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臟

陰臟

指患者為陰盛的體質,通常用藥以剛燥為宜。與牝臟同義。

簡介


● 英文名稱:Yin Viscu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臟腑

古籍摘選


● 陰臟者,一犯寒涼則脾腎必傷。(《景岳全書》)

名詞解釋


● 五臟之屬陰者,指脾、肺、腎而言。

百科解讀


● 五臟為陰,心、肝、脾、肺、腎之間又可再分陰陽,心、肺位居胸中而為陽,肝、脾、腎位居腹部而為陰。心為陽中之陽,肝為陰中之陽。心、肝易化火,為陽臟。肺為陽中之陰,腎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故三者為陰臟。

肺氣

● 肺位於胸腔,主氣而司呼吸,肺為水之上源,通過宣發肅降而將津液布散到全身。肺主衛氣,衛氣主要分佈在皮膚和腠理,起到溫煦作用,可以保證體溫的恆定。倘若外邪侵襲或肺之陽氣不足,則溫煦之力下降,機體會出現畏寒肢冷,痰濕水飲在肺中停聚,出現咳嗽痰多,鼻流清涕等異常表現。

脾氣

● 脾主運化,為水液代謝的中焦,水飲入口,在胃中停留,水為陰,其運化需要陽氣的作用。因此只有脾之陽氣充足,水飲的運化才會正常。穀物的腐熟也需要陽氣,若中陽不足,容易出現完谷不化。過食生冷或脾陽虧虛,容易導致水飲或穀物之運化能力下降,出現痰飲、泄瀉等癥狀。

腎氣

● 腎為陰陽之宅,水火之腑,一身陽氣的根本。腎主水,全身的水液均為腎所主,水液的蒸騰氣化,需要陽氣的參與,因此腎陽充足則水液代謝正常。若腎陽虧虛,則容易出現小便清長、水腫等病症。

肺、脾、腎之間的關係

● 在水液的代謝環節中,均有三髒的參與。肺為水之上源、脾為水之中州、腎主水。水為至陰,因此容易消耗陽氣,肺、脾、腎三臟容易出現陽氣不足而導致水液代謝異常,形成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肺陽不足,則溫肺化飲,常用藥物為桂枝、細辛等;脾陽不足,則溫脾利水,常用藥物為桂枝、乾薑、半夏等;腎陽不足,則溫補腎陽,常用藥物為附子、肉桂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