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飲

留飲

病證名。痰飲之一。飲邪久留不散的病證。因水飲瀦留部位不同,出現相應癥狀。《諸病源候論·痰飲諸病候》:“留飲者,由飲酒後飲水多,水氣停留於胸鬲之間而不宣散,宜令人脅下痛,短氣而渴。”《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若飲留於腎,則陰囊及足脛腫等。《醫醇剩義·痰飲》:“留飲者,留而不去也,心下痞滿,作噦,頭眩,芎歸桂朴湯主之。”治療留飲,宜逐飲扶正相兼,后以健脾溫腎固本。

簡介


● 英文名稱:Persistent Fluid Retent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

名詞解釋


● 水飲蓄留體內,聚於胸膈脅腹或四肢關節,影響有關臟腑組織功能,如飲留心下則背寒冷如掌大;飲留胸脅則短氣而渴,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后減輕;飲留於腎,陰囊及足脛浮腫,四肢關節疼痛,脈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留飲為痰飲之一,飲證是指水液停留於人體局部,以胸悶脘痞、咳吐清稀痰涎、肋間飽滿、嘔吐清水為主要特徵的證候,其中因飲邪日久不化,留而不去者,名留飲。

證候表現

● 飲邪具有“淡盪流動”的特性,停聚於人體各處,引起相應的癥狀。如飲留於背,影響督脈陽氣上升則背寒;留於脅,肝膽氣機失暢,則脅下痛引缺盆;留於胸,胸陽受遏,則見短氣而喘;留於經絡,則四肢歷節痛;留於腎則囊腫、足脛腫;留於脾則腹腫身重。

病證鑒別

● 留飲:飲邪“留而不去也”,停留於人體局部,因水飲瀦留部位不同,而出現相應癥狀。
● 伏飲:飲邪“伏者不出也”,久伏體內,遇風寒等外邪相引而發病。

疾病預后

● 若中陽不復,舊飲雖暫時得以排泄,但新飲又可再留積,故遷延難愈。

預防調護

● 根據留飲的疾病特點,在生活中應注意:
● 勞逸適度,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戒煙、酒。
● 多食清淡食物,忌生冷及肥甘厚味,溫健脾陽。
● 避免吹風受寒,注意添加衣物。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簡明中醫辭典。修訂本。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