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第三八五旅

八路軍第三八五旅

八路軍第三八五旅,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主力旅之一。三八五旅參加過正太鐵路破擊戰、百團大戰、邢沙永戰役等戰役。

歷史沿革


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4軍在陝西省富平縣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第385旅。
下轄由紅4軍第10師改編的第769團和由紅4軍第12師改編的第770團。
部隊改編后,分為兩部分行動。旅部率第770團擔負保衛陝甘寧邊區任務,歸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建制(1941年底第385旅下轄第770團和警備第2、第7團,1942年6月正式劃歸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建制,第385旅番號一直保留到1946年3月)。
1938年6月12日,第769團、第129師獨立團和獨立支隊合編為新第385旅,陳錫聯任旅長,謝富治任政治委員,汪乃貴任副旅長,范朝利任參謀長,謝富治兼任政治部主任(后黃振棠),全旅共約8000人。

主要領導


旅長:王宏坤
副旅長:王維舟
參謀長:耿飈
政治部(初稱政訓處)主任:蘇精誠

部隊戰績


1938年8月初,謝富治率旅機關一部和獨立支隊第3營由太行到達平漢鐵路以東地區,於31日在河北省新河縣將獨立支隊與冀豫支隊合編為八路軍冀豫抗日游擊支隊(簡稱冀豫支隊),歸第385旅建制,轄由原冀豫支隊改編的第1團和獨立支隊改編的第2團,在趙縣、藁城、束鹿、寧晉、晉縣等地開展工作。
1939年6月,第385旅進行整編和整訓,獨立團改為獨立第1團,冀豫支隊由冀南返太行歸建,改編為獨立第2團,原冀豫支隊一部以第385旅獨立第3團番號留平漢鐵路以東地區開展工作。同月,趙輝樓任副旅長,曾紹山任旅參謀長。7月,第385旅參加太行區反擊日軍“掃蕩”的作戰。12月,旅主力參加邯(鄲)長(治)戰役。
1939年冬~1940年春,在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間,第385旅奮起反擊,殲滅國民黨頑軍6400餘人。在此期間,盧仁燦任旅政治部主任。5月上旬,參加白晉鐵路(白圭—晉城)破擊戰。6月,部隊整編,除第769團番號未變外,獨立第1、第2團分別改稱第13、第14團。獨立第3團番號撤銷,部隊分別編入上述兩團。
10月,第385旅參加正太鐵路破擊戰,策應晉察冀軍區部隊反擊日軍對五台、阜平地區的圍攻。11月,第769團、獨立團在太行、九龍兩游擊支隊配合下,參加反擊日偽軍的“六路圍攻”。
1940年8月~1941年1月,參加百團大戰,在正太鐵路西段進行破擊戰和反擊日軍的報復“掃蕩”。1941年8~12月,第385旅先後參加了邢沙永戰役和太行區秋、冬季反“掃蕩”作戰及平漢鐵路破擊戰。
1942年,第385旅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挫敗了日偽軍夏季、秋季“掃蕩”和多次“治安強化運動”,進行了反擊國民黨頑軍的浮(山)翼(城)戰役,並派出小部隊和武裝工作隊深入敵占區,協助當地中共組織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
1943年3月,根據中共太行分局溫村高幹會議精神,太行區繼續進行精兵簡政,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第385旅旅直機關和直屬隊大部與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合併,第769、第14團亦歸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建制,旅直屬隊一部和第13團編入太行軍區第6軍分區,參加太行抗日根據地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