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勝利

皮勝利

皮勝利,今年 53歲,中共黨員。前半生,當過兵,經過商,開過火車,做編外電視人。

人物簡介


他,運城市廣播電視台對外招聘電視人。一位編外電視人,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迹

人物生平


那年,皮勝利憑著一股熱情與執著,當了市台“露一手”欄目藝術總監。上任伊始,他就策劃編排了“走進高牆”特別節目,不想一炮打響,高牆內外、犯人與家屬、管教與群眾均反響強烈,從而創造了“露一手”唯一的一個全台季評一等獎。“《河東家事》欄目組有一個想事、謀事、幹事的人,就是皮勝利。這個人,很會動腦子,點子多,幹勁大,常常會想出一些出奇制勝的東西。”
——題解:引自運城市廣播電視局局(台)長柴建良講話
乍一看,他相貌平平,衣著樸素,活托托地一個農民形象。但仔細看,他神采奕奕,氣質非凡,黝黑的臉龐上,溢滿著剛毅與智慧。特別是談起他的電視欄目劇《河東家事》時,他又躊躇滿志,激情四射,猶如黃河決了堤似的,濤濤不絕,一瀉千里,此時,他又像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翁——皮勝利。
此後,他越發鑽研電視業務,越發刻苦奮進,短短五年間,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迹:
——2005年,他又來到《關鄉大看台》欄目組,策劃編創了“走進臨猗”、“走進聞喜”等節目,又創造了《關鄉大看台》開播兩年以來唯一的一個季評一等獎!
——2006年,他又自籌資金創辦了社會性自收自支欄目《河東家事》電視欄目組,自薦做了編劇、導演兼製片人。不到兩年時間,就編拍了100多部(集)電視劇,成了該台四大品牌欄目之一。
——兩年來,《河東家事》用的全是百姓演員,說的全是河東方言,取的全是本地場景,演的全是身邊故事,由於它的本鄉、本土特色,很快贏得了受眾的喜愛。中國黃河電視台也與該劇組合作,在該台的《山西故事》欄目中播出。
——2008年10月28日,被選送到山西省第十六屆電視藝術評獎大會上的《過壽》、《杏花嶺》、《果鄉情》、《童年》四部電視欄目劇全部獲獎;《過壽》一劇還在全國電視欄目劇評比中,榮獲“最佳作品獎”,《我是一個兵》也榮獲全國欄目劇“優秀作品獎”。
——一個由編外電視人做編劇、導演兼製片人的、滿打滿算只有10個人的《河東家事》欄目組,能夠堅持兩年、一周一期、期期不重的業績,不能不讓人瞠目結舌!其中之艱辛、刻苦與毅力就可想而知了!難怪在全國優秀電視欄目劇評獎會上陝西省電視台大唐影視總經理助理徐立新說:“運城電視台是整個參會的電視台中最不具競爭力的地市級地方電視台,在各省級台的專業製作、高手如雲的競爭中,他們的《過壽》能夠奪得頭彩,說明他們的思路高人一籌!”
他情系“草根”族,
圓了一千多名百姓的演員夢
從一開始,皮勝利就把《河東家事》欄目定位在運城這個特定的範疇里
運城,史稱“河東”,“運城”是大家,咱家是小家,大家與小家裡所發生的故事全是《河東家事》應該反映與拍攝的事。
“既然是河東家事,就應該主打地方特色牌。”他想。
這一想,計謀來了:“咱就自編自演演自己吧!”
同事們卻說:“自演,談何容易?不要說讓老百姓演電視,就是專業演員的鏡頭人們還要品頭論足、說三道四呢!”
他與同事們客觀地分析了一番形勢,認為:運城電視台是個不上星的地級電視台,與觀眾能看到的幾十套上星節目比,絕對處於劣勢地位,但唯一的優勢就是“地方特色”,因為不論是那個台,都不可能有河東人演的河東事。
於是,他跑到南風廣場“撈”演員,凡是唱戲、唱歌、跳舞的圈子,他都死死盯住不放。
一天,兩天,三天,四天……
一次,他發現一個姑娘很有表演天賦,便死死跟著人家轉:她走路,他看;她說話,他聽;她與旁人爭論,他也站在一旁想看個究竟,直跟得姑娘沒好氣地罵他:“神經病!”他這才幹脆把她攔住,說他是為電視劇組物色演員的,勸她到《河東家事》去當演員。
“原來是這樣,0K!”那個姑娘喜出望外。
後來,隨著《河東家事》影響的逐漸擴大,找上門來要求當演員的人越來越多,可他又為如何滿足這些百姓演員都能上鏡而發愁。
一次,拍攝《聖天湖》。一位農村大叔的一句台詞竟拍了四個鐘頭還不理想。
“換人吧!”有人勸他。
可他說:“那會傷了大叔的自尊心,何況他前面已經拍了不少成功的戲?!我們既然選擇了他,就要想方設法讓他過了這個關,”
終於,功夫不負苦心人。在他的的反覆耐心指導下,那位農村大叔終於成功了。那位大叔笑著說:“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皮導給我的這次機會。”
《黃河晨報》日前報道,已有1000多名普通市民與農民參加過《河東家事》電視劇的演出拍攝,圓了老百姓當電視演員的夢,成了一群草根明星族。
他用“誠”字,
結交了60多位編劇朋友
隨著《河東家事》的一期期播出,觀眾越來越喜歡上了這個欄目。不少人一起同劇中人笑,一同與劇中人哭,一塊同劇中人怒……漸漸地,還真有人拿上錢找上門來,要求為他們拍攝電視劇了。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而劇本又必然離不開編劇高手。“那裡能請來編劇高手?”皮勝利跑到市文聯求教。
副主席申大局告訴他:“河東自古人傑地靈,文化底蘊豐厚,遍地都是編劇高手。也許他是一個普通農民,也許他是一個退休職工,而這些人大都是蘊藏在民間的文化人,有著豐富的生活積累,有著很好的創作天賦,心誠則靈嘛!”
“心誠則靈”,皮勝利恍然大悟。此後不久,他在做了大量調查摸底后,就把一份份散發著清香的大紅請帖親自送到了60多位編劇的手中。並一一落實,能自己坐車的,由《河東家事》全部報銷路費;不能自己坐車的,皮勝利就開上小車把人家從家裡接來。
於是,由市文聯、市電視台負責同志參加的《河東家事》欄目編劇聯誼會暨運城市第一屆電視文化藝術聯合會在市賓館如期舉行。
“各位老師,感謝大家參加《河東家事》欄目編劇聯誼會,河東是大家,咱家是小家,大家小家的事,都是咱《河東家事》的事。今後,《河東家事》欄目的劇本創作就拜託各位了!”
皮勝利開口前,先深情地對所有參加會議的來賓深深地鞠了一躬。
一個深鞠躬,贏得了60多顆心。我省年愈花甲的資深編劇楊煥育流著眼淚說:“感謝會議的組織者,感謝皮勝利同志,我堅信,河東文化會隨著《河東家事》欄目的傳播,必將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我們也將竭誠為《河東家事》劇組服務,源源不斷地奉上好劇本。”
從此,《河東家事》再也沒有短缺過好劇本。
走向市場,拓寬題材
《河東家事》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河東家事》贏得了生存第一要素——觀眾群。可觀眾群是不會給他經費的,而經費卻是欄目生存的保證,沒有錢欄目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怎麼辦?
他想來想去,覺得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走向市場。
於是,他來到市新民中醫院。
這個中醫院曾在1997年投資150萬元請西安電影製片廠為他們拍攝過一部十二集電視連續劇《呼喚生命》,在各省台播出后,創造了不菲的名氣和收入。現在,他們又想出資十五萬元,為醫院再做一次宣傳。
“那就讓我們干吧。”皮勝利和“中醫院”簽定了合同。
經過一番精心策劃與編排,一部七集電視欄目連續劇:《把根留住》拍攝成功了。一經播出,台內台外一片喝彩聲,台里審片組也認為:這是《河東家事》開播以來拍攝得最精彩的一部戲。同時,也使《河東家事》在獲得社會效益之下淘得了第一桶金。不但彌補了他們欠下的外債,更重要的是為欄目生存創出了一條新路子。
為了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每年六月,市環保局都要花十幾萬元,請劇團編排一台文藝節目,結果是錢花了,宣傳效果卻不大。
去年五月,《河東家事》為市環保局拍攝了一部、兩集電視欄目劇《環保風暴》。劇本是該局副局長寫的,角色是該局160多個工作人員演的,內容是他們環保系統曾經發生過的人與事。播出后,觀眾竟多達100多萬人,觀眾說:“這環保人演的環保事還真不賴,有看頭。”環保局領導也說:“今年的活動花錢最少,觀眾最多,影響最大,效果最好,明年還要搞!”
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市安監局、食品藥品衛生監督局、工商局等許多單位都紛紛找上門來,要求也為他們編拍電視故事片,以電視劇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他們說:“這要比單純說教好一百倍。”
皮勝利還是一位永遠不知疲倦、善於創新攀登的電視人。去年冬天,他又想出一個絕招:拍攝、製作《河東鄉音》(方言)大型系列電視劇,使之成為“了解當代運城的窗口,傳承河東方言的媒介,連接故土情感的紐帶,投資家鄉建設的橋樑。”涉及範圍:全市13個縣(市、區),每縣(市、區)各一部,每部3—5集;內容由各縣(市、區)根據自己的經濟發展支柱產業、龍頭企業或經濟文化特色村、鎮為故事背景來決定,演員都在本縣(市、區)挑選,語言全用本縣(市、區)方言。用各縣 (市、區)同志的話講,“這才算宣傳到位了。我們要藉此機會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到筆者發稿時為止,《河東鄉音》的樣片:萬榮縣的《蘋果紅了》(4集)已經攝製完畢並播出。它以萬榮縣遠景村的蘋果銷售為主線,講述了縣委縣政委帶領全縣果農發展果業,提高果品質量的創業之路,塑造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村基層幹部的光輝形象,讓人們感受到了中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攝製中,又巧妙地將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萬榮笑話、名優名吃、名勝古迹融入其中,深受觀眾歡迎。僅光碟就複製了500多部,還滿足不了當地群眾的需求。
《河東鄉音》的拍攝、播出與發行,不僅能為運城市打造一項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工程,而且還能把它作為一件禮品,由市委市政府贈送給所有運城籍在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通過這種特有的鄉音、鄉韻、鄉情,來吸引他們關注家鄉、了解家鄉、宣傳家鄉、幫助家鄉,使之成為“讓運城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運城”的重要途徑。更為重要的是,它把我們祖祖輩輩使用了幾千年、且面臨失傳的河東方言,以電視劇的形式保存下來,留給我們的後人,使其成為記錄傳承古老的河東方言的重要載體。
皮勝利,一位了不起的編外電視人,大型系列電視劇《河東鄉音》更是一部了不得的歷史巨著,筆者堅信:通過拍攝、製作《河東鄉音》,《河東家事》電視欄目組也必將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