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群
蒼山群
1962年雲南區調隊變質岩組命名,剖面位於大理—下關地區的點蒼山—羅坪山一帶。
1916年英國布朗(J.C,Brown)研究本區變質岩,稱之為“蒼山雜岩”,時代為太古代。1925年格里高利(J. W. Gregory)命名為大理系。1944年莫柱孫對大理蒼山地區進行了調查。1945年米士(P. Misch)將其命名為“蒼山片麻岩”。1959年黃源倀、任顯在蒼山地區進行調查,認為蒼山變質岩系,並非太古代,可能為古生代的變質產物。謝斗克提出點蒼山變質岩系中有中生代地層變質,也有古生代及老於古生代之變質岩系存在。1962年范承鈞、何廉聲將全區變質岩劃分為三個變質相,並認為構成點蒼山變質岩帶的核部,可能老於志留紀。同年,雲南區調隊變質岩組,在雲南省地質學會上著文建議將點蒼山變質岩系命名為蒼山群,自下而上劃分為沙壩組、上陽溪組、鶴陽組、雙鴦組、蘭峰南組和大波井組。下部三個組暫定為寒武—奧陶系,上部三個組為志留系。1965年雲南區調隊,認為可能屬元古代,但暫處理為前奧陶紀。1973年雲南第一區調隊據同位素年齡值定為前寒武紀。1990年《雲南省地質志》將其劃歸下元古界,並分為下部河底組,上部雙鴦峰組。編典者1989—1991年曾往點蒼山調查,認為該群可能是個包含有不同時代地層的地質體,目前暫置於Pt2—Pt3較為妥當。
蒼山群出露於大理洱海西側,南起下關,北至洱源,西達漾濞、喬后附近。岩性主要為片岩、片麻岩、變粒岩及少量大理岩。下部河底組由黑雲(角閃)斜長變粒岩、眼球狀二長混合岩、花崗質片麻岩等夾大理岩、石墨片岩、角閃片岩組成。原岩主要為含火山岩的泥質碎屑岩;上部雙鴦峰組:以各類變粒岩為主,夾較多大理岩、陽起片岩等,陽起片岩的化學成分接近基性岩。恢復其原岩為一套碎屑岩-碳酸鹽岩-基性火山岩組合。總厚>2000m。
雲南。
編撰者:王自強
作者1:黃源倀
年份1:1959
作者2:范承鈞
年份2:1962
系名:新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