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天體儀的結果 展開

天體儀

天體儀

天體儀在康熙八年開始製造,歷經四年於康熙十二年完成,該儀用途有60多項,但它主要用於黃道、赤道和地平三個坐標系統的相互換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視位置等。

展品信息


儀器介紹

陳列位置: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台頂的西側正中
天體儀
天體儀
儀 重:3850千克
儀 高:2.735米
此儀用一個直徑為六尺的銅球代表天球,球面上布列著大小不等的鍍金銅星1876顆,並把它們分為282個星官。球面上刻有赤道圈,與鋼軸垂直。銅球外邊南北直立的是子午圈,其上最高點代表天頂的的銅製火球。球面外與地平平行的是地平圈,四根立柱托著地平圈立於底座上。

歷史淵源

天體儀,古稱“渾象”,是我國古代一種用於演示天象的儀器。我國古人很早就會製造這種儀器,它可以用來直觀、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律,可以說天體儀是現代天球儀的直接祖先。北京古觀象台上安置的天體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體儀,制於清康熙年間。

歷史變遷


制於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該儀曾於1900年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1921年才重新安放在北京古觀象台上,至今球面上還留有侵略者打下的彈痕。

相關擴展


天體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空心銅球,球面上刻有縱橫交錯的網格,用於量度天體的具體位置;球面上凸出的小圓點代表天上的亮星,它們嚴格地按照亮星之間的相互位置標刻。整個銅球可以繞一根金屬軸轉動,轉動一周代表一個晝夜,球面與金屬軸相交於兩點:北天極和南天極。兩個極點的指尖,固定在一個南北正立著的大圓環上,大圓環垂直地嵌入水平大圈的兩個缺口內,下面四根雕有龍頭的立柱支撐著水平大圈,托著整個天體儀。利用渾象,無論是白天還是陰天的夜晚,人們都可以隨時了解當時應該出現在天空的星空圖案。
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曾經在天體儀上安裝了一套傳動裝置,利用相當穩定的漏刻的水推動銅球,均勻地繞金屬軸轉動,每24小時轉一圈,這一業績已載入我國光輝成就的史料庫中。後來,唐朝的一行和梁令瓚、宋代的蘇頌和韓公廉等人,把天體儀和自動報時裝置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