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熱不寒

但熱不寒

但熱不寒是一種病人只感發熱,不覺怕冷的癥狀,多見於里熱證。

簡介


● 英文名稱:Fever without Chill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問診
● 常見病症:里證、熱證

古籍摘選


● 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金匱要略》)

名詞解釋


● 體溫升高,自感身熱不適,而不感覺怕冷的表現。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但熱不寒主要是指患者自覺發熱但沒有怕冷的感覺的癥狀。

“問寒熱”意義

● 問寒熱屬於中醫問診的必不可少內容之一。
● 寒與熱是臨床最常見癥狀,通過詢問患者怕冷與發熱的情況,可以辨別疾病的性質和陰陽盛衰的變化。寒為陰征,熱為陽象,寒熱是機體陰陽盛衰的反應。

癥狀表現

● 但寒不熱是里熱證的特點之一,在臨床中,根據發熱的輕重、時間、特點等,常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 壯熱,是指身體發燒(體溫在39℃以上)持續不退,不惡寒只惡熱的癥狀。同時伴有臉色發紅、口渴、出汗、脈象搏動有力等癥狀,這主要是由於體內正氣邪氣相互作用,陽熱達於外所致。
● 潮熱,主要是指按時發熱,或按時熱勢加重,如潮汐一樣周期反覆出現的癥狀。如果是下午3~5時(即申時)熱勢較高者,稱為日晡潮熱,主要是由於胃腸燥熱內結,陽明經氣旺於申時,正邪鬥爭劇烈所致。如果是午後和夜間有低熱者,稱為午後或夜間潮熱。如果有熱自骨內向外透發的感覺也稱為骨蒸發熱。
● 微熱,指發熱不高(體溫一般在38℃以下)或只有自覺發熱的癥狀,同時發熱時間一般較長,此時的病因病機一般比較複雜,多表現於溫病後期和某些內傷雜病。如長期微熱,身體疲勞的話感覺更為明顯,出汗較多,多為氣虛發熱;如出現長期低熱,顴骨位置發紅、煩躁發熱等癥狀,多屬陰虛發熱。

主病

● 主里證、熱證。
● 《景岳全書•傳忠錄•里證篇》載:“里證者,病之在內在臟也。……身雖微熱,而濈濈汗出不止,及無身體痠疼,拘急,而脈不緊數者,此熱非在表也。證似外感,不惡寒反惡熱,而絕無表證者,此熱盛於內也。”

病因病機

● 但熱不寒是病邪入里化熱的一種癥狀,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於體內陽氣旺盛或陰氣虧虛所導致的。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