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是一種認知語用學理論。由斯珀伯與威爾遜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中提出。以關聯性概念與關聯原則為基礎分析言語交際中的話語理論。關聯原則包括:認知原則,即人類的認知傾向於與最大程度的關聯性相吻合;交際原則,即每一個話語(或推理交際的其他行為)都應設想為話語或行為本身具備最佳的關聯性。在關聯理論中,關聯性被看作是輸入到認知過程中的話語、思想、行為、情景等的一種特性。

基本介紹


當輸入內容值得人們加工處理時,它就具有關聯性。是否值得加工處理取決於認知效果與處理時付出的努力。關聯理論認為,人們在接收和理解話語時是在不斷變化著的語境基礎上處理新信息的。新信息可以增加或加強原有的假設,也可以否定原有的假設。假設的增加、加強和否定就是“語境效果”或“認知效果”。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處理某一輸入內容所取得的認知效果越大,其關聯性就越強,反之越弱;為進行加工處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其關聯性就越強,反之越弱。根據關聯理論,為理解話語所需要的語境不再被當成預先確定的推導前提,即不是先確定語境,然後判定關聯度,而是先設定有待處理的新信息是關聯的,然後選擇適當的語境來證實這種假設。在關聯理論中,語境假設就是認知假設。聽話人憑藉認知語境中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語信息作出語境假設。找到對方話語與語境假設的最佳關聯,通過推理推斷出語境暗含,最終取得語境效果,達到交際成功。關聯理論對格賴斯會話理論提出挑戰。關聯理論認為,交際不是以合作準則為基礎的,為使交際成功,說話人與聽話人唯一的共同目標就是要理解對方與被對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