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國際雙循環

國內國際雙循環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著眼於“十四五”時期和中長期發展大勢,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面臨的機遇挑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以及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的戰略對策,並就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簡介


一、從長期大勢把握當前形勢,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從長期大勢把握當前形勢,要求我們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改革開放后,我國利用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大進大出”,通過產業不斷升級提高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逐步成長為“世界工廠”。在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全球市場萎縮、保護主義上升的背景下,從被動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轉向主動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的大戰略,是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重大戰略調整。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和優勢,利用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迴旋空間大的特點,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到國內,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通過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好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是要將我國市場規模和生產體系優勢,轉化為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這就要求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挖掘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發揮巨量生產要素優勢,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提高國內大循環效率;發揮海量創新資源優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發揮對外貿易大國優勢,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促進內外市場和規則對接,創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供應鏈生態,形成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總之,新發展格局有利於我國需求結構升級和供給能力提升,推動供需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均衡,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兼顧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為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巨大衝擊,我國全力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及時出台一攬子擴大內需、幫扶企業、穩定就業的逆周期調節政策,增加1萬億元財政赤字規模,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新增1.6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並推動金融系統向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這對穩定經濟基本盤形成強大支撐。但也要看到,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逆周期調節往往面臨短期政策刺激和中長期效應的兩難選擇,政策實施不僅要看短期效果,更要關注中長期政策效應。這就要求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三、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鞏固經濟回升轉好勢頭

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守住“保”的底線,拓展“穩”的局面,鞏固經濟回升轉好勢頭。
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確保已出台的減稅降費、減租降息和融資支持等政策落到實處,增強市場主體的獲得感。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通過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等手段,為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等提供資金支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拉動投資、擴大內需的作用,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優化新增專項債券資金投向,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通過政府投入引導社會資本擴大投資,在新基建、老舊小區改造等領域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釋放投資潛能。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滿足實體經濟需要。優化信貸投放結構,重點支持製造業和中小微企業。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融資成本進一步降低,增加中小微企業融資可獲得性。深化金融科技應用,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提高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能力和效率。與此同時,要加強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的協調配合,形成集成效應。

詞語熱度


2020年12月11日,中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11日發布了““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國內國際雙循環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