白狐,王者仁智則至。”《孝經》援神契說:“德至鳥獸,則狐九尾。”但是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而早期也有吃人的兇惡形象。

生活狀況


眼瞳為血的深紅,銀白色的九尾狐,皮毛如月華般清濯明凈的銀色,皎潔出塵。
九尾狐出沒時有一個特徵,是會有沙沙聲,像是雞毛撢子擦過紫檀木桌面的聲音。因為狐狸練成人形,最難修鍊的,就是狐狸尾巴!尾巴有九條,既顯示了它狐
九尾狐
九尾狐
媚的深厚功底,又暗示了它向人類藉助陽氣時的困難,因為尾巴的繁複很容易使其露出馬腳。因此,其尾巴的構造恰恰符合古文化的辯證法:能力越高,麻煩就越多。
九尾狐要想變成人,需要吃掉100個人類肝臟。有個傳說,當九尾狐為了第100個肝臟要去誘惑一個男人時,如果那個男人向曾經接受他幫助的動物或是鬼求助,就可以把九尾狐擊敗。
九尾狐每一百年就會有一個尾巴出現。當九條尾巴齊全的時候,再過100年,也就是說九尾狐活了1000年之後,這個九尾狐就可以變成人。所以,活了1000年的九尾狐是已經吃了100個男人的肝臟后而變成的美麗女人。當它吃了第100個肝臟后,就可以以人的身份活下去。但是故事裡的九尾狐往往在要吃第100個肝臟的時候而失敗。

生物界原型


九尾狐
九尾狐
有學者指出,九尾狐可能是赤狐中的華南亞種,因為此狐的尾巴蓬大如九尾,因為可以參照大靈貓的異名——九節狸、小熊貓的異名——九節狼來印證,故而九尾狐可能是九節尾狐的省寫。

歷史記載


九尾狐
九尾狐
漢時石刻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並刻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
九尾狐象徵子孫繁息,亦禹娶於塗山氏之女的遺意。後世反其意,以“食人”之九尾狐為妖,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已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則更發揮其說,因而乃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註:“即九尾狐。”
宋趙令疇《侯鯖錄》卷八:“錢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號曰九尾野狐。”
九尾狐,最早是出現在《山海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規說法,狐,狸是兩種動物,只是人們叫習慣了,統稱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氣,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經》中的九尾狐,乃是一個能“食人”的妖獸。到後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則象徵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德論·封禪篇》)。“食人”之傳漸隱,“為瑞”之說漸漸出現。但同樣是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狐為“祆獸也,鬼所乘之”。可見,狐有靈氣(妖氣),在數千年前,已是公認。再到後來的唐宋時期,狐已經被人設廟參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張鷟《朝野僉載》說﹕“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豐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時出現的(《封神演義》),而《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舉不勝舉。“妖媚”、“邪氣”、“仙靈”、“神秘”、“狡猾”,可以說是中國人想到“狐”后最明顯的感覺。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注《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則云:“太平則出而為瑞”,又為禎祥之物。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云:“禹三十未娶,恐時之暮,失其制度,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九尾白狐,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證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此即郭注所謂“為瑞”之意。考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並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象徵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封禪篇》),亦禹娶塗山神話之遺意。“食人”之說漸隱,“為瑞”之說終張。又六朝時人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說妲己為九尾狐。《封神演義》也以妲己為九尾狐精,當源於此。
九尾狐
九尾狐
《魏書·志第十八·靈征八下》當中記載道,在各地現身的異獸里,狐狸佔據了很大篇幅,這是某種瑞祥的徵象么?似乎有些讓人不解。在白狐、黑狐、五色狗的交錯身影里,僅從“肅宗正光二年三月”開始,計有:“南青州獻白狐二;三年六月,平陽郡獻白狐;八月,光州獻九尾狐;四年五月,平陽郡獻白狐;孝靜天平四年四月,西兗州獻白狐;七月,光州獻九尾狐”等等記載。到了元象元年四月以後,九尾狐好似集體行動一樣,突然密集地從人們的視線里穿行:“光州獻九尾狐;二年二月,光州獻九尾狐;興和三年五月,司州獻九尾狐。”這麼多“獻寶”的案例,動機不外乎是以此來佐證皇恩浩蕩並獲得宮廷的賞賜,九尾狐不幸再一次成為了體制的晴雨表。對此,還是北周皇帝睿智一些。《北史·周本紀下第十》記載道:甲子,鄭州獻九尾狐,皮肉銷盡,骨體猶具。帝曰:“瑞應之來,必昭有德。若使五品時序,州海和平,家識孝慈,乃能致此。今無其事,恐非實錄。”乃令焚之。
按照正史的深意,這一個案進一步反映了皇帝的實事求是作風。只是,焚燒之後的九尾狐,屍骨不存,但媚術已然深入人心了,因為“秉筆直書”的史官,這一條記載必然令龍顏大悅。看來,即使仙道、床榻秘術,也沒能逃脫宮廷的密切關注啊。

起源與演化


九尾狐
九尾狐
九尾狐和玄狐、白狐等最先出現在原始宗教的圖騰信仰中。《山海經》就記有青丘九尾狐。解讀這些古老記載,九尾狐其實是位於東方或南方的青丘這個地方原始部族的圖騰物,《山海經》說它“能食人”,表明它在威脅敵人、保護本部族安全方面具有神性。又說“食者不蠱”——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受邪氣的侵害,這顯然是與九尾狐圖騰信仰相關的原始巫術,相信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
在上古有一個夏族大禹娶塗山族女子的神話,此中牽涉一個神秘物象,便是九尾白狐。據東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和《藝文類聚》卷九九所引《呂氏春秋》佚文記載,大禹來到塗山——據考在今河南嵩縣,遇見一隻九尾白狐,並聽見塗山人唱歌,說“綏綏白狐,龐龐九尾”,如果你在這裡“成家成室”,就會子孫昌盛,於是大禹便娶了塗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嬌。由於神話記載得很晚,明顯加進後世思想文化觀念,如果恢復其本來面貌,便是大禹在塗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這個人獸婚配神話背後所隱藏的文化意義,乃是塗山氏是一個以九尾狐為圖騰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塗山氏當作自己的祖先。由於九尾狐有這麼一件很風光的事情,所以後代的狐狸精們總喜歡驕傲地說自己是塗山後裔,炫耀血統的高貴。
漢代盛行符命思想,於是本為圖騰神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了,成為祥瑞的神秘象徵符號。
在中國狐文化史上,狐的一件倒霉事也是發生在漢代,就是被妖精化,在“物老為怪”的思想作用之下,普普通通隨處可見的狐狸不比龍鳳麒麟,是很難保住它的神聖地位的。儘管在唐代流行狐神、天狐崇拜,但那已經是妖神了,既然是妖神就不像正神那般正經,不免胡作非為,就像沒成正果之前的孫猴子一樣。不過在唐代人的觀念里,最厲害的天狐——九尾天狐卻仍保持著正派風範。可惜九尾狐的光榮史終究是要結束的,只不過因為它神通最大比別的狐結束得晚一些,也正因為它神通最大,當它被妖精化后也就成為妖性最大的狐狸精了。
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田況《儒林公議》說宋真宗時陳彭年為人姦猾,善於“媚惑”皇帝,所以“時人目為九尾狐”,可見九尾狐在人們心目中已經不是什麼瑞狐、神狐,變成壞東西。而也在這個時期,中國遠古史上一個著名女人被說成是九尾狐,而且傳到日本,這便是商紂王的妃子妲己。日本《本朝繼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寫的《狐媚記》,其中說“殷之妲己為九尾狐”。《狐媚記》記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當於宋徽宗時期,可見在此前中國已經有這種說法了。其實唐代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已經把“能喪人家覆人國”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當九尾狐變成妖精時,妲己這個用美色把紂王迷惑得亡國喪身的王妃被說成是九尾狐精,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九尾狐
九尾狐
妲己成了九尾狐狸精,真可說是超級狐妖的完美結合。在小說中的描寫,則是由元代講史話本《武王伐紂書》開了頭,再由明代長篇章回小說《封神演義》廣而大之。
在《武王伐紂書》中,吸盡妲己魂魄元氣骨髓而借其空皮囊化形為妲己的是只“九尾金毛狐子”。妲己的結局是在武王克殷后被姜太公用降妖鏡逼住現出原形,然後把她裝進袋子用木碓搗死。之所以費了這麼多周折,原來是因為行刑的劊子手讓她那“千妖百媚妖眼”撩撥得下不了手。
《封神演義》在《武王伐紂書》基礎上對千年九尾狐狸精妲己的妖媚之性大加發揮,寫了她做的許多壞事。相反商紂王“才兼文武”並不那麼壞,而且外有忠臣良將,內有賢后淑妃,本來江山穩固得很,都是這個千年九尾狐狸精帶著九頭雉雞精和玉石琵琶精把他迷惑得失去“真性”。有趣的是妲己被斬時也有一段媚人的描寫,比《武王伐紂書》更為生動細緻。小說極力渲染她如何如何“嬌滴滴”地把行刑軍士迷得“軟痴痴攤作一堆”,最後還是姜子牙用寶貝葫蘆取了她的首級。《封神演義》的九尾狐狸精妲己形象,把古來關於淫婦型狐妖媚人的觀念推向極致,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觀念推向極致,也把女色禁忌觀念和“從來女色多亡國”的女禍觀念推向極致。
此後還有一些小說寫到九尾狐,比如清代通俗小說《狐狸緣》中的玉面仙姑便是九尾玉面玄狐精,最後被呂洞賓收服,割掉她八條尾巴。晚清小說《九尾狐》不是寫狐妖而是寫妓女——妓女胡寶玉綽號九尾狐。小說說九尾狐最淫最媚,“比尋常之狐尤為厲害”,所以拿來比胡寶玉這“一個極淫蕩的娼妓”。清代流行狐妓一體的觀念,妓就是狐,最壞的妓當然是九尾狐。
從九尾狐塗山女到九尾狐妲己,九尾狐的神聖和光榮徹底喪失了,九尾狐成為最淫最媚最壞的女人的象徵。《金瓶梅》中西門慶的大老婆吳月娘罵小老婆潘金蓮是“九條尾的狐狸精”時,就是十分刻毒的咒罵。

幽幻傳說


白狐的前世是九尾白狐。兼論東夷人的狐仙情節
九尾狐
九尾狐
在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南2公里處的天台山中有一山谷叫女巫谷,谷中流水潺潺,山岩蒼蒼,林木茂密,花香鳥語。在女巫谷的中部有一座積石冢,石上長著厚厚的青苔,鄉人稱之為女巫墓。女巫墓的下方有一斜躺著的岩石,岩石上有甲骨文石刻,經過千百年的風化,更顯得古老蒼桑。甲骨文被翻譯成現代文字如下:
女巫之歌
女巫魂兮,靈游林兮;守我家兮,老祖屍兮。
萬年睡兮,帝俊生兮;子炅鷙兮,祖羲和兮。
行人安兮,神賜福兮。
譯成今文如下:
我是陰魂未散的女巫,象幽靈在密林中漫步;
守衛著昔日的家園,看護著先祖的屍骨。
我是沉睡萬年的女巫,出生在帝俊的國度;
太昊少昊是我的晚輩,羲和女神是我的祖母。
好心的路人放慢腳步,你會得到神靈的祝福。
在天台山周邊的村莊里,有著許多有關女巫谷,女巫墓和九尾狐的傳說。更有如下文字記載:
九尾狐
九尾狐
<<女巫谷奇遇記>>(東海居士)
惟扶桑山中,曰女巫之谷有女巫之墓,在東海一隅。每每月落星稀之日,雞不鳴狗不叫之時,可聞谷中聲響:時而人聲鼎沸如鬧市;時而勞作之聲不絕於耳;時而八音之樂悠悠;時而歌舞之聲綿綿。鄉人莫敢近者也。有好事者男,於夜深人靜之時往而窺之。遇一年輕女子,披髮長裙,相貌清麗。隨女子拾階而上,但見古木參天,野花遍地;路人衣著簡樸,舉止有禮。谷頂有女子芝蘭之室,曰:神巫雅居。神巫者,氏族部落首領也。遂生情緣。說不盡柔情脈脈,訴不完愛意綿綿,自有族人殷勤服侍。然玉雞一唱東方漸白,女巫戀戀不捨,乃輕歌一曲曰:“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又指天為誓,情定三生方去。男子醒來不見部落與女巫,惟見谷中積石一堆,又見
石上詩文,方知是女巫之墓,遂自殉於墓石之下,一點靈犀追隨女巫而去。有道是:問世間究竟情為何物,直教人如此生死相許?乃記。
另一姊妹篇以“白狐”為題:
<<白狐>>(東海居士)
惟扶桑山中,曰女巫之谷,有生死輪迴之所,在東海一隅。有女巫之魂,或晝啼夜哭,或暗中獨舞。老母責之,巫魂對曰:前世痴男以命相許,欲報不能,已千年矣,痴石猶在,不見痴男,是悲也。老母曰:爾乃九尾白狐轉世,被痴男相救,故有一日情緣。緣修三世方能同船共渡,情定三生乃得白頭諧老。爾等緣未到,情難續也。巫魂苦求。老母曰:遂爾一願。然痴男已飲忘情水,前情盡棄也,奈何?巫魂曰:但得一聚,心愿足矣。是時痴男乃寒窗苦讀一書生,女巫遂化白衣女子前去服侍。備三餐於茅舍,漿衣衫於小溪,磨香墨於書齋,頌詩文於草堂,迎晨曦歌清曲,沐月光而起舞。然書生門第之見,功名心切,全不為子愛意所動。是年大考,書生一舉奪魁,金榜題名。又雙喜臨門,被招為駙馬,擇日完婚。洞房花燭之夜白衣女子不期而至,言前世曾受書生恩惠,願為君獻舞。書生欣然應之。女子深深稽首,禮罷長袖起舞。月光如水,白衣似雪,長發飄飄,如夢如幻。又歌曰:“幽幽女巫,獨處深谷。痴情男子,夜訪雅居。情定三生,海誓山盟。雄雞一唱,頓作虛無。千年等待,萬年孤獨。今世一聚,奴心已足。衣袂飄飄,只為君舞。今與君訣,靈山卻敘”。舞到深處凄然倒地,化作清風而去。書生大異之,似有所悟然終難記起。有道是:緣是山中高士晶瑩雪,世外仙姝寂寞林;緣是眾里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窗前點滴到天明。乃記。
後來,白狐的故事在清代蒲松齡的的筆下得到了淋瀝盡致的發揮,成為了我國以狐仙為主角的愛情故事的典範。
九尾狐
九尾狐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貴州一個叫玉鐲兒(原名孫紅鶯)的奇女子不知經過了什麼樣的心路歷程寫出了“白狐”的歌詞,經過楓林作曲,陳瑞演唱,成為傳遍大江南北的網路歌曲。
白狐
文/玉鐲兒
我是一隻修行千年的狐
千年修行千年孤獨
夜深人靜時可有人聽見我在哭
燈火闌珊處可有人看見我跳舞
我是一隻等待千年的狐
千年等待千年孤獨
滾滾紅塵里誰又種下了愛的蠱
茫茫人海中誰又喝下了愛的毒
我愛你時你正一貧如洗寒窗苦讀
離開你時你正金榜題名洞房花燭
能不能為你再跳一支舞
我是你千百年前放生的白狐
你看衣袂飄飄衣袂飄飄
海誓山盟都化做虛無
能不能為你再跳一支舞
只為你揮別時的那一次回顧
你看衣袂飄飄衣袂飄飄
天長地久都化做虛無
“白狐”一經傳播,就得到了歌謎的認可,下面是網上一篇評論文章,歌迷對“白狐”的熱愛可見一斑。
九尾狐
九尾狐
我心愛的白狐
在一個靜謐的夜裡,第一次聽了《白狐》。很好奇,因為瓊瑤小說中白吟霜化作的白狐留給我少女時代的憂傷輕靈記憶。更令我驚奇的,是發現歌曲的詞作者玉鐲兒(真名孫紅鶯)居然是貴州省丹寨縣人時,我知道,我的眼睛和耳朵註定要為這個女詞人停留。
在那樣一個靜謐的夜裡,《白狐》的歌曲尚未響起,《白狐》的歌詞已在小小的歌詞欄里滾動、流淌。“我是一隻修行千年的狐。千年修行,千年孤獨……”孤獨二字刺入眼瞼,刺痛了我的神經,白狐那堅貞而看不見絲毫哀怨的眼睛,傳來一種神秘而淡淡的憂傷氣息,讓我的心絲絲顫抖…….狐,一隻修行千年的白狐,在玉鐲兒的詞作中,變成了血肉豐滿、知冷知暖、敢愛敢恨的精靈,白狐在哭泣和舞蹈中的出場,神秘而詭異,一下子把我帶入了一個人鬼情未了的纏綿境地,所有的故事以及故事之外對人生無常的幽怨,很自然地如潮水般向我湧來,讓我措手不及而又心甘情願。
有人說,《白狐》的妙處正在於營造了一種神秘詭異的氛圍之後,並不把我們的審美往虛無中衍生,而是轉到“滾滾紅塵里”、“茫茫人海中”愛的蠱和毒。還有什麼比這千年的等待更讓人愁腸寸斷,還有什麼比這千年的堅貞更讓人慾訴無言。在我看來,《白狐》的魅力正在於神秘而詭異之外,抒發的仍然是無怨無悔的人間真情。“我愛你時你正一貧如洗寒窗苦讀,離開你時你正金榜題名洞房花燭”,那個曾經海誓山盟的人此刻身在何處?當她在燈火闌珊處長袖舞動的時候,有誰為她的充滿愛戀和憂傷的回眸而心痛?海誓山盟都化作了虛無,天長地久轉眼成空,誰能理解其中的無奈和酸楚?滾滾紅塵,茫茫人海,所遇何人?所託何人?所依何人?

相關作品


網易公司出品的古典神話RPG網路遊戲《大話西遊II》
角色為3轉角色。轉生要求:人物等級達到2轉138-142且完成轉生任務,
種族:魔
性別:女
使用武器:爪
狐修千年得一尾,該妖共有九尾,乃靈狐之祖。其長相極為妖媚,有一笑傾城,二笑傾國之容。攻擊時一改柔弱之相,幻化為銀狐揮動巨爪將敵人瞬間撕為齏粉。

神獸寓意


正面

先秦時代,狐被視為瑞獸。《山海經·海外東經》載:“青丘國,其狐四足九尾。”郭璞註:“世平則出為瑞也。”祥瑞的內涵有二。
一是為王稱帝,國家昌盛之兆。《吳越春秋》載: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塗山看到九尾白狐,以為為王之吉兆,乃娶塗山女。故有塗山之歌唱道:“綏綏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文選·四子講德論》載:“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
二婚姻的愛情情之兆。大禹遇塗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顯然同時具有婚姻吉兆的意義。《詩經·有狐》更是以孤獨、抑鬱、流浪之狐,作為婚姻與愛情失其時之人類,加以吟詠歌唱。故漢代班固《白虎通義》以狐為兆示“子孫繁息”之德獸。從而為後世以狐之性能比喻人類性愛魅力,埋下伏筆。

負面

同據《山海經》記載:“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呂祖全傳》更有“九尾狐食人,何其暴也,而難逃渭水熊羆之殲”。
《東山經》曰:“鳧麗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日蟄侄,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郭璞註:即九尾狐)。大量的食人記載彰顯了九尾狐作為祥瑞同時又有著另一面的兇惡。
此外,在經歷千年流變后的九尾狐不僅食人的形象越發突出,更多了魅惑的狐妓形象,不僅如此在元代時更成了奸詐的代名詞。

其它記載


《山海經·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䨼。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郭璞注《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云:“太平則出而為瑞。”
漢《藝文類聚·卷九》祥瑞部下·狐引《呂氏春秋》佚文:“禹年三十未娶,行塗山,恐時暮失嗣。辭曰:吾之娶,必有應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於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證也。於是塗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攸昌,於是娶塗山女。”引《周書》:“成王時,青丘獻狐九尾”。
東漢班固《白虎通德論·封禪》:德至鳥獸則鳳皇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鳥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孫繁息也。於尾者何?明后當盛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狐,祆獸也,鬼所乘之。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則丘首。
唐代張鷟《朝野僉載》載:“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
宋《太平御覽·皇親部一·禹妃》引《帝王世紀》佚文:禹始納塗山氏女,曰女媧,合婚於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為攸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