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搖籃

1979年謝晉執導啊!搖籃

《啊!搖籃》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戰爭劇情片,由謝晉執導,祝希娟張勇手等出演,於1979年上映。

該片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了解放戰爭時期,一支由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隊伍衝破艱險,安全撤出包圍圈的故事。

劇情簡介


《啊!搖籃》精彩劇照集錦
《啊!搖籃》精彩劇照集錦
1947年,延安保育院的幾十個孩子離開親生父母,由保育員們帶領從延安炮火中撤退。我軍旅長蕭漢平接到上級命令,把營教導員李楠從前線調來,派她和警衛員丁大勇去尋找並護送這些孩子去解放區。
這些孩子每個都有著不同的經歷:亮亮的父親已經犧牲,母親負傷,危在旦夕;丹丹是個孤兒;院生是母親被打出家門後生在保育院的;冬來的父母都在前方打仗。
老紅軍羅桂田、陝北婦女趙玉霞、14歲的小保育員湘竹為保護、帶好這批革命幼苗付出了全部的愛。
李楠尋到他們后,看到這支隊伍婆婆媽媽,拖拖拉拉,覺得不如帶兵打仗痛快。過去痛苦的經歷也使她迴避了對孩子的愛。
在古長城的烽火台上,李楠看到在戰爭中失去妻子和兒子的蕭旅長對生活充滿信心,雖身負重任,但與孩子們在一起時,卻顯得那樣天真,表現出對孩子們真摯的愛。特別是當得知亮亮的母親陣亡,想到她生前的囑託,李楠的內心更是深受觸動。可在保育院與大部隊分手,蕭漢平向她表示愛慕之情時,她卻迴避了。在羅桂田犧牲前,她向他吐露了自己為何拒絕蕭漢平的實情。羅桂田像父親一樣幫她消除了內心深處的隱痛。
最後,在表彰保育院的大會上,孩子們親熱地稱李楠為"李媽媽"。亮亮有了李楠媽媽,又有了蕭漢平爸爸。其他孩子也都找到各自的家人。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祝希娟李楠
張勇手蕭漢平
村裡羅桂田
倪以臨趙玉霞
虞桂春王喜
馬曉晴湘竹
張瑜梁燕
張潮丁大勇
張文蓉方華
劉浩學參謀
央拉亮亮
李仲文冬來
張磊丹丹
方超院生
陳曉楓孩子
白樺孩子
王薔孩子
秦怡敏孩子
曾清孩子
俞巍孩子

職員表


製作人畢立奎
導演謝晉
副導演(助理)石曉華、黃蜀芹
編劇徐慶東、劉青
攝影陳震祥、俞士善(副攝影)
配樂粱寒光(作曲)、李季(作詞)
剪輯諸錦順、陳惠芳
道具何菊生
美術設計何瑞基
造型設計張安林
服裝設計程映雪
燈光吳生奎、李振旺
錄音馮德耀
布景師嚴濟沈(繪景)、唐金寶(布景製作)
編輯邊震遐
煙火熊維亮
特技設計秦孝成
特技攝影周浩斐
演奏上海電影樂團
指揮王永吉
獨唱胡松華、羅天嬋、李谷一

角色介紹


  • 李楠

    李楠

    演員祝希娟

    作戰部隊的教導員,驍勇善戰,倔強冷靜,做事雷厲風行,易激動,愛發火,但知錯能改,關心同志。有為革命犧牲的決心,但由於苦難的身世,她缺乏美好未來的嚮往,認為自己不配有婚姻家庭的幸福。剛從前線調到保育院工作時想不通,對孩子很冷漠急躁。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她心中深藏的母愛漸漸復甦了。

  • 蕭漢平

    蕭漢平

    演員張勇手

    英勇善戰的解放軍指揮員。非常喜歡孩子。愛人犧牲后,自己惟一的兒子又下落不明,他把保育院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並用自己的行為和感情啟開了李楠愛孩子、愛明天的心扉。

  • 羅桂田

    羅桂田

    演員村裡

    保育院的保育員,老紅軍戰士,當過馬夫、司務長, 無兒無女,孤身一人。他善良慈祥,有著高度的政治覺悟,像捧著景德鎮瓷器一樣全身心地呵護著孩子們,鞠躬盡瘁,同時,也像父親一樣關懷著李楠。

音樂原聲


啊!搖籃劇照
啊!搖籃劇照
曲目名稱備註
《馬背搖籃》 
作詞:李季
作曲:梁寒光
《爺爺為我打月餅》 
作詞:徐慶東、劉青
作曲:梁寒光
《山丹丹花開背里紅》 
《彎彎的延河百里長》 

幕後製作


啊!搖籃劇照
啊!搖籃劇照

創作背景

《啊!搖籃》的劇本原名為《馬背搖籃》,取材於延安保育院發生的真實事件。其創作花了五年時間,幾經波折。由於劇本的兩位作者當時還未能從傳統創作思維束縛中解放出來,所以劇本的主題一直搖擺不定,有一稿寫成驚險樣式,上有飛機,下有炸彈,前有洪水,後有追兵;還有一稿寫成了“教養孩子”與“嬌養孩子”的路線鬥爭。1978年,劇本改到第七稿,劇情重點改為歌頌老一輩革命者在戰爭歲月里對下一代的關心愛護,但劇情中還是夾雜著驚險情節和路線鬥爭。謝晉在讀這一版劇本時,被其中的感情戲所吸引,如李楠的性格變化,李楠、蕭漢平與亮亮關係的演變,羅桂田在孩子們的歌聲中闔然長逝等等。他認為這才是《啊!搖籃》區別於其他劇本的特色,是劇本真正的靈魂。這種特色引發了他的創作衝動,他主動接受了該片的導演任務。其後,他又花了半年時間,與編劇一起深挖“感情戲” 。
在創作思想上,他們確定影片不描寫大戰役,而是通過各方面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表現革命隊伍中人與人的感情關係——友情、愛情、階級情、母愛、老一輩對小輩的愛。謝晉明確提出影片必須充分表現革命的人性、人道主義,表現內在的人格美。在修改劇本和拍攝過程中,他帶領創作班子,從角色命運、人物感情、人物的變化等方面來寫“人”寫“情” 。

演員選擇

謝晉帶劇組在延安收集資料,到保育院體驗生活,觀看了大量關於延安保育院生活的照片,以此為依據,他在選擇兒童演員時要求選角人員要注重氣質,而不單純追求漂亮,凡是已經習慣誇張表演方法的小朋友一個也不要,盡量挑形象樸實但反應靈活的孩子。然而,由於片中亮亮一角的戲份較重,所以,謝晉選擇了曾出演過《丫丫》的藏族小女孩央拉。

表演指導

劇組的小演員中,最小的兩歲多,最大的六歲。因為要帶這些低齡兒童到外地拍戲,劇組請了四個幼兒園老師隨組工作。孩子們都沒上學,他們沒有艱苦的生活經歷,也沒有足夠的文化知識理解角色和劇情,對演戲一無所知。為了幫助孩子們表演,負責兒童戲部分的副導演石曉華密切與幼兒園老師聯繫,隨時了解孩的情況,請教如何用孩子容易懂的語言說明導演的意圖。經常和孩子一起玩,觀察他們的特徵,然後根據每個小孩的特點分配表演內容。例如,凡是拍孩子哭的場面,就先把容易哭的小朋友引哭,讓他們來感染其他孩子;根據孩子之間的關係,把要好的幾個放在一起演戲。他們還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啟發誘導,讓孩子了解劇情和自己的任務。

幕後花絮

• 謝晉把湘竹的年紀改小了一點,避免與文工團員梁燕撞車。
• 劇組主創去西安拜訪原延安保育院的院長時,當時只有兩歲半的方超讓舅舅帶他到劇組,自薦要拍電影。
• 在拍孩子們唱《南泥灣》的場面時,其他孩子都學過了,因為方超進組晚,劇組人員忘記他還沒學那首歌,所以當別人都在唱歌時,他卻東張西望,在場的工作人員都很著急,但是等到攝影機搖到他,他也模仿其他孩子的樣子隨著音樂節奏搖頭晃腦唱起來。
• 當扮演亮亮的小女孩央拉來到山西外景地時,劇組中其他小孩子都嚷嚷“亮亮是男的,不要她”,但很快她用自己的表演讓孩子們認可了她就是“亮亮” 。
• 在拍敵機空襲的戲時,副導演只給驢馬進行了爆炸試驗,使它們在實拍時不致受驚過度給孩子造成危險。而只給孩子排戲,不進行爆炸試驗。在實拍時,爆炸聲讓孩子們不知所措,隱藏在山坡上的攝像機記錄下了他們驚恐的真實表情。
• 在20世紀70年代末,對於戰爭場面的拍攝,中國電影界通行的要求是攝影師不能讓畫面搖晃,否則就算技術故障,拍出的膠片不能用。但是,在拍《啊!搖籃》時,為了拍出戰爭的恐怖感、真實感,謝晉要求戰爭場面鏡頭要晃,讓攝影師提著機器搶拍。樣片出來后,上影廠的技術部門果然給膠片打洞(意思就是不通過)。後來謝晉據理力爭,總算保留了那部分膠片。
• 在拍攝蕭漢平向李楠表達感情的戲時,導演設計了戰馬掙脫蕭的手追隨在李楠身後的戲,寓意二人的感情緊緊連在一起。可是,在排練時,那匹馬就不是肯挪步,製片主任急中生智,用細銅絲牽著馬頭拉著它走,經過反訓練終於把戰馬馴服了。在實拍時,製作主任就躲在攝影機後用銅絲引導戰馬。

獲得榮譽


獎項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
1980年1979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優秀故事片《啊!搖籃》
第一屆文匯電影獎 最佳影片《啊!搖籃》
最佳導演謝晉
最佳配角村裡

作品評價


該片的重大藝術成就,就在於它敢於寫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實感,充滿了人情味,真情畢露,歌頌了無產階級的人性美。導演在文學劇本提供的良好基礎上,動用了一切藝術手段淋漓盡致地強化了人性、人道主義、人情味。在刻畫人性美方面,影片通過羅桂田的塑造,通過李楠、肖漢平、亮亮的關係,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每個細節都精心設計。 (《電影藝術》評)
該片稱得上是一部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精品。影片的編導在藝術構思上沒有因襲別人既成的東西,而是敢於探索創新,緊緊抓住作品題材的特殊性,從開掘人物的性格力量和精神美著手,精心塑造了各有性格特色的成人藝術形象,還質樸而自然地描寫了一群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原《電影新作》副主編邊善基評)
啊!搖籃劇照
啊!搖籃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