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渚大橋
后渚大橋
后渚大橋橫跨洛陽江,連接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與惠安縣洛陽鎮,西連省道305線,東接洛秀組團東西主幹道。大橋及其連接線全長4.343公里,其中主橋長2098米,主跨492米,寬25.5米,為五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兩岸連接線長2270米,路基寬24.5米。
后渚大橋位於福建泉州洛陽江入海口,西起於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寶山社區后坑村,與省道305線連接,在石油碼頭與海軍碼頭之間跨越洛陽江,至東岸惠安縣洛陽鎮白沙一村,與洛秀組團東西主幹道、沿海大通道和洛沙公路連接。
1999年9月,泉州市交通局開始著手后渚大橋預可行性研究,向福建省計劃委員會呈報建設項目建議書;
2000年5月22日,福建省計委於閩交建〔2000〕54號批准立項;
2000年5月,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編製完成《泉州后渚大橋可行性研究報告》;
2000年11月28日,福建省計委閩計交〔2000〕17號批複后渚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遠眺后渚大橋
2001年5月,福建省交規院編製完成《泉州后渚大橋兩階段初步設計》,同時進行地質初勘、詳勘、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
2001年6月中旬,后渚大橋監理開始招標,9月份簽訂監理合同;
2001年6月27日,閩計重點〔2001〕42號批複后渚大橋工程初步設計,批複的投資控制規模為30522萬元;
2001年6月28日,后渚大橋奠基;
2001年9月,后渚大橋進入全面施工階段,10月5日第一根基礎鑽孔樁開鑽,大橋工程建設全面開工;
2002年5月,隨著B標段10根“T”型梁的地吊樁就位,后渚大橋建設進入上部結構施工階段;
后渚大橋橋下
2003年3月9日,后渚大橋中跨順利合攏;
2003年4月17日,后渚大橋A標段主橋面合攏;
2003年4月30日,后渚大橋全面合攏,從大橋奠基算起,歷時22個月;
2003年6月27日,后渚大橋以91.5的高分通過福建省交通基本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檢測站的驗收;
2003年6月29日,后渚大橋正式通車。
后渚大橋橋面
主橋採用66+3x120+66=492米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東西引橋為預應力T梁結構,大橋上部結構採用雙幅分離式結構的單室單箱梁,箱梁頂面寬12.0米,箱寬6.5米。
衛星鳥瞰圖
主梁採用50號混凝土,混凝土容重2.625噸/立方米,50號混凝土彈性模量為3.5×10Mpa,抗壓設計強度28.5Mpa,線膨脹係數α=1×10。
預應力採用鋼絞線束施加,鋼絞線彈性模量取1.95×10MPa,鋼絞線採用ASTM A416-92標準270級低鬆弛鋼絞線,公稱直徑15.24mm,公稱面積140mm,抗拉標準強度為1860MPa。
預應力波紋管道採用VSL PT-PLUS塑料波紋管,真空輔助壓漿。錨具設計採用VSL EC型錨具。
大橋施工現場
單個錨具回縮6mm,成孔面積對應φ內100mm和φ內76mm兩種波紋管分別為10568mm和6504mm,孔道摩阻係數μ=0.15和偏差係數k=0.0012。
本橋為直線橋,位於R=10000米的不對稱豎曲線上,縱坡為2.099%和-2.1%,豎曲線頂點位於中跨。曲線對結構影響較小,因此在計算中假定本橋為平直橋,在計算中未考慮豎曲線的影響。
后渚至城東通道——后渚大橋立交效果圖
本橋下部結構為群樁基礎,採用鑽孔施工;上部結構採用懸臂澆注法雙T同時施工,先合攏中跨,然後合攏次中跨,最後合攏邊跨。邊跨現澆段採用落地支架及合攏段才採用合攏支架施工。
后渚大橋
泉州台商投資區道路交通規劃圖
大橋的建成極大地拉近了洛秀組團與泉州中心城區的交通距離,有利於進一步完善泉州路網結構,加強洛秀組團與洛陽江西岸其他組團的交通聯繫,推進洛陽江兩岸綜合開發,改善周邊地區投資環境,提升周邊地區土地使用價值,帶動環灣地區經濟發展,提高國防交通保障能力,同時促進“大泉州”城市的整體發展,對泉州“東拓戰略”的實施和“環泉州灣城市群”空間形態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后渚大橋周邊道路包括洛秀組團東西主幹道、泉秀東街等均定位為八車道的城市快速路,為了與周邊骨幹道路相匹配,便於交通聯繫,未來后渚大橋將由四車道拓寬為八車道,拓寬方案是在舊橋旁再建一座四車道的新橋。因需預留拓寬空間,已開建的后渚互通也對建設方案進行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