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節
知識節
知識節(Knowledge Day)是國外一些國家對教師節另外一種稱呼。鑒於中國教師節成為“送禮節”的現狀,有的網友或政協委員建議改“教師節”為“知識節”。
教師節送禮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張樹華曾在全國“兩會”上建議,將教師節改為“教育節”,以利於全民更加重視教育。
張樹華說:“教師節變味了!它已演化為學生的‘送禮節’、教師的‘收禮節’。每年的教師節成了許多家長和教師關係的‘節骨眼’,成了學生和家長的‘一劫’。”
這位政協委員查閱資料發現,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設有“教育節”或“知識節”,而非“教師節”。因此,他建議將中國的教師節改名為全民“教育節”或全民“知識節”。
改名本身能夠起到多大作用,能不能根治教師節變成“送禮節”的現狀,的確是一個難以預測的事情。這就像將“偷菜”改為“摘菜”,或者如同孔乙己一樣將偷書改為“竊書”,名稱雖然看上去更有“內涵”了一些,實質卻很難因此而發生改變。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把更改名稱作為根治教師節變成“送禮節”這一怪現狀的手段,或許只是關注了形式的問題,而非實質性的東西。如此一來,所謂的建言便有些病急亂投醫的意思了。
就算教師節變成了教育節、知識節,難道就可以根治送禮之風了嗎?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即無論送禮用的是“學名”還是“綽號”,只要能夠達到目的,完全是可以“不拘一格”的。教師節變成“送禮節”,涉及師德、社會風氣等諸多因素,錯綜複雜,需要的是從師德等方面對症下藥,釜底抽薪,而不是“對名下藥”。企圖以一字之差,來實現乾坤大挪移,願望固然美好,卻很難避免流於一種空想。於“全民重視教育”而言,似乎也沒有多少必然的聯繫。
而且將教師節改成教育節或知識節,內容顯得更為空泛,對廣大教師的情感或許也是一個傷害。教育的公共議題並非一個節日就能解決。教師節改成教育節實在沒有必要,也無實際意義,應該將教師節注入更多的社會溫情,讓教師更加有尊嚴地工作著,這才是教育的希望所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沒有一支作風過硬、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教育大廈何以建起。教師的社會價值和作用非同尋常。為教師設立一個節日,無疑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也是令教師們最感幸福的時刻。
在應試教育的社會背景下,學生喊苦、教師則喊累。這幾年,雖然教師的待遇有所改善,但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農村教師生存狀況不容樂觀,因為農村教師除了工資收入外,幾乎沒有別的收入來源,這種處境也導致很多青年教師對職業的悲觀和厭倦。沒有了職業的優越感和激情,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在減弱,這對於實現科教興國的願景將產生消極的影響。故此,現實之下,教師節能將社會的目光聚焦這群時代最可愛敬的奉獻者,其社會導向價值非同小可。
在教師節向老師表達一下祝福和感激之情,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禮輕情義重”的說法,似乎已經不足以引發人們的“共鳴”,情感交流也逐漸讓位於變味的交易,成為不少人求租和尋租的平台。原本“尊師重道”的教師節也就出現異化變形,成為“送禮節”。儘管這看上去是對“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職業的一種反諷,但卻不同程度地存在,也人為地製造了很多教育的不公。
教師節成送禮節,讓人歡喜讓人憂。一方面,給教師送禮是慰問感謝的情意,有利於社會尊師重教風氣的濃厚,另一方面攀比且過重的禮品也會給師德蒙塵。教師節變味,這也折射出節日制度設計安排的漏洞,例如每年的教師節主題不夠鮮明,社會知曉度不高,無疑使節日的影響力十分有限。其實,教師節並非教育部門的事,而應延伸至社會及公眾,引導大家都來理性、健康地表達對教師的感激和關懷,多為教師辦實事,惟此教師節才不會變“節”,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節日生命力。
網友“1e°nff”發表主題為《強烈建議教師節日期應改在七八月份》的帖子。該帖寫道:“現在的老師,只喜歡收卡或現金了,別的看都不看,甩了。教師節放在7月份,正是畢業時節;如果你努力了,學生自然會感謝你的!!”
網友“瘋子醉江城”回帖:“不收禮叫什麼過節啊?”
網友“劍橋柚子茶”感慨:“老師怎麼都成了這樣了?想當年俺念書的時候,一到教師節,全班同學給老師寫一份賀卡,然後簽上所有入的名字,老師都開心得不得了!”
網友“境隨心轉”說:“為么絲(為什麼)非要老師關照咧?你可以選擇不送咐。”
網友“yιdeyι”:“看標題就曉得要說么絲(什麼)了,呵呵,大家心知肚明。不送?等為入父母了,由不得你啊,這是社會現狀。”
網友“1e°nff”建議“教師節改期”,也引起部分網友共鳴。網友“帛汝”回帖說:“是啊,呼籲改在寒暑假過教師節。”
另一名匿名登錄的網友建議“應該取消教師節”。這名網友說:“因為個別教師優秀,就設立教師節,給學生和家長一個向教師送禮的理由。城市教師已成為高收人入群,特別是班主任的總收人不亞於有灰色收入的人,所以現在有很多入強烈要求取消教師節。因為有的教師已不是學生和家長尊敬的入。”
9月5日是朝鮮的教育節
9月1日是俄羅斯的知識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