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蠶科
沙蠶科
沙蠶科(Nereididae)是環節動物門(Annelida)、多毛綱(Polychaeta)、葉須蟲目(Phyllodocidae)的1科。沙蠶科約有40屬,約450餘已知種。中國沿海報道了19屬,80餘種。體長圓柱形,兩側對稱、後端尖,具許多(80~200多個)體節。
![沙蠶科](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d/m7d8ba9349ad83ca8dff4a0da3c94636f.jpg)
沙蠶科
沙蠶科動物在潮間帶極為習見,亦見於深海,在岩岸石塊下、石縫中、海藻叢間,以及珊瑚礁或軟底質中均為佔優勢的無脊椎動物。除生活於淡水或半鹹水的日本刺沙蠶等少數種在生殖前無多大形態變化外,沙蠶科的多數種在生殖前發生明顯的形態變化,稱異沙蠶體,有的有性節出現於體中後部,使蟲體呈現兩個不同的體區;有的如大眼沙蠶、中沙沙蠶等有性節僅發生在體中部、使蟲體呈現前部無性節、中部有性節、後部無性節三個明顯的體區。
![沙蠶科](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c/macab2e4f0f8b855881c41234e368de10.jpg)
沙蠶科
沙蠶科動物的發育比較複雜,受精卵經過螺旋卵裂、擔輪幼蟲、后擔輪幼蟲、疣足幼蟲、剛節幼體等期發育為成體。
沙蠶科動物的成蟲和幼蟲均為經濟魚類和蝦類的餌料。中國南方沿海以及東南亞一帶居民有食沙蠶的習慣。疣吻沙蠶和多齒圍沙蠶常棲於稻田,咬食稻根為害。腺帶沙蠶在鹽田裡鑽穴,可使滷水外溢,為製鹽業的一害。沙蠶科動物也是教學科研的重要實驗材料,大學動物教學每年需要大量的沙蠶作為了解高等無脊椎動物體制和結構的代表;又如沙蠶進入淡水的滲透機制;沙蠶腦激素與性成熟的關係;沙蠶幼蟲的發育和沉落;沙蠶和周圍環境的關係等都是生理學、發育生物學和生態學研究課題。因此,沙蠶科動物是極具價值的海洋和鹹淡水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