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揚

絡穴概念

簡介


● Fēiyáng BL58
● 來源:《靈樞·根結》
● 別名:厥陽
●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 功效:祛風通絡,清熱寧神,舒筋消腫
● 屬性:絡穴

穴名釋義


● 飛,飛翔,亦指迅速;揚,向上揚起,舉,亦指飛舉。此穴在小腿外側,為足太陽之絡,經氣由此迅速如飛別走少陰腎經,且針此穴能揚步如飛,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小腿後區,崑崙(BL60)穴直上7寸,腓腸肌外下緣與跟腱移行處。
● 崑崙(BL60)穴精準定位:在踝區,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簡便取穴

● 伸直小腿,提腳後跟,可見小腿後部有人字紋,紋頭凹陷處為承山(BL57);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為崑崙(BL60);承山下1橫指處做水平線與崑崙直上交點處,即為此穴。
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簡便取穴中的1橫指即“1寸”,可採用指寸定位法中的拇指同身寸比量取穴,伸直拇指,拇指指骨關節橫紋兩端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需要說明的是,指寸定位法在應用時較為便利,但取穴的準確性稍差,且操作時應以被取穴者自己的手為準。由於每個人的高矮、胖瘦與手的比例不完全成比例,因此,指寸定位法必須在骨度分寸的基礎上運用,而不能以指寸全部量取全身各部,否則長短失度。

局部解剖


● 有腓腸肌及比目魚肌。
● 有小隱靜脈和脛后動、靜脈分佈。
● 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主治


● 頭痛,目眩,鼻塞,鼻衄。
● 下肢疾病,例如痛風足趾不得屈伸,腰腿痛,風濕性關節炎,腓腸肌痙攣。
● 痔瘡,癲狂。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1~1.5寸;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或用㨰法按摩,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艾炷灸3~7壯。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卷七》: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飛揚主之。瘧,不渴,間日作,飛揚主之。
● 《玉龍經》:諸癲,頭目昏沉,瘧寒熱,痔瘡。
● 《針灸大成·卷六》:主痔腫痛,體重起坐不能,步履不收,腳腨酸腫,戰慄不能久立久坐,足指不能屈伸,目眩痛,歷節風,逆氣,癲疾,寒瘧。實則鼽窒,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衄,補之。

常用配伍


● 配長強,治小兒脫肛。
● 配湧泉、頷厭、后頂,治頸項疼、歷節汗出。
● 配束骨、承筋,治腰痛如折。
● 配太乙、滑肉門,治癲狂吐舌。
● 配白環俞,治痔疾。
● 配合谷、風池、上星、太溪,治頭痛、目眩、鼻衄。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