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翼鳥科
動物
徠無翼鳥科(學名:Apterygidae):屬於鳥綱無翼鳥目,該科僅1屬5種,通稱“幾維鳥”,分佈於紐西蘭。“幾維”翻譯於其英文名“kiwis”。體型如雞,雌大雄小。體長48-84厘米,體重1.25-4.00千克;羽呈毛狀,形似髮絲;嘴峰細長而稍下彎,鼻孔位近嘴端,嗅覺靈敏;兩翼退化,不能飛行;腿短而強健,善走;足具4趾,3前1后。背側羽毛大多暗褐色,腹側色較淡而具黑褐條紋;無尾羽。
幾維鳥在全世界一共有5種,幾維鳥的名字是因為它們的鳴叫聲非常尖銳,聽起來特別像“kiwi”(幾——維——),所以被當地土著的毛利族人叫做幾維鳥,有的書中也翻譯成希維鳥,凱維鳥或奇異鳥。
幾維鳥嗅覺靈敏,視力不好,眼睛也小。棲息在森林和灌木叢中,喜愛群體生活,晝伏夜出,性情溫馴而且好奇心旺盛。以昆蟲,蝸牛,蜘蛛,蠕蟲,蝦,為主,也吃小蜥蜴和老鼠,也吃落在地面上的水果和漿果。是紐西蘭的國鳥。
褐幾維鳥
棲息於茂密的森林,在夜晚活動於黑暗的蕨類叢中。幾維鳥居住在洞穴里,巢穴挖成后要經過幾個星期後才可以使用,這樣是為了便於苔蘚和自然植被重新生長出來,便於偽裝。
小斑幾維鳥
幾維鳥嗅覺靈敏,視力不好,眼睛也小,有報道指動物園裡曾發生幾維鳥大白天走著走著撞上了籬笆的趣事。野生的幾維鳥棲息在森林和灌木叢中,喜愛群體生活,晝伏夜出,性情溫馴而且好奇心旺盛,如果當地居民的大門沒有關好,幾維鳥可能在夜裡悄悄溜進他們家裡,把鑰匙和湯匙當成玩具帶走。
幾維鳥的眼睛不能接觸陽光,否則就會失明。
分佈於紐西蘭。大斑幾維鳥僅分佈於紐西蘭南島的西部,小斑幾維鳥則在北島和南島都有分佈,褐幾維鳥的分佈最廣泛,除了南島、北島外,還見於斯圖爾特島上。
大斑幾維鳥
幾維鳥個頭雖然不大,但它的卵卻很大,重量比一般的雞蛋大5倍(400-450克),相當於雌鳥自身體重的1/4,甚至達到1/3。卵呈白色或者淡綠色,孵化過程長達70-80天,孵化過程完全由雄鳥負責,出生之後1周,它繼續消耗體內殘存的卵黃提供營養,然後就才開始跟著雄鳥學習覓食和各種生存技巧。雛鳥需要很長時間,要大約4年才能成熟。
無翼鳥科(1屬 5種) | ||||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IUCN | |
1 | 褐幾維鳥 | Apteryx australis | Shaw, 1813 | 易危(VU) |
2 | 大斑幾維鳥 | Apteryx haasti | Potts, 1872 | 易危(VU) |
3 | 北島褐幾維鳥 | Apteryx mantelli | Bartlett, 1851 | 易危(VU) |
4 | 奧卡里托褐幾維鳥 | Apteryx rowi | Worthy & Gill, 2003 | 易危(VU) |
5 | 小斑幾維鳥 | Apteryx owenii | Gould, 1847 | 近危(NT) |
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基於地緣關係,在過去千萬年均被海洋隔開,遠離亞洲及其他大洲。因此紐西蘭沒有受到來自亞洲的肉食動物的侵擾,使得這片與世隔絕的島嶼,一度成為鳥類的天堂,許多獨特的鳥類也得以在此繁衍,尤其是“不會飛的鳥”,更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
但自毛利人,歐洲人相繼發現這塊處女地以來,他們帶來的外來物種,如鼠、狗、羊、牛、馬、貓等,不僅遂漸變成強勢動物,也改變了紐西蘭的生態平衡。此外,島上的白鼬會對雛鳥構成威脅。加上人類活動如開墾、建設等,破壞和侵犯原本鳥類的棲息地,所幸,動物的保護越來越受重視,幾維鳥在斯圖爾特島和少數的森林、國家公園都還可看到它們的蹤跡。
另外,紐西蘭政府鑒於貓類(肉食動物)對幾維鳥的威脅最大,已頒布法例,對有幾維鳥出沒地區的家貓實施宵禁,以減低幾維鳥在夜間出動時被貓殺掉。
基於引進物種造成的年度跌幅,該屬物種的內陸數量可能會極其迅速地下降。然而,斯圖爾特島的褐幾維鳥的數量還是穩定的,因此整體下滑的速度可能要慢一些,但仍然迅速減少,總體處於弱勢地位。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易危(VU)——4種;近危(NT)——1種。
全部列入《華盛頓公約》附徠錄Ⅱ: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