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帆船
木帆船
木帆船曾廣泛用於漁業捕撈和海洋(內河)運輸。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木帆船已逐漸被鋼鐵製造的新型漁業和航運船隻所淘汰。
因為一切只能靠風,所以順風時,船就比較好走,速度也較快。偏順風時,則需要調整帆的方向。而逆風時,就比較麻煩了,船隻就得根據潮水流向走S形了。因為要靠風,木帆船出行比較麻煩。風太大了,不能出海;風小,又走不動。
木帆船,即船體為木製的利用風力前進的船隻,曾廣泛用於漁業捕撈和海洋(內河)運輸。按照漁家風俗,因忌諱“帆”的讀音類似於“翻”,亦稱之為“風船”。
木帆船,主要有桅、帆、舵、槳、櫓、碇及繩索等。木帆船唯一的助航設備就是一個小羅盤。木帆船主要是靠藉助風力來前進,船上雖然有“櫓”,但主要作用是調整方向。
木帆船一般配有船老大、做撩(相當於大副)、顧斗(相當於水手長)、桅尾及炊事等。30噸的木帆船一般有6至8名船員。對於船員們來說,“船老大”具有很大的權威。只要船老大呼喊一聲,猶如軍令,大家立即行動,沒有挑肥揀瘦。能當上“船老大”是許多船員的夢想。但要當木帆船的“船老大”並非易事。因為在沒有什麼助航設備的船上,一切都得靠“船老大”超強的記憶力和豐富的航海知識。航行時,船老大用眼睛看岸上的山頭或者島嶼的形態,結合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來確定船的位置,轉身也是根據周邊地形來判斷,船上沒有海圖,一般船老大備有一本“針簿”,類似於現代航海指南。但有的船老大沒有“針簿”,或者有也看不懂,只好死記硬背了。這是當老大的硬功夫。
“有走船真辛苦,無風要搖櫓,吃糜配菜脯。”這是許多木帆船船員都熟知的一首歌謠,說的便是木帆船上的生活。老人介紹說,木帆船比不了2013年的大船,可以載許多生活物資,配備一些娛樂設施。在簡陋的木帆船吃住都十分艱苦。出航時,根據航程準備好糧食,如大米、地瓜乾等,帶的“小菜”多數是鹹菜脯、瓜脯、豆豉脯、鹹魚脯等。船上的“灶”砌在船尾。因為船在海上搖晃得厲害,鍋是那種很深的鐵桶似的鍋。飯煮好后,便分成幾桶,船員們就蹲在旁邊吃。吃不方便,睡也不方便。木帆船小,船員的“床鋪”只能“擠”了,兩人或者四人擠在一個窄小的地方。睡覺的地方空間低,人坐起來剛好頭頂著上方的船板。
“船隔三寸板,板里是娘房,板外見閻王。”過去,小木帆船連遮雨和食宿裝置也沒有,沒有播報氣象的收音機,只有竹筒、火籃、向盤、搖車等助航器械的漁船只能在近海捕魚,漁民也只敢在近海捕魚。在舊社會,風暴、海盜、漁霸,是架在漁民頭上的三把刀。出海捕魚遇上風暴對當時的漁民來說是致性命的,所以,漁民們都會背暴期,看風使舵,看天出海。
在木帆船上用水也極其不便。船上水櫃容量小,可儲備的水並不是很多,主要用來煮飯。所以如果航程遠的話,一路上就要節約用水,更不用說將淡水拿來洗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