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沁源圍困戰的結果 展開
-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戰役
- 2007年於震主演電視劇
- 中央電視台十頻道大型文獻紀錄片
沁源圍困戰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戰役
沁源圍困戰,又稱沁源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發生的交戰。
沁源圍困戰歷時兩年半共900多天,先後作戰2700餘次,斃傷日偽軍4400多人,俘獲日偽軍200餘名,取得了依靠人民圍困敵寇的偉大勝利。沁源圍困戰是《論持久戰》的偉大實踐,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民族氣節的偉大呈現,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戰例,不僅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決心,更加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士氣。
1937年冬,薄一波率山西青年抗敵決死一縱隊依託縱貫山西中、南部的太岳山脈,創建了太岳抗日根據地。
1940年1月,陳賡率386旅主力及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進入太岳區,與薄一波所率決死一縱隊會師,此後相繼成立了太岳軍區和太岳縱隊,根據地獲得巨大發展。
1942年10月20日,日軍集結第36師團、69師團6個大隊,及白晉、同蒲沿線二十多個縣的偽軍共7000餘人,在駐山西日軍第1軍參謀長花谷正少將指揮下,對八路軍太岳抗日根據地北部地區進行“掃蕩”,佔領了沁源縣城及其附近地區。
沁源圍困戰紀念碑
1942年11月下旬,縣圍困指揮部指揮安沁、二沁大道兩旁據點5華里內的23個村鎮,3200多戶人家約16000多人全部遷出,給日軍侵佔地區及其周圍製造了一個“無人區”。
在圍困鬥爭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各游擊集團對日偽軍廣泛開展麻雀戰、狙擊戰、地雷戰、伏擊戰和破擊戰。日軍佔領沁源縣城以及閻寨、中峪、交口4個村鎮為據點后,其軍火物資的補給有兩個渠道:一個是安澤通往沁源的安沁大道,另一個是沁縣通往沁源的二沁大道。因駐沁源伊藤大隊由臨汾第69師團指導,此時聯繫同蒲線的安沁大道為主要交通線。沁源軍民尋覓戰機,在該要道上多次伏擊日軍,予敵以沉重打擊。
沁源軍民一邊戰鬥,另外一邊自力更生,克服了重重困難,堅持了對日軍的長期圍困。
日軍在沁源軍民的長期圍困和打擊下,不斷從所佔領的據點撤退。1943年1月,日軍首先撤退閻寨、中峪等外圍據點,四五月間放棄了城關東門外的大片陣地。8月,二次撤出霍登據點。1944年春,被迫退守到城內草坡下的一片地堡和窯洞中。1945年初,日軍只得龜縮在城西草坡上下的兩個碉堡和一排窯洞中。
1945年3月初,太岳區黨委和軍區指示,決定在岳北各縣支援下,沁源黨政軍民總動員,向沁源城關、交口守敵發動總圍攻。3月11日,最後圍攻開始,300多民兵組成12個爆炸隊,另有30多名爆破能手組成機動爆炸隊,正式參戰民兵達4000餘人,他們運用各種戰術圍攻,阻擊日軍。從3月24日至29日日軍多次突圍,但均被擊退。4月10日夜,日軍以小股部隊向西、南佯攻,11日拂曉,在沁縣聯隊部的接應下,沿二沁大道逃竄,太岳軍區由外線調回38團主力部隊和沁源民兵奮力阻擊,日軍死傷300餘人,最後日寇逃出沁源縣境。
沁源圍困戰歷時兩年半共900多天,先後作戰2700餘次,斃傷日偽軍4400多人,俘獲日偽軍200餘名,取得了依靠人民圍困敵寇的偉大勝利。沁源圍困戰是《論持久戰》的偉大實踐,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民族氣節的偉大呈現,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戰例,不僅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決心,更加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士氣。
延安《解放日報》曾發表題為《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稱讚“模範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後抗戰中的模範典型之一”,“放出了萬丈光芒的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