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
概念
地徠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間,是自然要素與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綜合體。一般有區域性,人文性和系統性三個特徵。不同的地域會形成不同的鏡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別具一格的地域景觀。如中國的南北文化景觀,日本的防震建築設計。
地域是反應時空特點,經濟社會文化特徵的一個概念。它是經濟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中經常用到的核心概念。因為,一個有意義的地域概念,必須是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的有機融合。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考察,人們心中的地域概念實質應該是一種功能性的界定。基於這種認為,通常人們所說的地域是指上面提到的第三種涵義。
地域由於是人類對時空,人類活動因素,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的綜合認識,因此,其地域所表達的特徵是比較明顯的:
地域文化
區域性
區域性是人們界定一個地方的主要依據。每一個地理事物,每一件地理事件,都發生在一個具體的時空範圍內,見證於具體的人群。因此,區域性就成為地域特徵的一個標誌性特點。例如,長陽巴山舞蹈的興起與傳播就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
人文性
人們研究一個地方的地域特色,首先是看重的人文性。人文性成為人們研究一個地方的重要吸引力。可以這樣說,只要人的意識所到之處,並與現實物質存在發生關聯,它就在某種程度上預言了某種或者多種可能的人文性。地域文化特色也主要就是在基於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去深刻把握人文要素的突出內涵的。因此,地域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鮮明的人文性。否則,人類所從事的一切地域活動就沒有任何意義。正像天生的各種非意識物體生在世上不知為何一樣。所以,從這個意念上來看,地域的人文性就是人類所體現的比較科學的意識行為。它包括了物質的或者非物質的行為。
綜合性
(或者系統性)地域反應的事物或者關係往往是一個關係或者實體錯綜複雜的綜合體。單一的地理牾或者事件等不能形成地域空間。比如,人們一談到埃及,不僅涉及到它的地理位置,自然要素,人口,資源等要素,也包括了它的興起,發展等歷史要素,創造的諸多文明等內容。因此,人們在研究一個地域空間時,往往需要用綜合的眼光來看待分析,才會全面科學生動地把握其各種要素。
地域文化
當然,地域還會有其它特徵,如歷史性,差異性等。認識這些特點,有助於人們更好的認識一個地域空間,有助於更好的從事各種地域活動。
地域文化
地域經濟系統的組成部分,一般包括與整個經濟領域──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有關的各主要部門。組成地域經濟系統的各部門亦可構成各自的系統,成為地域經濟系統的子系統。不同地域的經濟系統,由於它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同以及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繫程度不同,使系統具有不同的結構和功能。在完整程度和發展水平上也有很大差異。
任何一個地域經濟系統都是動態的,隨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變化。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聯繫和發展水平的變化也會引起地域範圍和地域間相互關係的變化。需要了解地域經濟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才能推斷或預測今後的發展趨向。
結合不同地域的具體條件,深入分析研究地域經濟系統的組成部分、結構、功能、內外聯繫及其發展過程,對於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搞好國民經濟的合理布局等均具有重大意義。地域經濟系統是經濟地理學的重點研究對象。
中國有34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香港、澳門、台灣),845個市轄區,374個縣級市,1470個縣,117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2個特區,1林區。截至2005年底,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已達到2349個(不含港澳台地區),總面積14994.90萬hm2,約佔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的14.99%。在現有的自然保護區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43個,占保護區總數的10.34%,地方級保護區中省級自然保護區773個,地市級保護區421個,縣級自然保護區912個,初步形成類型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路。
我國自然保護區體系的特點是面積小的保護區多,超過10萬公頃的保護區不到50個;保護區管理多元化;多數保護區管理級別低,縣市級保護區數量佔46%,面積佔50.3%。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中與環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具有獨特性。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範圍可大可小。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地域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在一定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在中國,很多地域文化都與南北地域相關,比如:南轅北轍、南征北戰、南來北往、南下北上等。中國的南北方以秦嶺--淮河為界,在諸多方面都有著明顯的不同.:南北差異主要表現在自然,體質,語言,性格,文藝,飲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自然差異:北方氣候水熱比南方要少。北方體質高胖,南方體質矮瘦。性格,北方粗獷豪爽,南方細膩柔和。總體而言,這種差異主要是長期自然條件與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南拳北腿
中國古代武術素有南拳北腿之分,風格迥異,特點鮮明。日出於泰山之巔,空曠間,大開大合,躥縱跳躍,舒展大方,這是北派武術的特點;月懸於小橋之上,竹林間,短橋寸勁徠,闊幅沉馬,迅疾緊湊,此乃南派武術的特點。這裡要先明確一點,即此篇所談的武術主要指拳腳功夫。
南拳北腿
中國古代武術風格的差異可以用地域來區分,但造成這差異的關鍵在於體格上的差距,正是由於身體條件上的差距才造成了南北流派在武術風格上的差異。
相比於南方人,北方人身高腿長,而且體格健壯,在力量上優勢突出,其武術也更突出了這些特點。比如拳法上常用砸、崩、捶,出手也強調掄、沖、撞等,這些技巧的建立基礎在於力量上的優勢。至於腿法的運用及技巧上,南派更是遠遠不如。
南派武術雖然可以利用靈活、快速的特色,然而這隻能抵消在攻擊範圍上的差距,無法彌補在力量上的絕對差距。如果強調力量上的鍛煉,那勢必又會影響身體的靈活性,如此一來攻擊範圍上的缺陷又會暴露出來。可以說南派武術整個發展的核心就是在保持身體靈活的前提下增加攻擊力度,而當這一點實現的時候就是南派武術趕上北派的時候。
南船北馬
形成南船北馬的格局,是與中國的地域自然條件相關的。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湖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由於世界各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組合不一樣,也導致很多地方的地域特色非常鮮明。
日本防震建築特色
日本是地震頻發國家,世界上里氏6級及以上的地震大約20%發生在日本。震級在2、3級的地震日本差不多每月都有。面對嚴酷的環境,日本不斷努力提高防震救災整體能力,其建築特色就充分體現出這一點。日本的法律在建築物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要求非常嚴格。《建築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防震指標不合格,大樓可能被推倒重建。日本民用建築的“牆體”多是“整體結構”,就是一大塊兒、一面整體的“牆”。這些牆體結構的內部是類似石棉一類的充填物。各個城市也在“防震建築”上大做文章,有的城市建築物的地基部分加上硬質橡膠和鋼板,使建築物本身結構具有了彈性,能抗7級左右地震。
瑞士滑雪
阿爾卑斯山將瑞士造就成了一個滑雪天堂。被滑雪人譽為是世界十大滑雪場之一的維畢爾(Vibier)滑雪場,為瑞士一流的滑雪場地,地處於策馬特(Zermatt)和白朗峰之間,屬於中上級雪場。不同於亞洲或澳大利亞、紐西蘭滑雪場,瑞士滑雪場樹林少,不乏自然地形的滑道,很適於滑雪老手挑戰。
阿爾卑斯山
維畢爾是瑞士國內規模最大的滑雪場,滑道總長度達400公里,為歐洲滑雪客炒起來的雪場。就和北美最大的加拿大雪場惠斯勒一樣,維畢爾也是由幾個滑雪場合併而成。全區的滑雪道大多可以纜車相互銜接,而且滑道都很寬敞,與亞洲滑雪場窄窄的滑道不同,滑來沒有空間的壓力,即使是標明屬於高難度的‘黑線滑道’,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進步也快。
滑雪,最過癮的是滑在沒有滑道的雪地上。由於樹林極少,1000公尺以上又多岩石,當積雪深厚,岩石深埋在雪堆下,就成了天然的滑雪道,也使雪場擁有極佳的視野和寬闊的滑道。
顯然,瑞士成為世界著名的滑雪中心,首先是良好的自然條件起作用,再是人們的開發與利用產生價值。而這種組合,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帶有極強的地域性,這是誰也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