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五百羅漢的結果 展開

五百羅漢

佛教用語

五百羅漢的傳說在佛經中是常見的,例如西晉竺法護譯有《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佛滅度迦葉尊者與五百阿羅漢最初結集三藏。《舍利弗問經》中說,弗沙秘多羅王毀滅佛法后,有五百羅漢重興聖教。諸如此類說法甚多。

歷史傳說


印度古代慣用"五百"、"八萬四千"等來形容眾多的意思,和中國古人用"三"或"九"來表示多數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羅漢,在佛教經典中固然是常見的,但並不意味著是固定的數字。可是隨著十六羅漢的崇奉,五百羅漢像也便在五代時期見於繪畫和雕塑,不久便有許多寺廟建立了五百羅漢堂。《賢愚經》卷十三和《經律異相》卷四十八記載,佛在波羅捺國為四眾說法,時空中有五百隻大雁聽到佛說法的聲音,歡喜異常,便飛落下來聽佛說法。
五百羅漢
五百羅漢
五百羅漢,一般指佛釋迦去世后參加第一次經結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葉和阿難首。至於五百比丘的其他人,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沒有名號的記載。然而,在我國流傳的五百羅漢卻都有名號,這在佛經中是找不到的根據的,是宋人的附會之說。
關於多羅漢的來歷,除了參加第一次佛經結集的五百比丘之說外,還有說為跟隨釋迦牟尼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的。在《賢愚經》、《報恩經》等經中,另有種種說法,下面分別介紹。
有一獵人張 網捕住五百隻雁,並全部殺死。五百隻雁因聞法功德而轉生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報恩經》卷四說,古代有一國王想食雁肉,命獵人捕雁。正好有五百隻大雁飛 過,雁王誤落網中,獵人大喜,準備殺之,忽心中不忍,放了雁王。國王聽說后便不再食雁肉。國王即阿闍世王,雁王即佛,一雁為阿難,其餘即五百羅漢。
《大唐西域記》卷三記載一大枯樹穴中住有五百蝙蝠,有一隊商人在此停留歇息。他們點火取暖,燒到枯樹,正巧一位商人手捧佛經誦念,蝙蝠雖被火圍住,因愛樂法音,忍耐不去,終被燒死。這五百隻蝙蝠轉生為人,普證聖果,成為五百羅漢。
另據古代印度傳說,在憍薩里國有五百強盜佔山為王,后與官軍交戰,全部被俘。他們被挖下雙眼後放逐到山林。強盜在林中絕望地奔跑,呼號。佛陀聽到后,大發慈悲,用神葯使他們復明。五百強盜從此棄惡揚善,皈依佛門,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心后均修得正果。成為五百羅漢。
五百羅漢堂
五百羅漢堂
在中國漢地自東晉竺曇猷居住天台山時,古老相傅云:天台懸崖上有佳精舍是得道者所居。有石橋跨澗而橫石斷人。猷潔齋累日,度橋見精舍神僧,因共燒香中食。神僧謂猷曰:卻后十年自當來此,於是而 反(見《高僧傳》十二)。後世遂有石橋寺五百應真之說。《天台山志》引五百應真居方廣寺感應異記云:「永嘉長史全億,畫半千羅漢形像。」到五代時,五百羅漢的尊崇特別興盛。吳越王錢氏造五百銅羅漢於天台山方廣寺。顯德元年(954)道潛禪師得吳越錢忠懿王的允許,遷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於凈慈寺,創建五百羅漢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十六羅漢與五百羅漢),奉安於天台山壽昌寺。宋仁宗供施石橋五百應真的敕書載《天台山志》。各地寺院也多建五百羅漢堂。宋蘇軾集中有元符三年(1100)為祖堂和尚作的 《廣東東莞縣資福寺五百羅漢閣記》(見《東坡文集》後集20)。後人又附會地列舉五百羅漢的名字,其實都是沒有根據的。至於近代某些寺院中塑造的五百羅漢像,許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話小說,以至流於怪誕,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應有的合乎戒律的威儀。由於十六羅漢住世護法的傳說,引起漢地佛教徒對於羅漢的深厚崇敬,於是又有五百羅漢的傳說。
各地名山也有羅漢洞或竹林聖僧寺的傳說。如河南嵩山就有五百羅漢洞。據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釋有挺撰《中嶽寺五百大阿羅漢洞記》(又名修聖竹林寺碑,見於《八瓊室金石補正》一○八)中稱:唐初蜀僧法藏始感得靈異。知山中竹林寺是聖僧所居。宋代院主崇敬,因選定此洞。造五百羅漢像。現存的五百羅漢堂有北京碧雲寺、成都寶光寺、蘇州西圓寺、漢陽歸元寺、昆明筇竹寺等處。
歷代畫家繪畫五百羅漢圖像,見於著錄的有梁代的朱繇,見於宋中興館閣儲藏。稍後有宋代的李公麟(見《清河書畫舫》八、《法書名畫見聞表》、《式古堂書畫考》三),南宋的劉松亭(見《秘殿珠林》十)、吳彬(見《石渠寶笈》三)。
至於天台山石橋寺五百羅漢的名號,據《寶刻叢編》十二載大和癸巳(933)大德崇義所撰的吳(宣州)龍興寺崇福院五百羅漢碑注云:出《復齋碑錄》。又《金石續編》十七,有紹興四年(1134)刻的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這兩碑現都不存。但是乾明院碑於明崇禎十六年,高承埏曾刻於涇縣署中,其子高佑紀又重刻,被收入嘉興藏第四十三函中。書中所舉五百羅漢的名號毫無典據,想是宋人附會之談而已。
五百羅漢
五百羅漢
其一指跟隨佛祖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參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結集三藏或第四次結集三藏的 五百比丘,其三指言五百羅漢為五百大雁所化(見《賢愚經》),其四說五百羅漢的前身是五百蝙蝠(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其實,在任何佛經中都沒有記載五百羅漢的名號,“五百”,只是言其多而已。
至於五百羅漢怎麼到中國以及他們的名字----略!不過,由於五百羅漢人數眾多,面孔一時難以分清,以至有些人藉機混了進來,硬充羅漢。如成都寶光寺的羅漢堂內,康熙和乾隆分別被塑為奢夜多尊者和直福德尊者。
在佛教中,羅漢所證的果次於佛和菩薩,因此地位也比他們低,他們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
羅漢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但從普度眾生的角度來考察,就很難說了。
因此,菩薩的地位要比他們高的多。菩薩為了入世救世,有時甚至犧牲自我,不計個人得失,是這些“小乘”羅漢不能比的。在很多的佛經中,釋迦牟尼佛經常呵罵阿羅漢,說他們是“焦芽敗種”,自私自利,是應該向菩薩好好學習的。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

文化藝術


經論中常見的五百阿羅漢、五百比丘、五百上首即是。如《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佛說興起行經》、《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涅盤經》等舉示有關五百羅漢的本生、因緣、授記等。《法句譬喻經》卷二說五百羅漢教授盤特比丘之事。《舍利弗問經》謂有住世護法五百羅漢。《大智度論》卷二以佛弟子數為五百,並出五百羅漢的名目。住世護法的羅漢,其數不僅有十六或五百之說,《入大乘論》記九十九億大阿羅漢在佛前誓言永住世護法,《法住記》記十六羅漢各有數千眷屬云云。
羅漢堂千手觀音
羅漢堂千手觀音
五百之數,是根據五百賢聖的故事。如佛滅度后,大迦葉與五百阿羅漢在王舍城結集遺法。又,相傳阿育王時,集五百羅漢僧與五百凡夫僧令合誦遺法,凡夫僧摩訶提婆(大天)驅五百羅漢僧沈於恆河,其時五百羅漢以神通飛虛空,移往北方迦濕彌羅國。參加迦膩色迦王第四次結集或造《大毗婆沙論》的,據說就是此五百羅漢。《西域記》卷二說五百賢聖的前身是南海濱一枯樹下的五百隻蝙蝠。五百羅漢圖像的繪塑在中國究竟始於何時,雖無得確知,不過當與十六羅漢圖像同時。依《佛祖統紀》所載,可知北宋初年已有彼等圖像。宋太祖雍熙元年(984)勒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奉於天台壽昌寺。又,宋·秦觀曾作《五百羅漢圖記》、蘇東坡作《廣州資福寺羅漢閣碑記》。此中,秦觀的圖記嘆稱吳僧法能所畫的五百羅漢一軸,說‘筆畫雖不甚精絕,而情韻風趣各有所得,其綿密委曲可謂至矣。’法能是畫五百羅漢的能手,其藝事可與五代畫十六羅漢的貫休競美。另外,天台山石橋的五百羅漢也馳名於世。《嘉興續藏經》第四十三函錄《乾明院五百羅漢尊號碑》一卷,卷首附有崇禎癸未年高承埏的序,序文謂此即是南宋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碑中的住世十八尊者、石橋五百尊者的名號皆備,然其杜撰之跡歷歷可征,當系後人所定。或許原非宋代舊物,而是明人假託亦未可知。今世稱五百羅漢大抵蹈襲乾明院羅漢的名號。
此外,對五百羅漢的尊崇,似乎在五代時已頗為興盛,如顯德元年(954)道潛禪師得吳越錢忠懿王的允許,將雪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遷於凈慈寺,創建五百羅漢堂。而各地名山也有羅漢洞或竹林聖僧寺的傳說,如河南嵩山有五百羅漢洞。現存的五百羅漢堂有北京碧雲寺、成都寶光寺、甘肅蓮華寺石窟、蘇州西園寺(戒幢建寺)、昆明筇竹寺、西山華亭寺、武漢歸元寺等處。
其中,蓮華寺石窟的五百羅漢為石刻像,雕造於宋·紹聖二年(1095)。北京碧雲寺的五百羅漢,其規模在華北地區最為可觀。成都寶光寺、昆明筇竹寺及西山華亭寺的五百羅漢均為彩塑。寶光寺的羅漢像高約一點五公尺,形像雄偉,保存良好,是清·咸豐元年(1851),依照常州天寧寺石板線刻的原貌而塑的。筇竹寺五百羅漢乃四川合州黎廣修攜其弟子五人入滇,從清·光緒十六年(1890)起,歷時七載所完成的作品。
在日本,五百羅漢信仰盛行於江戶時代以降。隨著此信仰之流行,五百羅漢像的製作流行日本全國各地。而且,羅漢像的表情也漸傾向庶民化,可見羅漢信仰普及於一般民間。如東京都目黑大圓寺的釋迦三尊、十六羅漢、五百羅漢像(明和九年,1772),川越喜多院的五百羅漢像(天明二年,1782),小田原市的玉寶寺(建於享保十五年,1730),大分縣耶馬溪的羅漢寺等,皆是江戶時代有關羅漢信仰的著名作品。此外,川越寄居町小林寺內,有五百羅漢像,據寺中 ‘五百羅漢由來碑文’所載,此等羅漢像完成於天明三年(1783)。
神是人造的,當然也可讓人隨意添加。俗話說,‘做了皇帝想成仙’,有的皇帝還把自己擠進五百羅漢。清朝的皇帝信佛,自稱自己是‘金身羅漢’轉世的。所以,建造在四川省新都縣城內的寶光寺羅漢堂,就有兩個皇帝;295是康熙,闍夜多尊者;360是乾隆,直福德尊者。

五百羅漢名號


1.阿若憍陳如尊者梵文 Ajnata-kau-hdmya
2.阿泥樓尊者
3.有賢無垢尊者
4.須跋陀羅尊者
五百羅漢
五百羅漢
5、迦留陀夷尊者
6.聞聲得果尊者
7.栴檀藏王尊者
8.施幢無垢尊者
9.憍梵缽提尊者
10.因陀得慧尊者
11.迦那行那尊者
12.婆蘇盤豆尊者
13.法界四樂尊者
14.優樓頻螺尊者
本名摩訶迦葉,又叫摩訶迦葉波。梵語“摩訶”意為“大”,故又稱為大迦葉。
15.佛陀密多尊者
16.那提迦葉尊者
為三迦葉之一。迦葉,意譯飲光,因其通身光炎,能映餘光,使不現,故名飲光;那提為河名,尊者在河邊生,故以為名。
17.那延羅目尊者
18.佛陀難提尊者
19.末田底迦尊者
20.難陀多化尊者
21.優波毱多尊者
22.僧迦耶舍尊者
23.教說常住尊者
24.商那和修尊者
25.達摩波羅尊者譯作護法。六世紀印度達羅毗萘國建志補羅城人,為該國大臣之子。印度十大論師之一。
26.伽耶伽葉尊者
27、定果德葉尊者
28.莊嚴無憂尊者
29.憶持因緣尊者
30.迦那提婆尊者
31.破邪神通尊者破邪神通,意譯為賢愛。名跋陀羅縷支。西印度人。
32.堅持三字尊者即晉代僧人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省寧武附近)人。三字即“阿彌陀”,意譯“無量壽”。
33.阿㝹樓馱尊者
34.鳩摩羅多尊者Kumāralabdha,又作鳩摩暹多、鳩摩羅陀、鳩摩羅馱、矩摩邏陀、拘摩羅邏多、究摩羅陀。意譯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
35.毒龍皈依尊者本名瞿波羅。意譯牧牛人。曾為毒龍,故以為名。
36.同聲稽首尊者
37.毗羅胝子尊者
38.伐蘇蜜多尊者
39.闍提首那尊者
40.僧法耶舍尊者
41.悲察世間尊者
42.獻華提記尊者
43、眼光定力尊者
44.伽耶舍那尊者
45.莎底苾蒭尊者
46.波闍提婆尊者
47.解空無垢尊者
48.伏陁蜜多尊者
49.富那夜舍尊者
50.伽耶天眼尊者
51.不著世間尊者
52.解空第一尊者即須菩提。"空"是佛教理論的核心之一,悟"空"是進入涅盤的重要法門。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被稱為"解空第一"。
53.羅度無盡尊者
54.金剛破魔尊者
55.願護世間尊者
56.無憂禪定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無憂,即破除了憂愁煩惱。人生在世,往往不能擺脫貪、嗔,痴的影響,生出無窮的憂惱。
57.無作慧善尊者
58.十劫慧善尊者
59.旃檀德香尊者
60.金山覺意尊者為佛陀弟子。金山,喻佛之身如同金山。在佛教經典中,佛陀有時被稱金山王,意即金山之勝妙者。
61.無業宿盡尊者
62.摩訶剎利尊者
63.無量本行尊者阿彌陀佛之前世身。本行,指菩薩修鍊能使自己成佛的方法。尊者原為國王,後放棄王位,出家修行,法號法藏。
64.一念解空尊者
65.觀身無常尊者
66.千劫悲願尊者
67.瞿羅那含尊者
68.解空定空尊者
69.成就因緣尊者
70.堅通精進尊者
71.薩陀波侖尊者
72.乾陀訶利尊者
73.解空自在尊者
74.摩訶注那尊者
75.見人飛騰尊者
76.不空不有尊者
77.周利盤特尊者
78.瞿沙比丘尊者
79.師子比丘尊者
80.修行不著尊者
81.畢陵伽蹉尊者
82.摩利不動尊者
83.三昧甘露尊者
84.解空無名尊者
85.七佛難提尊者
86.金剛精進尊者
87.方便法藏尊者
88.觀行月輪尊者
89.阿那分提尊者
90.拂塵三昧尊者
91.摩訶俱絺尊者
92.辟支轉智尊者
93、山頂龍眾尊者
94、羅網思惟尊者
95.劫賓覆藏尊者
96.神通億具尊者
97.具壽具提尊者
98.法王菩提尊者
99.法藏永劫尊者
100.菩注尊者
101、除憂尊者
102、大忍尊者
103、無憂自在尊者
104、妙懼尊者
105、嚴土尊者
106、金髻尊者
107、雷德尊者
108、雷音尊者
109、香象尊者
110、馬頭尊者
111、明首尊者
112、金首尊者
113、敬首尊者
114、眾首尊者
115、辨德尊者
116、羼提尊者
117、悟達尊者
118、法燈尊者
119、離垢尊者
120、境界尊者
121、馬勝尊者
122、天王尊者
123、無勝尊者
124、自凈尊者
125、不動尊者
126、休息尊者
127、調達尊者
128、普光尊者
129、智積尊者
130、寶幢尊者
131、善慧尊者
132、善眼尊者
133、勇寶尊者
134、寶見尊者
135、慧積尊者
136、慧持尊者
137、寶勝尊者
138、道仙尊者
139、帝網尊者
140、明羅尊者
141、寶光尊者
142、善調尊者
143、奮迅尊者
144、修道尊者
145、大相尊者
146、善住尊者
147、持世尊者
148、光英尊者
149、權教尊者
150、善思尊者
151、法眼尊者
152、梵勝尊者
153、光曜尊者
154、直意尊者
155、摩帝尊者
156、慧寬尊者
157、無勝尊者
158、曇摩尊者
159、歡喜尊者
160、遊戲尊者
161、道世尊者
162、明照尊者
163、普等尊者
164、慧作尊者
165、助歡尊者
166、難勝尊者
167、善德尊者
168、寶涯尊者
169、觀身尊者
170、華王尊者
171、德首尊者
172、喜見尊者
173、善宿尊者
174、善意尊者
175、愛光尊者
176、花華尊者
177、善見尊者
178、善根尊者
179、德頂尊者
180、妙臂尊者
181、龍猛尊者
182、弗沙尊者
183、德光尊者
184、散結尊者
185、凈正尊者
186、善觀尊者
187、大力尊者
188、電光尊者
189、寶杖尊者
190、善星尊者
191、羅旬尊者
192、慈地尊者
193、慶友尊者
194、世友尊者
195、滿宿尊者
196、闡陀尊者
197、月凈尊者
198、大天尊者
199、凈藏尊者
200、凈眼尊者
201、波羅密尊者
202、俱那舍尊者
203、三昧聲尊者
204、菩薩聲尊者
205、吉祥咒尊者
206、缽多羅尊者
207、無邊身尊者
208、賢劫首尊者
209、金剛昧尊者
210、乘味尊者
211、婆私吒尊者
212、心平等尊者
213、不可比尊者
214、樂覆藏尊者
215、火焰身尊者
216、頗羅墮尊者
217、斷煩惱尊者
218、薄俱羅尊者
219、利婆多尊者
220、護妙法尊者
221、最勝意尊者
222、須彌燈尊者
223、沒特伽尊者
224、彌沙塞尊者
225、善圓滿尊者
226、波頭摩尊者
227、智慧燈尊者
228、栴檀藏尊者
229、迦難留尊者
230、香焰幢尊者
231、阿濕卑尊者
232、摩尼寶尊者
233、福德首尊者
234、利婆彌尊者
235、舍遮獨尊者
236、斷業尊者
237、歡喜智尊者
238、乾陁落尊者
239、莎伽陀尊者
240、須彌望尊者
241、持善法尊者
242、提多迦尊者
243、水潮聲尊者
244、智慧漲尊者
245、眾具德尊者
246、不思議尊者
247、彌遮仙尊者
248、尼馱伽尊者
249、首正念尊者
250、凈菩提尊者
251、梵音天尊者
252、因地果尊者
253、覺性解尊者
254、精進山尊者
255、無量光尊者
256、不動意尊者
257、修善業尊者
258、阿逸多尊者
259、孫陀羅尊者
260、聖峰慧尊者
261、曼殊行尊者
262、阿利多尊者
263、法輪山尊者
264、眾和合尊者
265、法無住尊者
266、天鼓聲尊者
267、如意輪尊者
268、首火焰尊者
269、無比較尊者
270、多伽樓尊者
271、利婆多尊者
272、普賢行尊者
273、持三昧尊者
274、威德聲尊者
275、利婆多尊者
276、名無盡尊者
277、阿那悉尊者
278、普勝山尊者
279、辨才王尊者
280、行化國尊者
281、聲龍種尊者
282、誓南山尊者
283、富伽耶尊者
284、行傳法尊者
285、香金手尊者
286、摩挐羅尊者
287、藏律行尊者
288、慧依王尊者
289、降魔軍尊者
290、首焰光尊者
291、持大醫尊者
292、藏律行尊者
293、德自在尊者
294、服龍王尊者
295、闍夜多尊者
296、秦摩利尊者
297、義法勝尊者
298、施婆羅尊者
299、護妙法尊者
300、王住道尊者
301、無垢行尊者
302、阿婆羅尊者
303、聲皈依尊者
304、禪定果尊者
305、不退法尊者
306、僧伽耶尊者
307、達摩真尊者
308、持善法尊者
309、受勝果尊者
310、心勝修尊者
311、會法藏尊者
312、常歡喜尊者
313、威儀多尊者
314、頭陀僧尊者
315、議洗腸尊者
316、德凈悟尊者
317、無垢藏尊者
318、降伏魔尊者
319、阿僧伽尊者
320、金富樂尊者
321、頓悟尊者
322、周陀婆尊者
323、住世間尊者
324、燈導首尊者
325、甘露法尊者
326、自在王尊者
327、須達那尊者
328、超法雨尊者
329、德妙法尊者
330、士應真尊者
331、堅固心尊者
332、聲響應尊者
333、應赴供尊者
334、劫塵空尊者
335、光明燈尊者
336、執寶炬尊者
337、功德相尊者
338、忍心生尊者
339、阿氏多尊者
340、白香象尊者
341、識自在尊者
342、讚歎願尊者
343、定拂羅尊者
344、聲引眾尊者
345、離凈悟尊者
346、鳩舍尊者
347、郁多羅尊者
348、福業除尊者
349、羅余習尊者
350、大葯尊尊者
351、勝解空尊者
352、修無德尊者
353、喜無著尊者
354、月蓋尊尊者
355、栴檀羅尊者
356、心定論尊者
357、庵羅滿尊者
358、頂生尊尊者
359、薩和壇尊者
360、直福德尊者
361、須冉阝剎尊者
362、喜見尊尊者
363、韋藍王尊者
364、提婆長尊者
365、成大利尊者
366、法首尊者
367、蘇頻陀尊者
368、眾德首尊者
369、金剛藏尊者
370、瞿伽離尊者
371、日照明尊者
372、無垢藏尊者
373、除疑網尊者
374、無量明尊者
375、除眾憂尊者
376、無垢德尊者
377、光明綱尊者
378、善修行尊者
379、坐清涼尊者
380、無憂眼尊者
381、去蓋障尊者
382、自明尊尊者
383、和倫調尊者
384、凈除垢尊者
385、去諸業尊者
386、慈仁尊尊者
387、無盡慈尊者
388、颯陀怒尊者
389、那羅達尊者
390、行願持尊者
391、天眼尊尊者
392、無盡智尊者
393、遍具足尊者
394、寶蓋尊尊者
395、神通化尊者
396、思善識尊者
397、喜信靜尊者
398、摩訶南尊者
399、無量光尊者
400、金光慧尊者
401、伏龍施尊者
402、幻光空尊者
403、金剛明尊者
404、蓮花凈尊者
405、拘冉阝意尊者
406、賢首尊者
407、利亘羅尊者
408、調定藏尊者
409、無垢稱尊者
410、天音聲尊者
411、大威光尊者
412、自在主尊者
413、明世界尊者
414、最上尊尊者
415、金剛尊尊者
416、蠲慢意尊者
417、量無比尊者
418、超絕倫尊者
419、月菩提尊者
420、持世界尊者
421、定花至尊者
422、無邊身尊者
423、最勝幢尊者
424、棄惡法尊者
425、無礙行尊者
426、普莊嚴尊者
427、無盡慈尊者
428、常悲憫尊者
429、大塵障尊者
430、光焰明尊者
431、智眼明尊者
432、堅固行尊者
433、澍雲雨尊者
434、不動羅尊者
435、普光明尊者
436、心觀凈尊者
437、那羅德尊者
438、師子尊尊者
439、法上尊尊者
440、精進辨尊者
441、樂說果尊者
442、觀無邊尊者
443、師子翻尊者
444、破邪見尊者
445、無憂德尊者
446、行無邊尊者
447、慧金剛尊者
448、義成就尊者
449、善住義尊者
450、信澄尊者
451、行敬端尊者
452、德普洽尊者
453、師子作尊者
454、行忍慈尊者
455、無相空尊者
456、勇精進尊者
457、勝清凈尊者
458、有性空尊者
459、凈那羅尊者
460、法自在尊者
461、師子頰尊者
462、大賢光尊者
463、光普現尊者
464、音調敏尊者
465、師子臆尊者
466、壞魔軍尊者
467、分別身尊者
468、凈解脫尊者
469、質直行尊者
470、智仁慈尊者
471、具足儀尊者
472、如意雜尊者
473、大熾妙尊者
474、劫賓那尊者
475、普焰光尊者
476、高逸行尊者
477、得佛智尊者
478、寂靜行尊者
479、悟真常尊者
480、破冤賊尊者
481、滅惡趣尊者
482、性海通尊者
483、法通尊者
484、敏不息尊者
485、眾心尊者
486、導大眾尊者
487、常隱行尊者
488、菩薩慈尊者
489、拔眾苦尊者
490、尋聲應尊者
491、數劫定尊者
492、注法水尊者
493、得定通尊者
494、慧廣增尊者
495、六根盡尊者
496、拔度羅尊者
497、思薩埵尊者
498、注茶迦羅尊者
499、缽利羅尊者
500、願事眾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