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發性白內障

併發性白內障

併發性白內障是眼部炎症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晶狀體渾濁。併發性白內障發病原因為眼部的炎症或退行性病變,使晶狀體發生營養或代謝障礙而致渾濁,多見於葡萄膜炎、視網膜病變、晚期青光眼、高度近視等眼部疾病。併發性白內障患者除有原發病的表現外,還出現晶狀體渾濁,導致視力進行性減退。併發性白內障需要治療原發病,晶狀體渾濁明顯者需要手術治療。併發性白內障可導致患者視力進行性減退,嚴重時可致失明,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併發性白內障經及時有效的治療後部分患者可改善癥狀。

就診科室


● 眼科

病因


● 為眼部的炎症或退行性病變,使晶狀體發生營養或代謝障礙而變渾濁所致,常見於以下眼部疾病。
● 葡萄膜炎。
● 視網膜色素變性。
● 視網膜脫離。
● 晚期青光眼。
● 眼內腫瘤。
● 眼壓過低。
● 高度近視等。

癥狀


眼前節病變引起的併發性白內障

● 虹膜睫狀體炎:典型渾濁發生在晶狀體后極部或虹膜后粘連附近,如反覆發作,除廣泛虹膜后粘連,常合併晶狀體囊膜增厚或皺縮,有時在瞳孔區形成瞳孔膜閉,渾濁開始於前囊下。
● 異色性虹膜炎:晶狀體渾濁先為後皮質細點及周邊部細條,逐漸波及整個晶狀體。
● 急性青光眼:前囊下邊界清楚的灰色斑點,呈啞鈴狀或不規則圓形,不進展,狀如散落在地的石灰漿。
● 絕對期青光眼:晶狀體核發生渾濁,發展緩慢。
● 重症角膜潰瘍併發的白內障都為前極瞳孔區渾濁,呈圓錐狀、囊下。
● 眼內腫瘤:晶狀體渾濁發展迅速。

眼後節病變引起的白內障

● 渾濁從后極部囊膜下開始,呈小顆粒狀和囊泡狀,密集成簇,形成類似蜂窩形態的疏鬆結構,這種渾濁變化可長期局限於後極部。
● 渾濁可沿晶狀體纖維向赤道部做輻射方向擴展,呈玫瑰花型、圓盤狀或星形渾濁形態。檢查可發現完全透明的前皮質、晶狀體核及大部分後部皮質,同渾濁的層次間有鮮明的界限,渾濁呈淡黃色、灰黃色或多彩樣反光,蜂窩狀疏鬆結構及不規則的星形分佈。

需要通過哪些檢查來確診併發性白內障


● 確診併發性白內障主要依靠裂隙燈檢查及眼底檢查、眼超聲檢查、眼電生理檢查、焦點照明檢查、虹膜投影法檢查、檢眼鏡徹照檢查等幫助確診。

裂隙燈及眼底檢查

● 了解晶狀體病變情況及玻璃體、視網膜、視乳頭黃斑區和視神經是否正常及脈絡膜有無病變等。

眼超聲檢查

● 了解有無玻璃體病變、視網膜脫離或眼內腫物,亦可了解眼軸長度及脫位的晶體位置。

眼電生理檢查

● 包括視網膜電圖、眼電圖、誘發電位檢查等眼電生理檢查。

焦點照明檢查

● 用燈光直接照射,看晶體有無渾濁及脫位。

虹膜投影法檢查

● 以細光呈45°自瞳孔緣斜行投射至晶體,查看晶狀體渾濁區域和形態。

檢眼鏡徹照法檢查

● 將光線投入瞳孔區內,令患者轉動眼球,看黑影移動與否,以了解渾濁部位。

診斷


● 醫生診斷併發性白內障,主要依據病史、臨床癥狀以及裂隙燈檢查、眼超聲檢查、眼電生理檢查、焦點照明檢查法檢查、虹膜投影法檢查、檢眼鏡徹照法檢查等幫助確診。

病史

● 發病前可有葡萄膜炎、視網膜病變、晚期青光眼等病史。

癥狀

● 除原發病的表現外,晶狀體渾濁導致視力進行性減退。

裂隙燈檢查


● 可見晶狀體部分或全部渾濁。

眼超聲檢查

● 可明確有無玻璃體病變、視網膜脫離或眼內腫物。

眼電生理檢查

● 用以明確視功能障礙的機理,評定視功能障礙的過程等。

焦點照明檢查法檢查

● 可有晶體渾濁。

虹膜投影法檢查

● 如晶體渾濁位於核心部,在渾濁區與瞳孔緣之間有一新月狀透明區,渾濁越重陰影越窄。如晶體全部渾濁則新月狀陰影完全消失。

檢眼鏡徹照法檢查

● 如晶體或屈光間質渾濁,則可見紅影中有黑點或黑塊。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視力減退等類似的癥狀,容易與併發性白內障混淆,這些疾病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病史、臨床癥狀以及裂隙燈檢查、眼超聲檢查、眼電生理檢查、焦點照明檢查法檢查、虹膜投影法檢查、檢眼鏡徹照法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積極治療原發病。
● 對晶狀體明顯渾濁已影響工作和生活者,可擇期進行手術摘除白內障晶狀體。

危害


● 可導致患者視力進行性減退,嚴重者可致失明,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預后


● 如能及時有效的治療,部分患者可改善癥狀。

預防


● 注意眼部衛生,防止感染。
● 注意不要過度用眼,如長時間看電視、玩手機等。
● 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各種眼部疾病,如虹膜睫狀體炎、異色性虹膜炎、青光眼等。
● 定期體檢,儘早發現,及時治療。

參考文獻


● [1] 楊培增,范先群。眼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劉家琦,李鳳鳴。實用眼科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 [3] 葛堅,王寧利。眼科學。第3版。北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4] 趙堪興,楊培增。眼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 [5] Jack J Kanski, Brad Bowling.Kanski臨床眼科學。第7版。趙培泉,譯。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