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2009年8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海英。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別講述了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常用的養生方法和審因施養。

中醫養生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生命發生髮展規律,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基礎理論、方法的一門實用學科。

簡介


● 英文名稱:Traditional Chinese Life Nurturing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

名詞解釋


● 中醫養生學是指研究中國傳統保健理論與方法,以及應用的中醫學科。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中醫養生學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疾病鬥爭過程中總結的養生與防病經驗,其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為宗旨。

中醫養生學的主要內容

● 中醫養生學主要包含養生學的發展歷史、養生學的生命觀、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常用的養生方法及養生方法的具體運用。
● 養生學的基本原則為法天順地、形神共養、動靜結合、協調平衡、保養精氣。
● 常用的養生方法為精神養生法、起居養生法、食葯養生法、傳統運動養生法、針灸養生法、按摩養生法、房事養生法等。
● 中醫養生方法運用的特點為審因施養,如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等。

中醫養生學的特點

● 中醫養生學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尤其是中醫理論中的整體觀念、恆動觀念及辨證施治的特色在養生學中均有體現。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理論是中醫養生學的理論基礎。
● 中醫養生學以和諧適度為宗旨,陰陽平和是最佳的生理狀態,也是中醫養生學操作的基本原則。
● 預防為中醫養生學的核心,治未病是中醫學的特色之一,預防既是防病的手段,也是延緩衰老的重要舉措。
● 歷代醫家創製與歸納了許多養生手段,如精神調攝、氣功引導、推拿按摩、食療養生、藥物養生、音樂養生等,具備簡便廉驗的特點。
● 適應廣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特色,養生的目的是防治疾病,因此不論是患病人群還是健康人群皆可以採用適當的養生手段,養生也逐漸成為大眾的自覺行為。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馬烈光。中醫養生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