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州城鎮的結果 展開
- 山東省東平縣轄街道
- 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轄鎮
州城鎮
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轄鎮
州城鎮位於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壩子東南部,距省城昆明360公里,距州府下關60公里,南面與祥雲縣接壤,西北與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雞足山相望。全鎮總面1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000多畝,鎮域規劃面積156.13平方公里。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州城鎮位於賓川縣南部。面積195平方千米,人口4.6萬人(2006年)。轄州城、龍邑、老趙、前所、蹇街、周官、白庄、山崗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州城,距縣城10千米。祥(雲)寧(浪)公路過境,與賓居公路呈“丁”字交會於州城。東庄煤礦是賓川縣煤炭主產區之一。有雄偉、壯觀的鐘鼓樓、南薰橋等古建築。
州城鎮
州城鎮處於亞熱帶冬干夏濕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區,“冬無極寒,夏無極暑”,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7.9℃。州城“東枕鍾英,南屏帽嶺,西峙筆架”,中為平壩,自然風光優美,山清水秀,物產富庶。
賓川於明弘治七年(1494)置州築城,設大羅衛。因長期為州治所,故稱州城,又名“霞城”。民國二年(1913年)才改為賓川縣。1956年縣委、縣政府遷石榴村,1958年遷牛井。1958年屬賓居公社,1961年分為州城公社、蹇街公社,1962年為賓居區,1966年稱蹇街公社,1978年稱州城公社,1984年設區,1988年置鄉。1997年,面積195平方千米,人口4.4萬,轄州城、前所、龍邑、山崗、老趙、蹇街、周官、白庄8個行政村及賓居國有華僑農場。1999年撤鄉設鎮。
州城鎮
201州城村 | 205蹇街村 |
202龍邑村 | 206周官村 |
203老趙村 | 207白庄村 |
204前所村 | 208山崗村 |
轄8個村委會,164個村民小組,居住有漢、白、回、納西等10多個民族。總人口43808人。2000年,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9625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0176萬元,糧食總產14442噸,人均佔有糧食340公斤,鎮財政收入360萬元,人均純收入1745元。
州城鎮
區域歷史
州城古鎮,又名“白霞城”,因此地出現過白霞煥彩的奇景而得名。位於賓川縣東南鍾英山麓,居賓川壩子腰部,扼南北之要衝,地勢險要,是古代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和驛站。州城古城建於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據清雍正《賓川州志》載:“初築時,取坐東向西,乙山辛向。周四里三分,高一丈五尺。四門:東曰迎暉,南曰永安,北曰柔遠。計垛口一千二七。”后“永安”改“南薰”。四門之上建有城樓,南、北二門外各有月城,城四角各有角樓。城牆曾於清嘉慶年間、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民國14年(公元1925年)、民國25年(公元1936年)和民國38年(1949年)多次維修。解放后,城牆大部分被拆除,現在還有約200多米城牆保存較好,厚重的城磚上“咸豐二年知州造”、“曹”等字樣,仍清晰可見。
州城鎮
州城古城為正方形棋盤式格局。十字街中心建有四層、六角、攢尖、過街鐘鼓樓(賓興樓),雄居全城中心。古城內除保存鐘鼓樓外,還保存有文廟、武廟、城隍廟、忠烈祠、觀音閣、報國寺、文昌宮、南薰橋、天主教堂、四川會館、筆山書院等一大批古建築群和明、民清民國古民居建築。忠烈祠與筆冊書院,文廟武廟與天主教堂,觀音閣與文昌宮和報國寺等呈組團布局充分體現了古代城鎮建設築規制中“人神共治”“眾教合一”的精神。現在古城東、西、南、北四條街道仍保持著古道風貌,古民居鋪面分列兩側,古風猶存。目前整座城池基本保持著明、清時代的古城格局,在雲南省眾多的鄉鎮中,古鎮風貌保持得如此完整的並不多見。
州城鎮
區域環境
初春季節,朝陽初升,春風和煦。鐘鼓樓上風鈴叮——不絕於耳,那些名勝古迹、古老民居,沐浴在春光中,一派古色古香、瑞氣祥和的景象。秋雨過後,天空明凈,氣候清新。文、武廟頂,青苔翠綠,古意盎然;南薰橋下,溪流淙淙,令人心曠神怡。
2021年7月,賓川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發布,州城鎮人口數為41620人。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