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親和

免疫親和

免疫親和層析(IAFC)免疫親和層析以抗原抗體中的一方作為配基親和吸附另一方的分離系統稱為免疫親和層析

英文對照


byimmuno-affinitychromatography;immunoaffinitychromatography;byimmunoaffinitychromatography;

層析技術簡介


1.1 免疫親和層析產生背景
殘留檢測的確證方法主要是儀器分析法,如LC-MS、GC-MS或HPLC,這些方法中因殘留組分絕對量很小,檢測方法需要較高靈敏度和準確性。樣品前處理是檢測技術的核心,傳統的樣品凈化技術主要有液—液分配(LLE)、固相萃取(SPE)、基質固相分散(MSPD)、超臨界萃取(SFE)等。但是這些凈化技術通常需要多個凈化步驟,缺乏選擇性,不但費時繁瑣、容易污染、損失樣本且會引起嚴重的本底干擾,降低結果的可靠性。因此建立高效的樣本凈化技術已成為痕量分析的主要問題。最近20年,固相提取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推進了從分析物中選擇性萃取目標產物為目的的新技術發展(Hennion等,2003)。
免疫親和層析(Immunoaffinity Chromatography,IAC)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法,從液體材料中進行選擇凈化、化合物濃縮、分類,然後從固相支持物中提取純化樣本。20世紀60年代末溴化氰活化瓊脂糖載體開始(Axen等,1967),IAC成為免疫化學中最有效分離手段之一。
Van等(1987)首次應用IAC技術凈化了豬肉中的氯黴素隨後1989年又在此技術基礎上測定了蛋、牛奶(Van,1989)中的氯黴素。其現在已成為醫藥、獸葯、食品檢測中,前處理方法應用的重要手段。
這項技術在獸葯殘留中的應用特別廣泛,包括豬肉中的磺胺類藥物、血漿中克侖特羅、血清中二惡英等。生物樣本中愛比菌素應用免疫親和層析的回收率也可達到80%~86%(LJS,1996)。
1.2 免疫親和層析技術原理
IAC也是色譜技術的一種,可稱為免疫色譜技術,是一種利用抗原抗體特異性可逆結合特性的SPE技術,根據抗原抗體的高選擇性,從複雜的待測樣品中提取目標化合物。主要原理是將抗體與惰性微珠共價結合,然後裝柱,將抗原溶液過免疫親和柱,而非目標化合物則沿柱流下,最後用洗脫緩衝液洗脫抗原,從而得到純化的抗原,用適當的緩衝液和合適的保存方法,柱可以再生備用。其提純效率很高,通常只需一次就可達到1000~10000倍的純化效果(王澤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