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美宮
閩台民間交往的勝地
富美宮在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南門水巷末端,臨晉江下游富美渡頭,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主祀西漢名臣蕭太傅,配祀文武尊王及王爺二十四尊,清光緒辛巳年(公元1881年)移建於現址。現存廟宇為清代建築,廟中檐椽斗拱雕刻精美。泉州民間王爺崇拜由來已久,富美宮被稱為“泉郡王爺廟總攝司”,分靈遍及閩南、台灣及東南亞,其中僅台灣就多達2000餘處。
本宮供奉我國西漢名臣蕭(望之)太傅,俗稱蕭阿爺,白鬃公。配祀廿四司、文武尊王等。原為屬地保護神、后逐步發展成為泉州唯一的“王爺行宮”,香火興盛、分靈遍各地。富美古渡,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渡頭之一。是連接內地與出海貿物集散的重地,鄰近的“聚寶街”在宋元時是外國商賈經商貿易之所而得名。明代永樂三(1405)年附近的車橋村,建有“來遠驛”專為接待國外使者、客人之用。清代,民國期間城南仍是泉州經貿金融活動的中心。
明代中後期,泉州曾因屢遭各種災害,特別是瘟疫的肆虐,人們為抗禦災禍、擺脫惡境,以求生存,於是民間紛紛建立小祠,供奉保護神、歲時典祭、企求神靈保境安民。在沿江沿海地帶所設的小祠則多奉祀“王爺”,認為王爺有賞善罰惡,司瘟驅疫,降災賜福的職能。因此,民間對王爺甚為虔信。
蕭(望之)太傅生前是我國西漢時一代懦宗,歷位將相、功標麟閣,被害歿后“天子追念堂之不忘,每歲時遣使祠祭望之冢”(《前漢書》),因江大傅的高風亮節精神,深受人民所敬重。故擇為本宮主神,蕭太傅信仰自本宮發祥之後,英靈顯赫、香火日盛、慕名前來分香的,由近而遺遍於各地。且隨著泉州先民移居海外謀生,蕭太傅信仰也同時傳人台灣和東南亞各地。
相傳,本宮始創於明代正德(1506-1551)年間,距今巳近500年歷史,在這期間,有過多次重修、邊建、規模不斷擴大,但因文物、資料流失之故,對史實已難—一進行考證,僅據現有資料,對本宮沿革略作概述。
據清道光辛巳年(1821)立的《重建谷旋富美境武聖殿蕭王府行宮》碑(被火焚過文字不清)刻,雖系記載重建時的收支情況,但碑額用“武聖殿蕭王府行宮”之稱。對“武聖殿”由來,經查證,此乃於嘉慶年間,本宮普供奉關聖夫子之故,據道光版本《蕭夫子簽譜》載郡人曾炳查所摸序言中有:“昭代嘉慶年間總巡天下降神於城南富美武聖殿……至令香火增新”。
“關蕭二夫子皆大漢忠勛,英靈顯赫”之句,可見因奉關聖才有“武聖殿”之設,而蕭太傅有漢代儒宗之讚譽,故奉在同一殿堂,稱“關蕭二夫子”也合乎情理的,雖“香火增新”,但蕭太傅仍為本宮主神。且轄有眾多王爺,為不改變故有性質,又有“蕭王府行宮”之稱,這種同一廟宇,同一神明,兩種稱謂的現象。反映了泉州民間信仰的特色。
光緒辛巳年(1881)里人鑒於官瀕臨江畔,屢遭洪水淹沒,於是發起擇地重建於現址,規模比以往略有擴大。重建后,本官供奉以蕭太傅為主神,配祀廿四司,還奉祀文武尊王,蘇、柳、李三夫人。延續至令。
文化大革命比本宮停止活動,廟宇先後被用為工場、老人活動場所。1988年5月重新組成董事會、恢復活動。1991年1月於宮左購民房查座,改建為四層樓房,作董事會辦公、接待之用。本宮自創建以來,已歷經數百年歷史,在地方故老的關心,各方善信的支持下,事業日益發展。如今已成一處名聞海內外的王爺信仰朝拜的古迹和遊覽勝地。
富美宮
富美宮在文革中受損,1988年重修葺。富美渡尚存舊貌,近年又略有修繕,系用花崗岩石砌築。
保護範圍:東至本宮辦公樓,西至江、南至公路,北至民宅。建設控制地帶:東至辦公樓外20米,西至江西岸,南路南50米,北宮外50米。
富美宮
交通概況:乘坐12路、105路公交車在南門水巷站下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