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灣

萊州灣

萊州灣,指從黃河口至龍口一線以南的海域,面積6060平方公里,是渤海三大海灣之一,位於中國東部山東省渤海南部,是山東省最大的海灣。環灣為山東省東營、濰坊、煙台市。由於黃河口向海淤進,使海灣的面積不斷發生變化。萊州灣岸線及海域分屬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東營區、廣饒縣,濰坊市的壽光市、寒亭區、昌邑市,煙台市的萊州市、招遠市,龍口市。

萊州灣水淺,泥沙多,建港有困難。但黃河帶來的大量營養物質,使萊州灣成為中國主要的漁場,尤以對蝦聞名於世。沿岸地帶石油、滷水有較大儲量,勝利油田設有採油基地。壽光、萊州所產海鹽為盛。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萊州灣,指從黃河口至龍口一線以南的海域。東起屺姆島高角,西止黃河入海口,灣口寬96公里,朝北,面積6060平方公里(《山東省志·自然地理志》1996年數據),一說696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19.6公里,是山東最大的海灣。由於海灣西岸處於黃河口,黃河泥沙的大量攜入,海底堆積迅速,淺灘變寬,海水漸淺,灣口距離不斷縮短。
位於渤海南部,山東半島北部。西起黃河口,東至龍口的屺姆角。山東省重要漁鹽生產基地。位於渤海南部。是受郯(城)—廬(江)大斷裂帶控制、由斷塊凹陷而形成的北北東向的海灣。灣口東起龍口的屺姆角,西至老黃河口,海岸線長319.06千米,面積6966.93平方千米。有黃河、小清河、濰河等注入。海底地形單調平緩,由於河流泥沙堆積,水深大部分在10米以內,海灣西部最深處達18米。平均潮差(龍口)0.9米,最大可能潮差2.2米。多沙土淺灘。西段受黃河泥沙影響,潮灘寬6~7千米,東段僅500~1000米。由於濰河、膠萊河、白浪河、彌河,特別是黃河泥沙的大量攜入,海底堆積迅速,淺灘變寬,海水漸淺,灣口距離不斷縮短。萊州灣冬季結冰,冰厚約15厘米左右。萊州灣灘塗遼闊,河流攜帶有機物質豐富,盛產蟹、蛤、毛蝦及海鹽等。是中國重要的漁業和海鹽生產區,亦有石油和天然氣蘊藏。其沿岸濰坊、東營、龍口港和羊角溝港為山東省重要港口。
灣岸屬淤泥質平原海岸,岸線順直,多沙土淺灘。東段(屺姆角—虎頭崖)為海成堆積沙岸,由於橫向運動使堆積物由海底向岸邊堆積,形成窄狹的沙灘;南段(虎頭崖—羊角溝口)是淤泥質堆積海岸,河流堆積顯著,沿岸形成寬闊沼澤、鹽鹼灘地,水下淺灘寬約10公里;西段(羊角溝口—老黃河口)為黃河三角洲堆積沙岸,淺灘寬廣平緩。由於膠萊河、濰河、白浪河、彌河。

地質地貌


地質形成
萊州灣屬次生灣,萊州灣的地質基礎是郯廬斷裂帶在山東省的沂沭斷裂帶,但它的一翼又是現代黃河三角洲,所以也可稱它為複合成因的海灣。
1855年黃河北徙以前,萊州灣和渤海灣處在一個圓滑海岸的同一海灣。1855年以後,由於黃河三角洲不斷從原來的灣頂和海淤進,把統一的海灣一分為二,形成渤海灣和萊州灣。兩個獨立的海灣,所以萊州灣是中國最年輕的海灣。
港灣
萊州灣岸線長,在東部又形成若干較小的港灣,主要有:
龍口灣,由屺姆島及連島沙壩與龍口市龍口鎮西海岸圍成,呈半月形。龍口灣港區水域面積38.6平方公里,淺海灘塗南至土城子村后,長約15公里,面積66.7餘平方公里。灣內水深小於10米,灣底向西南傾斜。灣內發育有內外兩列水下沙壩,走向西北--東南。外列形成時間晚於內列,規模較小。內列之北為官道沙壩,壩體窄長4.3公里,水深平均1.0米,其中小於1米段長4公里、約0.5公里,壩根部寬1.3公里,低潮時露出,外坡坡度1∶150,內坡坡度1∶10-1∶120。兩坡均長滿海草。南為鴨灘沙壩,由央格庄、土城子向北偏西50°方向延伸,壩體短,長1.7公里,寬0.4公里,水深小於2米。官道沙壩與鴨灘沙壩中間有一淺槽(稱閂洲雲母灘),龍口港外航道即在此上開挖而成。外列沙壩之北為尖子頭沙壩,呈三角形,長約2.5公里,寬1.2公里,由純凈的灰黃色細砂組成,外坡緩,內坡陡,頂部微有起伏,多由若干條沙脊組合而成,其上長滿海草。南面為發育不完善的錐型水下沙壩。灣內沙壩形成在-5米以內,內外列壩間水深3-5米,內列沙壩以里水深2-3米。海底底質,大致5米等深線以外為淤泥,以里為粉砂(不包括沙壩),粉砂的寬度向屺島束窄,向南展寬至-5米以外海域。
三山島港,位於三山嘴頭,原山南為自然港灣,明清時代設寨駐軍,山上築有炮台。1972年于山北建新漁港。南距萊州市城區30公里,有公路直達港口,港灣水域面積20萬平方米,港灣水深,低潮最深水位-8.2米,最淺-2米;潮位,最高潮位0.2米,平均潮位-1.0米;港灣地質,海底表層為鐵板沙,深層為岩石。
石虎嘴,自然漁港。位於萊州市城東北30公里。最高潮位水深6米,底質砂,安全風向南風,危險風向西北風7級。抗日戰爭前曾為重要商港之一。
刁龍嘴,自然漁港。因突出於萊州灣,北有沙嶺為屏障,形似刁龍,故名。形成港灣面積4.3萬平方米,水深3-4米,底質砂。安全風向東北風,危險風向西北風7-8級。歷來為境內主要漁港。
海廟後港,自然港灣。水深3-4米,底質砂泥。安全風向東北風,危險風向西風7級。抗日戰爭前後為境內主要漁港、商港之一。
虎頭崖港,部分石岸為膠東丘陵余脈,延至萊州灣內。因其突出部分形似虎頭,故名。港灣水深3-4米,底質砂泥。安全風向東北風,危險風向西北風7級。虎頭崖歷史悠久,景色秀麗,自古為境內重要漁港。30-40年代,一度成為重要進出口岸。1958年,虎頭岸石被炸掉,失去擋風屏障和沿岸渦流,導致流沙淤積,港灣變淺,大船不能靠岸,失去原港口價值。
太平灣,位於萊州市刁龍嘴南1公里,四周為沙嶺包圍,西南有小石島為屏障,灣內泊船安全,故稱太平灣。古為重要軍港。史載:隋、唐兩代6次東征高麗,均由此出發。明、清兩代,仍為重要軍港和商港。曾有“北有旅順,南有太平”之稱。1920年左右,仍可停泊載重50噸的帆船,后因流砂淤積,港灣面積急劇縮小,水位變淺。抗戰前夕棄置不用。
另外,黑港口、海北嘴、青鱗鋪、趴埠后、海倉均為自然小漁港,可泊漁船避風。
島嶼
芙蓉島,位於北緯37°20′,東經119°48′,距陸地最近點過西鎮小石島4.5公里。島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長0.7公里,東西寬0.6公里,總面積0.35平方公里,海拔75.5米。《元和郡縣誌》載:“遙望島在海中若浮遊然”,故又名浮遊島。古時島上有天池、神仙洞、珍珠泉。南部為平緩細沙質海岸。是天然游泳場。北部海底有海參繁衍。明朝大臣毛紀曾隱居島上著書立說。房屋遺址尚存。島上曾有耕地40餘畝。今島上池、泉乾涸,無人居住,雜草茂密,盛產名貴中藥麻黃。
辛庄暗礁,位於萊州灣東部,辛庄村西北4公里處,以村名命名。離陸地最近點2公里。礁峰距海面5米左右,周圍水深6-7米。礁狀呈橢圓形,南北走向,面積約0.04平方公里。地質結構屬玲瓏混合花崗岩。海底為沙礫石岩礁,周圍與沙和硬泥底相間,是刺參、梭魚及各種甲殼海生物棲息地。
老店暗礁,位於萊州灣東部,老店村西北4.5公里處,以村名命名。離陸地最近點2.5公里。礁峰距海面5米左右,周圍水深6.5米,暗礁呈弧頂形,海底比較平緩,面積0.07平方公里。地質結構屬玲瓏混合花崗岩。海底是岩礁或較硬的沙泥,周圍與沙和硬泥底相間,是刺參、梭魚、對蝦、蟹及各種甲殼類海生物棲息地,是海水人工養殖的良好區域。
馬埠暗礁,位於萊州灣東部馬埠村西北7公里處,以村名命名。離陸地最近點5公里,礁峰離海面8米左右,周圍水深11米,呈橢圓形,面積1.5平方公里。地質結構屬玲瓏混合花崗岩。海底平緩,由礁岩和較硬的泥沙組成。是刺參、梭魚、黃花魚、對蝦、蟹等各種海生物棲息和人工海水養殖的良好區域。
屺姆島,位於龍口市區西北端,距龍口港10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120°13′,北緯37°40′。島西、南、北三面臨海,東有連島沙壩與陸地相連。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4公里,總面積2.25平方公里。島北高南低,老北山海拔56.2米。島的岩石構成為上元古界蓬萊群輔子夼組石英岩和千枚狀板岩,島周圍有基岩裸露,西北為陡峭的山崖、南面是平緩的沙灘。北部產海參、扇貝、南部灘塗為貽貝繁殖區。元至順年間,島上有姚、高姓居住,稱木極島。明開國功臣胡大海之子胡德山由鳳陽府遷來。其長子胡琛(號姆屺)棄官歸故里,改“木極”為姆屺。后稱屺姨島。島上生長黑松、刺槐等樹,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甘薯等。島西北端建有導航燈塔(1871年始建、1977年7月重建),燈高57米,射程18海里,列為國際助航標誌。位置優越、氣候宜人,侵蝕山崖多有海蝕柱、海蝕穴,海蝕平台等,自然景觀奇絕,是旅遊避暑勝地。
桑島,位於龍口市區東北20公里的海中,距港欒碼頭3公里。島上地勢平坦,東西長2.1公里,南北寬1.5公里,總面積1.875公里。最高海拔9.2米。海岸線長8.5公里。最深土層1.7米,土層下基岩為新生界上第三系玄武岩。島南系沙灘,東、西、北面為礫石灘,灘外是岩石和群礁。東坡設一座7米高的燈塔,射程7海里。島上住有一個行政村、1750人。有耕地1049畝,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生長有桑、榆、刺槐、梧桐等樹。島上有少量蛇。桑島岩礁間盛產海參。島周圍海域值夏末秋初季節偶有海市出現。
依島,位於桑島西北830米。島呈橢圓形,地勢平坦,南北長250米,東西寬150米,面積0.03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5.8米,海岸線長0.75公里。島南面為沙灘,東、西、北三面為礁石。島上多生長山棗、野草,多野鼠。島上無淡水、無居民。島屬沙質結構,故曾稱沙島,后以南依桑島,改名為依島。
滑石礁,位於桑島南700米海中,低潮時出露面積約100平方米,高潮時沒入水中,礁石上設有7米高圓形燈塔。礁石上長有牡蠣貝類等。上面多青苔發滑,故名。
新礁,位於龍口港西6.5公裏海中。東西長700米,南北寬500米,呈鋸齒形。礁石高出海底1.2米,基岩埋深標高-17米,岩面向東、西、南三個方向埋深逐漸加大,向北方向埋深變淺,埋入現代海相沉積層6.0米。1974年,“戰鬥31號”船在此觸礁方被發現,故名。
海岸
海岸地貌由3部分組成:龍口市屺姆島-萊州市虎頭崖為沙質海岸;虎頭崖-東營支脈溝為淤泥質海岸;支脈溝口-新黃河口為黃河三角洲海岸,向海淤進很快。
沙壩-湖海岸,其主要岸段:龍口以南至石虎嘴間,斷續分佈著由黃褐色沖洪積物組成高5米左右的土質古海蝕崖。石虎嘴以西,單山一帶保留有石質古海蝕崖。龍口以北,興隆庄與屺姆島間為一大型連島沙壩,東西延展,長約8公里,平均寬1公里。屺姆島海拔56米,為石英岩、板岩等變質岩組成的海蝕殘島,島岸海蝕地貌發育,尤以北岸為甚。諸流河至石虎嘴間沿岸沙堤寬近2公里,經風力改造,形成高達10米以上的沙丘。在招遠馬埠子以北,風沙掩覆於古海蝕崖以上的剝蝕平原上,形成高達21.7米的沙丘。沿岸已建成防風林帶。石虎嘴以西,全新世中期古海岸線經萊州市后坡-單山-過西-朱由至海新莊。此線以外為古湖區。太平島以南為基部與島毗連、尖端向東南平行海岸伸延的青鱗鋪沙嘴,長達6公里。與陸地間形成面積約3平方公里的海灣,已築壩攔成封閉水域。
黃河三角洲平原海岸,海岸起自漳衛新河口,東經現黃河口,至支脈河口。順江溝口-支脈河口海岸段,為1855年(清咸豐五年)黃河由河南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入海后形成的近代黃河三角洲海岸。在1976年黃河口故道(釣口河故道)以西,海岸多彎曲,呈河口大嘴與海灣相間排列形式。釣口河大嘴以東轉南,至支脈河口海岸輪廓相對比較平直。海岸潮灘以順江溝至釣口河間及支脈河口外發育好、寬度大,達6公里左右,潮水溝發育。其餘岸段潮灘寬度多小於6公里。灘面坡度介於1/10000-1.5/10000。該海岸是近代黃河三角洲淤漲最快的海岸段。1855-1984年,全線共淤進18.47公里,平均淤進速率為0.16公里/年。
粉砂質平原海岸,位於萊州灣西及南岸,西起支脈河口,東至萊州市虎頭崖以西附近。以海岸低平、岸線平直、潮灘寬度大致均勻為特色。該岸段大潮高潮線以下至低潮線之間的潮灘,為砂質粉砂組成,寬闊平坦,平均寬度4-6公里,平均坡降2/10000-3/10000。潮灘上的潮水溝多為附屬於潮間河道兩側的羽狀潮溝系。以支脈河小清河口外潮水溝較為密集,南旺河潮間河道兩側潮水溝在近20多年才發育形成。沿岸潮水溝的分佈,隨自西向東灘面物質的變粗而逐漸稀疏。大潮高潮線以上的濱海濕地帶,有成斑狀分佈的鹽沼地,有稀疏耐鹽植被叢生。現多闢為養蝦池,其外側土石堤壩,已成為海岸與潮灘的人為界線。萊州灣粉砂質平原岸與黃河三角洲岸段相比,海岸線變動相當緩慢,總的屬微弱淤漲性質。據各期海圖資料比較,岸線變動仍有差異。支脈河至虞河口岸段,1855-1959年緩慢蝕退,1959年以後基本穩定。虞河口-膠萊河口岸段長期基本穩定。膠萊河口以東,自1958年以後岸線明顯蝕退:1958-1967年,岸線平均每年後退150-200米,潮灘寬度由原來1.5-2公里增至3-5公里;1968-1985年,岸線平均每年後退60米。
萊州灣海岸地帶,有濱海鹽土集中分佈,包括墾利、廣饒和壽光、寒亭、昌邑等地。在距海較遠、地面高程在3.5-7米之間,即數年高潮位線到1890年大潮線之間的地帶,近百年來受到1890年和1938年兩次大潮侵襲,土壤與潛水強烈鹽化成帶狀分佈有大面積的濱海鹽土;在濱海防潮堤以內至海拔3.5米左右的地帶,建防潮堤以前為數年高潮淹沒區,建堤以後一般不受海潮浸漬,已開始生長多年生鹽生植被,在大片光板地上零星有黃須萊、檉柳、馬絆草、二色補血草等生長。在月高潮與年高潮侵襲範圍內,發育有含鹽量更高的濱海灘地鹽土,鹽漬強烈,基本無成土過程,仍為濱海鹽漬母質分佈。
海底
海灣開闊,水下地形平緩,絕大部分的水深在10米以內,最大水深18米(位於灣的西北部)。在構造上是一凹陷區,新生代沉積厚度大,底質以粉沙淤泥為主。有黃河、小清河、彌河、白浪河、濰河及膠萊河等河流注入。黃河口的黃河三角洲是一巨大的扇形堆積體,在地質構造上為一向東傾斜的東西向凸起,黃河的年平均輸沙量為10.8億噸,其中的1/5在口門附近落淤,形成河口沙嘴和由粗粉沙組成的三角洲。在黃河入海處,河口沙嘴向海推進的速率為每年2-3公里,黃河三角洲的水下前緣坡折可延伸至水深15米左右。黃河入海的泥沙向3個方面擴散:大部分隨余流轉入萊州灣;一部分隨河口射水沖入渤海深水區;少部分隨弱余流進入渤海灣。
萊州灣
萊州灣

海域特徵


水文特徵
萊州灣來水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北膠萊河年徑流量為4.96億立方米,最大值為最小值的131.5倍,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為27.4萬噸。濰河年徑流量為14.7億立方米,最大值、最小值比值為13.4。濰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為2-3公斤/立方米。據輝村水文站1952-1959,1962-1965年實測資料,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為342萬噸。小清河年徑流量為12.7億立方米,最大量為最小量的14.8倍,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為34.7萬噸。
山東沿海的海水污染主要是石油污染、工業廢水污染、生活污水污染三大類。萊州灣的工業廢水污染始於1960年代初期,沿岸工業迅速發展,沿海城市工業發展尤快,大批化工、紡織、印染、造紙等工廠相繼建成投產,其有害廢水直接排放入海或通過河流入海,污染了近岸淺海水域。山東沿岸海洋污染調查始於1972年。1977年以後,加強了對海洋環境的保護。自從1983年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以來,由於企業對排放廢水進行一定的控制和處理,從而使海洋污染減輕。由1978年監測資料可知,山東半島沿海渤海海域水中含油量為0.11-0.439毫克/升。以萊州灣水域含油量最高。汞、鎘、鉛、砷含量均低於漁業水質標準。化學耗氧量、pH、溶解氧、氨氮等一般不超過水質標準。溶解氧監測值一般在4.08-7.43毫克/升之間,化學耗氧量為0.78-3.84毫克/升。
入海河流
除黃河三角洲外,還有濰河、白浪河、膠萊河、小清河、支脈溝等小河入海。
黃河由東明縣徐家堤進入山東境內,自西南向東北流,至墾利縣注入渤海。省境內河道長度617公里,約為全河長的1/9。流域面積18300平方公里,約為整個流域面積的1/56。兩岸堤壩遙遙相對,堤壩的布局最明顯的特點是,上段堤距寬,下段堤距窄。河道比降為1.01-1.48/10000,由上而下逐漸變小。黃河自寧海以下,是黃河近代三角洲地區,河道長76公里。自1855年改道至今,黃河流路很不穩定,北至套兒河口,南至南旺河以北,常常擺動改道,今之入海河道,是1976年改道清水溝形成。黃河水挾帶的大量泥沙堆積在河口,三角洲逐年向海中延伸,平均每年造陸面積約21.5平方公里,河口每年向海中延伸2.64公里。
濰河,又稱淮河,古稱濰水,有二源。北源為箕山河,亦稱淮河,發源於沂水縣官莊鄉箕山西麓寶山坡村西北,為濰河正源,曲折東南流至莒縣庫山村南與南源匯合。南源亦名石河,發源於莒縣龍王廟鄉大沈庄村西北屋山,蜿蜒南流,到庫山鄉源河村轉向東北流,左會北源。兩源匯合后又東南流,至五蓮縣管帥鎮,屈而東北流,經過牆夼水庫,至諸城北轉向北流,經峽山水庫,又北流經高密、安丘、坊子、昌邑等縣區,於昌邑下營鎮北注入渤海。河長233公里,流域面積64493.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04/1000。流域河網密度0.41公里/平方公里。
白浪河,源出昌樂縣大姑山,經濰城、寒亭區,於央子鎮北部匯彌河入渤海,河長127.0公里,流域面積1237平方公里。支流有桂河,源出昌樂縣方山,經壽光至寒亭區央子南入白浪河,長40.0,流域面積376平方公里。彌河,源出臨朐縣沂山西麓,經益都,至壽光市東北部與白浪河匯流入渤海,長127.5公里,流域面積3863平方公里。
膠萊河,亦稱運糧河,幹流為人工開鑿的運河,膠萊河的開挖始於1280年(元至元17年),河道順直。膠萊河於平度南部姚家附近海拔11.7米處分水。北段由分水處西北流,經平度、高密兩縣邊界,又西北流,經平度、昌邑兩縣邊界,在昌邑流河東,轉而北流,在萊州市海滄口北注入渤海,謂之北膠萊河,又稱北運河。南段由分水處東南流,經平度、高密邊界,在馬家花園流入膠縣境,又東南流,在膠縣前店口鄉圈子村南匯大沽河入膠州灣,謂之南膠萊河,又稱南運河。膠萊河全長130公里,流域總面積5479平方公里。其中北膠萊河長100公里,流域面積3974平方公里;南膠萊河長30公里,流域面積1505平方公里。
小清河,上游水源補給主要來自濟南市內各泉,此外小清河在濟南市區睦里庄分納部分玉符河水,因此亦可稱小清河首受玉符河。小清河自睦里庄東流,經濟南市區、歷城、章丘、鄒平、高青、桓台、博興、廣饒和壽光8縣,於羊角溝東注入渤海。河長233公里,流域面積10498.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為0.15/1000。流域南部為低山丘陵,北部為平原,主要支流均由右岸注入,流域河網密度0.27公里/平方公里。
支脈河(淄脈河),原名支脈溝,1965年擴大治理后改名為支脈河,是黃河與小清河之間的主要排洪和灌溉河道。支脈溝最初開挖於1473年(明成化九年),用以分減小清河水勢,至明萬曆間淤廢。1718-1719年(清康熙五十七-五十八年),大規模治理小清河,又重開支脈溝。后經多次疏浚,如現代從1942年到1979年,先後治理16次,其中以1977-1979年的治理規模最大,形成了現在的支脈河河系。治理后的支脈河,發源於高青縣西部黃河南大堤下,水流呈扇狀輻聚于吉池溝,曲折東流,在高青縣前池村附近始有堤防約束,因此亦稱支脈河源於前池村。支脈河東流經高青、博興、廣饒3縣注入渤海。河長134.55公里,流域面積3356平方公里。
潮汐海情
潮汐。境內沿海屬不正規半日潮,理論深度基準面在黃海零點以下1.05米。以理論深度基準面起算,最高高潮位3.78米;最低低潮位_1.28米;平均高潮位1.61米;平均低潮位0.6米;平均潮差1.01米;最大潮差2.97米;平均海平面1.11米。
漲潮和落潮:一晝夜海水有兩次漲、落潮。高潮和低潮相隔6小時45分,但遇上大風則會出現海水大漲大落和潮汐不規則現象。如遇北風潮早浪大,漲潮時間長;南風則潮晚、浪小,落潮時間長。沿海受萊州灣風暴潮的影響較大,建國后30年內(1951-1980年)風暴潮紀錄統計,平均三四年發生一次。
大汛和小汛:每月農曆二十八(下同)海水運動增強,叫起汛,經二十九至下月的初一、初二,潮水由小到大,逐漸上升,至初三達到高潮,是為大汛,俗語叫做“初三水”;初四至初八,潮水由大到小逐漸下降,海水運動較小,潮水漲落也較小;初九至十二是平潮,是為小汛(躍汛);十三、十四又開始起汛,經十五、十六、十七逐漸上升,到十八又達到最高潮--大汛,俗語叫做“十八潮”;十九至二十三,海水由大到小逐漸下降,海水活動性小,潮水漲落也較小;到二十四至二十七又是平潮小汛,俗語“二十四、五糊塗潮”。按“八分算潮法”,萊州市沿海初三和十八的高潮時間分別為1時40分、13時40分、0時04分和12時04分。
海浪。海浪主波方向為北北東向,最大波高4.5米。
海流。沿海漲、落潮流速流向不相同,漲潮時為南西向,落潮時為北東向,潮流橢圓,大部分海區按順時針方向旋轉。萊州淺灘以東漲潮流東南,落潮流東北,流速1.1里/小時,透明度一般在3-5米,淺灘以西,漲潮流向西南,落潮流東北,流速為0.5-0.8里/小時。透明度較小,一般為1-3米。但三山島北側6米等深線一帶按逆時針方向旋轉,流速小於30厘米/秒,三山島東北_6米處流速較大。表層最大漲潮流速為62厘米/秒,發生在高潮前3-4小時。最大落潮流速為75厘米/秒,發生在高潮后3-4小時。
水溫。淺海水溫與氣溫大致相同。年內最高溫度出現在8月份,極值為28℃,持續20天左右。低溫出現在1月份,極值為-2℃。5月份氣溫17-21℃,灘溫15-20.5℃。10月份氣溫17-22℃,灘溫17-21℃。
鹽度。潮間帶海水鹽度隨降水量的大小,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據1983年調查資料:5月主斷面鹽度為27.23-47.19‰;10月份鹽度27.36-38.15‰,年較差2.6-3.2‰。
海冰。沿海每年12月下旬開始結冰,冰期60-70天。1月底至2月中旬結冰最為嚴重。冰情嚴重時,沿岸淺海固定冰寬度500米,有時達2公里,流冰外緣離岸10公里。冰厚一般10-20厘米,最厚達30厘米,堆積高度1米以內,最高達1.7米。流冰漂流方向為北東-東,次為南西-西;漂流速度為0.2米/秒至0.4米/秒,最大0.8米/秒。進入20世紀以來,三山島曾出現過4-6次異常嚴重冰情。其中以1936年最重,封海達一個半月,冰上10-15公里可以安全行走。冰厚30-40厘米,最厚70厘米,堆積高度23米,刁龍嘴以西冰情較重,三山島以東冰情較輕。
氣候
萊州灣地處山東沿海的西北部,冬季寒潮影響比較寒冷,乾燥少雨;春季氣溫升高,多風、省雨、乾燥;夏季比較炎熱;秋季氣溫下降,降水減少,風力也是一年當中最小的季節,大陸性氣候顯著。歷年極端最高氣候在38.9-41.3攝氏度之間,是山東沿海極端最高氣溫較高的海灣。萊州灣多輻射霧,霧一般只在夜間形成,日出后消失,特別是在時晨前後出現較多。

自然資源


地下滷水
山東半島北部萊州灣沿岸地帶的濱海平原廣泛分佈豐富的地下滷水。萊州市沿岸濱海平原普遍分佈有3-4層地下滷水,總面積達1000-1500平方公里。礦化濃度為5-10°Be′,一般埋深30-40米,總資源量約7.7億立方米,其中可采資源量為4.9億立方米,摺合可採鹽量6133萬噸。
1957年,對壽光市、濰縣(今寒亭區)的小清河至白浪河的扇形地帶586平方公里進行勘察,計量靜貯鹽量為17404.7萬噸,按20%開採率,可產鹽3480.94萬噸。1970-1980年,對萊州市(濰坊原名)東起沙河沿岸西至膠萊河一帶195平方公里的地下滷水進行勘察,大於10波美度的滷水總量為76941萬立方米,可開採量49102萬立方米(折鹽6311萬噸)。1982-1983年,對膠萊河與濰河之間143平方公里的地下滷水進行勘察,電測探明總貯量為44301萬立方米(折鹽3823.6萬噸)。1980-1983年,山東省製鹽工業科學研究所對萊州灣沿岸地下滷水資源進行了調查與實驗研究,認為萊州灣沿岸的墾利、廣饒、壽光、寒亭(濰坊原名)、昌邑、萊州市6個縣區,平形海岸帶分佈,東西長120公里、寬10-20公里,面積為1500平方公里的地下80米土層內是全省儲量最大、濃度最高的地下滷水地帶,一般鹵度為9-16波美度(含鹽量100-176克/升),總儲量約74億立方米。此外,渤海灣沿岸的無棣、沾化、河口一帶分佈著濃度為5-8波美度的地下滷水區,僅無棣縣有少量的開發利用。國家已在山東萊州、寒亭投資建兩個百萬噸級的大鹽場。
油氣資源
萊州灣內發現蘊藏豐富的海底油氣資源。主要分佈於幾個凹陷帶內:
濰北凹陷,位於濰坊市北部,1991-1995年,濰北凹陷完成四塊三維地震,面積374平方千米,完鑽各類探井41口,進尺77393米,其中獲工業油氣流井20口。5年來,濰北凹陷新增探明含油麵積15.5平方千米、石油地質儲量1052萬噸,新增探明含氣面積5.3平方千米、天然氣儲量5.79億立方米。至1995年底,濰北油田已累計探明含油麵積19.9平方千米、石油地質儲量1431萬噸。
昌樂凹陷,位於濰坊市的昌樂縣和青州市,凹陷面積約1000平方千米。勝利油田於1974年進行地震工作。1975年鑽探了樂參1井,完鑽井深為2871.10米,層位為孔店組(未穿),全井未見油氣顯示,但發現了孔二段厚960米。
侯鎮凹陷,位於濰坊市區及壽光市,凹陷面積為590平方千米。1973-1984年開展地震普查和詳查工作。1974年鑽探侯2、3井,侯2井鑽遇下第三系孔二段厚度791.5米,但侯3井孔二段地層很薄,幾乎尖滅,表明孔二段變化大,凹陷內分割性較強。該凹陷東北部的生油層條件較東南優越,又有圈閉條件,可能成為局部高產富集的含油區塊。1993年完成1215.6千米的數字二維地震。1995年又鑽完侯1井。地震、鑽井等資料表明,該凹陷是一個以下第三系孔店組沉積為主的陸相箕狀斷陷,孔二段暗色泥岩是主要的生油岩。侯1井有機地化分析表明,生油岩有機質丰度低、類型差、成熟度高、乾酪根類型為Ⅲ型。
牛頭鎮凹陷、朱鹿凹陷、濰坊凹陷,面積分別為320平方千米、310平方千米、310平方千米。由於面積均較小,勘探程度低,有待今後進一步勘探。
海濱砂
萊州市境內沿海,自膠萊河以東的海倉沙灘至石虎嘴灣,有粗、細砂,種類多樣,蘊藏量5億立方米。天然砂分佈於龍口、昌邑等地區。龍口市境內沙資源豐富,45平方公里的海灘,32條河流的中下游存有大量的大粒黃沙和細沙。60年代前,大都是自采自用。1973年,縣沙石管理辦公室成立,負責沙石資源的開發管理和經銷。建築用沙和工業用沙除當地銷售外,大量外銷。至1990年,最大年外運114萬噸,最低年外運27萬噸,平均年外運60-70萬噸。黃沙主要運往上海、天津、東北等地,用於建港、高層建築和過濾、鑄造等。
漁業資源
魚類,有:藍點馬鮫(俗稱鮁魚),每年4月下旬,沿東經123°附近海域向北洄遊,到萊州灣、渤海灣近岸水域產卵、索餌。鮐(俗稱鮐巴),分佈於萊州灣北部。針魚(馬步),萊州灣東部,尤以龍口市屺姆島和桑島近海為密集中心。資源的開發利用始於1966年,僅龍口市屺姆島附近有少量漁船用小圍網捕撈。小黃魚(俗稱黃花魚、小黃花),萊州灣有其產卵場。帶魚(俗稱刀魚、鱗刀),每年3-4月由濟州島以西的越冬場向萊州灣、渤海灣等海區作產卵洄遊,11月游返越冬場。黃姑魚(俗稱銅羅魚),4月下旬或5月初進入渤海,秋季逐漸向深水移動,萊州灣較密集。真鯛(俗稱加級魚),為中國名貴海產魚類。萊州灣漁場為主要漁區。綠鰭馬面(俗稱剝皮魚、麵包魚),每年5月中旬到達海洋島、萊州灣、遼東灣等漁場;12月游返越冬場,萊州灣為主要密集區。
蝦類,有:中國對蝦(俗稱對蝦),屬暖水性洄遊蝦類。雄蝦平均體長155毫米、每尾重30-40克,雌蝦平均體長190毫米、尾重75-85克。山東省沿岸均產,尤以萊州灣較多。每年3-4月,從黃海南部越冬場過成山頭沿威海、煙台進入渤海各大河口附近淺海產卵;稚蝦生長迅速,到9月性成熟;至10月水溫降至10℃以下時沿原路線返回越冬場。50年代以前,沿海漁民以春汛捕蝦為主,1960年代初改為秋捕為主。9-10月為渤海捕蝦旺汛。山東對蝦產量一直佔全國總產量的半數以上。建國前,年產量一般2700-4408噸。1950-1972年產量波動較大,多者過萬噸(1956年15941噸),少者僅1860噸(1969年)。1973年以後,多數年份在萬噸以上,1979年產達2.2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1984-1985年,在近海進行生產性對蝦人工放流,共放流蝦苗近10億尾,回捕增殖對蝦3500餘噸。對蝦肉質潔白細嫩,味道鮮美適口,是中國著名的海產珍品。
毛蝦,屬沿岸地方性小型蝦類。渤海毛蝦越冬場在遼東灣東南深水區的渤海灣灣口一帶。每年2月底3月初,開始向近岸移動;3月中旬前後,進入渤海沿岸諸海灣和河口附近海域;6月蝦群在近岸產卵;8-9月產卵場向水較深處擴大;11月下旬,渤海灣蝦群向東南部集中,萊州灣蝦群向西部集中;12月進入越冬場。黃海、渤海區毛蝦資源豐富,在各種蝦類產量中居首位。
貝類,毛蚶,俗稱毛蛤,分佈面積及資源量在全省海洋貝類中均占首位,主要分佈在東營、壽光、昌邑、乳山、文登、榮成等地沿海,分佈面積240餘萬畝,資源量約35萬噸。
四角蛤,主要分佈在東營、昌邑、壽光、無棣、文登、乳山等地沿海,以萊州灣沿岸產量較高。分佈面積8萬餘畝,資源量約6.6萬噸。
文蛤,以東營、壽光、萊州市產量較高。全省自然海區分佈面積約130萬畝,資源量約3.7萬噸。其肉鮮美,為蛤中上品。
竹蟶,自然海區資源分佈面積約27.8萬畝,資源量約2600噸,其中萊州市12萬畝,約2100噸。
貽貝,俗稱海紅。主要分佈於龍口市自然海區,資源面積約5000畝,資源量約200噸。貽貝是山東省海水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
藻類,有礁膜、滸苔、孔石蓴、刺松藻、萱藻、繩藻、海帶、裙帶菜、鹿角菜、海蒿子、羊棲菜、海黍子、甘紫菜、邊紫菜、圓紫菜、條斑紫菜、海索麵、石花菜、海膜、海蘿、膠管藻、多管藻、江蘺、紅羚菜、角叉菜、叉枝藻、大葉藻、大米草等,約百餘種。
主要經濟種類有:海帶、裙帶菜、石花菜、紫菜屬1年生紅藻、江蘺(俗名龍鬚菜)、海蒿子(俗稱豬毛菜)、鹿角菜(俗稱鹿角尖)。
金礦
主要分佈於萊州灣東部岸邊的三山島,三山島金礦是中國最大的黃金礦山,位於萊州市西由鎮三山島村,北、西、西南三面為萊州灣環繞,南距萊州市城27公里,東距招遠縣城55公里。三山島礦區是一個特大型的中溫熱液充填蝕變岩型金礦床。礦床大部埋藏在深部,少量露出地表,共由6條礦脈組成。礦體走向北東34°,傾向南東,礦脈走向長度700-800米,平均厚度2米。含金礦石儲量為1575萬噸,平均品位3.8克/噸,含金量61噸;伴生銀平均品位11.6克/噸,含銀量為111.68噸。

社會經濟


建置
萊州灣岸線及海域分屬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東營區、廣饒縣,濰坊市的壽光市、寒亭區、昌邑市,萊州市、招遠市,龍口市。
東營市墾利域地,由西漢以後黃河淤積退海而形成。縣域西半部,元末明初已有居戶,大部村落建於明清兩代。縣域東半部,20世紀初期始有人煙,大部村落形成於30年代,有的村莊則在40年代解放后始成。1941年9月,墾區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為建置之始。1943年,墾區正式稱墾利縣。之後,行政區劃變動頻繁。1985年,全縣共轄1鎮11鄉和1個漁業管理站,320個行政村。
東營是20世紀末新建行政區域。周為齊地。秦屬齊郡。西漢時,區境東部屬琅槐縣,西部屬濕沃縣,均屬千乘郡。1982年11月10日,國務院以[82]國函字249號文件批准設置東營市。1984年1月12日,東營區、牛庄區同時建立,是為東營區行政建置之始。
壽光,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縣,隸屬北海郡。2000多年來,滄桑變易,風雲際會,時勢造就英雄,歷代人才輩出。西漢,有幼年牧豕海上的公孫弘,出任漢武帝丞相,封平津侯。東漢,有被譽為“詞義典雅,足傳於世”的文豪徐幹,是文學史上“建安七子”之一。東晉和南北朝時代,有與大將桓溫“捫虱談兵”的王猛,輔佐苻秦成為一代名相,封清河侯;才華橫溢的任昉,是南朝齊、梁的文宗巨匠;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重視農桑,躬身實踐,寫下著名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齊民要術》。諸多歷史名人,彪炳史冊,可謂“衣冠文采,標盛東齊”。1993年壽光縣撤縣設市。
寒亭,古為寒國。原始社會即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歷經滄桑,至秦屬齊郡,漢稱平壽,隋、唐、宋、元屬濰州。1377年(明洪武十年)降州為縣,1983年濰縣撤銷,其大部轄域組成寒亭區。
昌邑市,古稱鄑邑、都昌,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齊歸秦置都昌縣,唐置訾亭縣、華池縣、膠東縣,宋置昌邑。1994年6月10日,撤銷昌邑縣,以原昌邑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縣級昌邑市。
煙台市萊州市,夏代寒浞封子澆建立過國(過城在今過西村東),是當時膠東半島最早的封國。商為萊侯國。周春秋時為萊子國,戰國時齊置夜邑。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萊州市。在此後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這裡以其發達的經濟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始終是膠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後為東萊郡、東萊國、光州、萊州、萊州府的治所。東萊郡轄區,幾乎佔有整個膠東半島;萊州府,轄平(度)、膠二州和掖、濰、昌(邑)、高(密)、即(墨)五縣。鴉片戰爭后,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膠濟鐵路的修通,青島、煙台等港口的開埠,萊州政治、經濟地位漸趨下降。儘管如此,仍不失為山東省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1913年裁府留縣。1938年,日軍侵入萊州市,國民黨縣政府解體。共產黨領導人民抗戰,建立了萊州市抗日民主政府——萊州市政府。1940年11月,劃出萊州市南部成立掖南縣。1956年,掖南縣併入萊州市。1988年,撤銷萊州市建立萊州市,為山東省轄縣級市,由煙台市代管。
龍口市,夏代前,為隅夷地;夏代,屬青州。商代屬營州,商末建萊國;周代屬萊子國,公元前567年(魯襄公六年)為齊所滅。秦置郡縣,始設龍口市。1986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龍口市,建立龍口市。
招遠,1131年(南宋紹興元年,金天會九年,齊劉豫阜昌二年)由萊州市羅峰鎮升置為招遠縣,取“招攜懷遠”之意。1992年3月撤縣設市,由省直轄,煙台市代管。
航道航運
萊州港,萊州沿海的海廟后、虎頭崖、黑港口、刁龍嘴均為天然小漁港。新中國成立后,先後建成虎頭崖新港、三山島港和海廟后新港。1992年4月至1996年5月,萊州市三山島特別工業區建成513.31米長的碼頭,其中萬噸級泊位1個,千噸級泊位2個。2005年6月28日,投資2億元的萊州港港口擴建一期工程--2個5萬噸級油鹽碼頭開工。至2005年底,萊州港碼頭總長767米,泊位6個(萬噸級1個)。另外,海廟港碼頭有泊位4個,其中,500噸級2個,1000噸級2個。萊州港設有引航檢疫錨地、東錨地、西錨地。
龍口港,座落於龍口灣東岸,龍口港港區內建有客運、散雜、件雜、原沙專用、散鹽專用、煤炭專用、港作等碼頭,計14個泊位。在龍口港西北為勝利油田淺海石油基地石油碼頭,在龍口港南為龍口漁港漁業專用碼頭。1918-1919年,龍口鎮在北沙灘建造長250米的混凝土棧橋式碼頭,為龍口港歷史上第一座人工建造碼頭。1957年12月,在原龍口碼頭北側修建一座長60米、寬20.6米的混凝土方塊重力式岸壁碼頭。1959年,建成長200米的碼頭。1972年10月,建成2個3000噸級的中型泊位。1975年至1976年5月,建成石油、煤炭專用碼頭。1985-2005年,先後建成16000噸級煤炭專用碼頭、16000噸級雜貨碼頭、5000噸級燃油碼頭、多用途碼頭、散雜貨碼頭、5000噸級客滾船專用碼頭、3.5萬噸級兼顧5萬噸級通用碼頭、5萬噸級糧食專用碼頭、5萬噸級液體化工專用碼頭。至2005年底,龍口港碼頭總長5000米,泊位21個(萬噸級以上12個)。
濰坊港,始建於1985年,后經兩次大規模的建設和升級改造,至1989年,一期工程建成1000噸級碼頭2個。1996年5月,二期工程開工建設,1998年10月,建成引堤10公里、北防波堤720米、3000噸級泊位2個和3000噸級滾裝船泊位1個,碼頭前沿水深7米,岸線長260米。2003年至2004年6月,建成3000噸級散鹼出口專用泊位2個。至2005年底,濰坊港碼頭岸線長520米,共有泊位5個。濰坊港原航道長500米,寬65米,水深4米NFDA15.8米。至2005年底,調整為口門段、中間段和進港段,口門段、中間段航道寬150米,進港段航道寬76米。濰坊港申請二類開放口岸之前,臨時錨地是以37°17′7″N、119°17′4″E為圓心,半徑1海里的圓形區域,水深6米。2005年,新增3號錨地和危險品錨地。
羊口港,位於小清河下游、渤海萊州灣南岸的壽光市羊口鎮東側。1939年1月至1944年8月,日本侵佔羊口,修建簡易碼頭。1953年,小清河航運局對原簡易碼頭進行改造,編為羊口港1、2號碼頭。1972年對其進行修理,另在碼頭後方開闢貨場,砌築防潮牆。1974年,為開闢海河聯運,在舊港以東2公里處另建新港,命名為羊角溝港新港(即羊口新港),1980年啟用。至20世紀末,羊口港擁有碼頭7座、泊位15個(海船泊位6個、河船泊位9個),碼頭岸線長850米,水深4.5米,2500噸級船舶可乘潮出入。羊口港航道為自然航道,長約22公里,寬約100米,水深3.5米。航道枯水季節低潮位水深約1米(夏季約2米),高潮位水深3.67米;碼頭泊位低潮位水深2米多,高潮位水深4米多。
廣北港,位於東營市東南、廣饒縣與壽光市交界處的小清河北岸,距河口約12海里。始建於1989年,1991年12月建成。至2005年底,共有碼頭1座,泊位3個,泊位岸線長140米,靠泊能力為500噸級,航道、助航標誌、錨地同羊口港。
下營港,位於萊州灣的南部,濰河東、西岸各有碼頭1座,離入海口約19.5公里。東港(東岸)碼頭始建於1976年,1979年底竣工。西港(西岸)碼頭始建於1983年。2005年,東港碼頭有泊位3個,西港碼頭有泊位2個。下營港航道為濰河下游自然航道,長約19.4公里,低潮時航道寬度大於60米。
羊角溝漁港,位於萊州灣西南端,距小清河入海口15公里處。1864年(清同治三年)始建漁商兩用土碼頭(用木樁蘆草護土,砌成陸岸),1887年(光緒十三年)設東海關分所。1891年,小清河疏浚完成,老碼頭改遷,並由“塘頭”正式更名“羊角溝”。30年代以前,羊角溝港外東、西爛泥一帶為黃花魚著名漁場。每年春季漁汛,黃海渤海沿岸各省、市數千艘漁船來此錨泊。1976-1978年國家投資140萬元,始建專用漁港碼頭,河道港灣長15公里、寬110米、水深3-3.5米,碼頭停泊區680米、石砌岸壁碼頭360米、簡易碼頭80米。1981年,改建新型懸浮式碼頭240米,共12個泊位。港岸建有冷庫、冰庫、油庫和漁船修造廠。
下營漁港,位於萊州灣南岸,距濰河入海口15公里處,河道港池內水流平穩,是昌邑漁民傳統的魚產集散地。1971-1973年,由國家補助投資68.5萬元,建築漿砌塊石漁業碼頭200米,分高低貨台兩部分,航道經疏浚水深3米,港池面積2800平方米,可泊漁船500艘以上。碼頭設有供水供油管道,陸岸有油庫、冷庫、漁船修造廠、水產品加工廠和繩網廠等。
三山島漁港,位於萊州灣東側,距萊州市城35公里。1975年修築防浪堤,1977-1980年由國家投資482萬元新建防浪堤1000米,方塊重力式碼頭120米,港池面積20多萬平方米,港內低潮時水深2.0-8.2米。港岸有冷庫、冰庫、油庫、漁船修造廠、水產品綜合加工廠和水產供銷站。漁汛期間,約600餘艘漁船常來港錨泊。因漁港口門朝向西北,故避西北風能力較差,8級以上風力時,港內涌浪較大。
龍口漁港,位於萊州灣東側龍口灣內,是山東省渤海沿岸最大的漁港。1915-1918年,北洋政府用官督商辦的辦法招股50萬元在龍口闢建漁商兼用碼頭,年魚產集散量近3000噸,京津食用的真鯛,黃花魚等,多由此用冰鮮船運進。30年代此港曾是山東省水產品進出口的四個海關之一。自60年代之後,成為渤海對蝦秋汛基地,屆時山東、遼寧、河北、天津等省市的4000餘艘漁船進出此港,年卸港量3萬餘噸。1968-1970年,由國家投資310萬元始建漁用岸壁碼頭250米,1984年擴建140米,港池總面積30萬平方米。港岸有冷藏廠、供油碼頭、漁業電台。
漁業海產
萊州灣位於渤海南部,為山東半島最大的海灣,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水深多在15米以內,底質以泥砂為主,有黃河、小清河、濰河、膠萊河等河流的淡水注入,餌料豐富,是山東省近海主要漁場。自70年代開始,海水被石油污染的狀況日趨嚴重,據1980-1982年調查,近岸海水中石油含量已達到到國家規定的漁業水質標準極限,小清河口附近海域污染尤為嚴重。
渤海漁場渤海三面環陸,總面積7.7萬平方公里,最大水深70米。水溫受大陸影響較大,季節性變化明顯,冬季沿岸有冰凍。沿岸入海河流眾多,在河口附近多營養鹽和有機物,是魚蝦產卵、育肥的優良場所,素有魚蝦“搖籃”之稱;海底平坦,適宜各種漁具作業。渤海內包括菜州灣漁場、渤海灣漁場、遼東灣漁場和灤河口漁場,主要漁獲對象有對蝦、毛蝦、梭子蟹、藍點馬鮫、小黃魚、帶魚、黃姑魚、真鯛、鱸、鮃、鰈、青鱗魚、黃鯽、烏賊、海蜇等。60年代初期,國家制定了以對蝦為主要對象的“春保、夏養、秋捕”政策,規定了開捕期限,渤海遂成為秋季全國主要的對蝦漁場。
在漁場的管理方面,除按照國務院、國家水產總局、農牧漁業部及其黃渤海區漁政分局的有關規定執行外,山東省水產局對萊州灣毛蚶資源的管理頒發了《關於萊州灣毛蚶資源繁殖保護的規定》(1979年4月)、《關於萊州灣沿岸毛蚶資源保護與利用的規定》(1980年4月)、《關於進一步加強萊州灣沿岸毛蚶資源管理的通知》(1985年1月),山東省萊州灣毛蚶資源管理委員會於1985年4月24日發布了《布告》;萊州灣毛蚶的禁漁期由6月20日-8月20日改為6月20日-8月31日。萊州灣毛蚶漁場1974年4月,省水產局規定:在萊州灣毛蚶可捕區內,只允許昌濰、惠民地區各縣和煙台地區的萊州市、龍口市主機79馬力以下的漁船采捕。外省、市和省內其他地、縣的漁船,一律不得進入保護區采捕。1985年1月,省水產局規定:萊州灣采捕毛蚶的漁船限額為250隻,其中濰坊市120隻、東營市35隻、煙台市80隻、惠民地區15隻。限額內的采捕漁船,由省萊州灣毛蚶資源管理委員會發給准捕證和標誌旗。
鹽業
萊州灣沿岸產鹽歷史悠久,至清朝初,萊州灣的海鹽年產量約近萬噸。至21世紀初,萊州灣沿岸有萊州鹽場、壽光鹽場、羊口鹽場、埕口鹽場、菜央子鹽場、萊州市縣社聯營鹽場等海鹽生產企業。
山東萊州鹽場海鹽產場,位於萊州市西南萊州灣南岸。漢代即在此設置鹽官。元代稱海滄場。民國時期為萊州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在此設稅征處、鹽務所、菜州鹽務局。1956年成立地方國營萊州市萊州鹽場。1988年佔地3.5萬公畝,其中鹽田3.4萬公畝,產原鹽12.6萬噸。
山東羊口鹽場,位於渤海南岸壽光市北部,系全民所有制大型企業,隸屬濰坊市鹽業公司。該場建於1958年。分東、西兩場,東西長21公里,南北寬8公里,佔地面積148.75平方公里,鹽田面積1363766公畝,生產面積1092145公畝,實際有效生產面積867145公畝。場內設5個製鹽工區、1個制鹵總工區,附設機械製造廠、電廠、化工廠、洗鹽廠、儲運隊、建築安裝工程隊、職工醫院、鹽業科學研究所、技工學校等單位。設計年生產能力為130萬噸,1980年代年生產能力為101.2萬噸。1985年原鹽產量45.5萬噸(限產),總產值4915.7萬元,實現利稅308.4萬元;化工、洗粉鹽兩個直屬廠年產值650萬元;養蝦、制磚、運輸、加工等多種經營年產值321萬元。
山東壽光菜央子鹽場,位於壽光市羊角溝以南8公里、菜央子村北,系中型國營企業,隸屬壽光市鹽業公司。該場1959年由安徽省興建,1962年8月移交山東,至1985年共投資3256萬元。通過技術改造,基本實現灘成方、路成網、井成行,揚水、制鹵、結晶、集坨結構合理的新型鹽場。1985年末,全場總面積18.6萬公畝,其中鹽田面積16萬公畝,生產面積11.7萬公畝,總建築面積57963平方米1978年生產原鹽22.1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1985年原鹽生產能力為20萬噸,按“以銷定產”要求,生產11.85萬噸,特優級品率100%,氯化鈉平均含量達96.68%,另產加碘鹽78.37噸、無水硝5715噸、溴素9.66噸、鹵塊27噸、洗粉鹽3773噸、對蝦46678斤。
壽光市衛東鹽場,位於壽光市城北50公里處,系中型集體企業,隸屬壽光市鹽業公司。該場成立於1967年,至1985年末,全場總面積22.5萬公畝,鹽田總面積20萬公畝,生產面積12萬公畝,總建築面積42453平方米。設8個生產單位,其中無水硝廠設計能力5000噸。全場固定資產原值1401萬元,凈值1233萬元,定額流動資金1145萬元。1985年產原鹽12.8萬噸,特級品率佔74.4%、優級品率佔25.55%,平均含純97%;產無水硝4493.8噸,含純達93.57%。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258萬元,實現利稅71.9萬元。
萊州市萊州鹽場,位於萊州市土山鎮西北,系全民所有制企業,隸屬萊州市鹽業公司。場區佔地面積7.32萬公畝,鹽田生產面積3.35萬公畝,總建築面積33744平方米。該場始建於1956年1月,經老灘技術改造、有步驟地擴建和新建,原鹽和鹽化工生產規模都有較大發展。原鹽年生產能力13.1萬噸。“萊州”牌大粒鹽1985年特級品率為100%,平均含純達97.57%,創全省最高水平,在全國北方海鹽區原鹽質量評比中名列第二。“銀山”牌大粒鹽被輕工業部評為優質產品。元明粉年產能力2000噸,1985年實產2527噸,產品含純95.26%。溴素年產能力500噸,採用酸法制溴新工藝,填補國內酸法制溴空白,產品含純達到99.52%。1985年總產值579.9萬元,共創利稅125.2萬元。
昌邑鹽區,位於縣境北端,東起膠萊河口,西止虞河口,長35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420平方公里。昌邑縣鹽業公司駐地在灶戶村北。1985產鹽65000噸。
採礦
三山島金礦,1978年籌建時為招遠金礦三山島礦區,設計規模500噸/日。同年7月,冶金部黃金局決定擴大三山島金礦的建設規模,停止了500噸/日礦山的籌建。1980年1月,冶金部黃金局就三山島金礦的設計問題與加拿大萊特公司達成協議,10月,萊特公司提交《可行性研究報告》。11月,冶金部黃金局決定三山島金礦由招遠金礦劃分出來,成立三山島金礦籌建處,由冶金部直屬。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承擔該礦的設計任務,設計採選規模為1500噸/日。1983年3月,中國黃金總公司決定撤銷三山島金礦籌建處,改為三山島金礦,1984年元月,中國黃金總公司成立三山島金礦工程指揮部。由於礦區內外條件複雜,建設方案多次變更,場地平整和安裝總降壓變電站的工作量大,加之嚴重缺水等原因,基建準備工作長達6年之久,1984年8月三山島金礦建設正式開工。1987年10月16日冶金工業部同山東省人民政府達成協議,將三山島金礦下放給山東省。
勝利石油管理局東辛採油廠,1986年1月,東辛採油指揮部成立。1989年6月改稱現名。1995年底,該廠設三級單位21個、四級單位160個,有職工6795人,固定資產原值30.54億元,年原油生產能力320萬噸。廠機關駐東營市東營區。該廠油田勘探開發範圍跨東營區和墾利縣,面積約1030平方千米。管理著東辛、永安、廣利、新立村等4個油田。1995年12月,全廠油井1583口,平均日產油量9264噸;注水井808口,平均日注水量74456立方米;綜合含水89.4%。1995年生產原油337.03萬噸。所管油田累計產油8355.69萬噸。1990年,東辛採油廠的主力油田東辛油田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命名為“高效開發油田”。該廠1991年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評為“管理工作先進採油廠”;1990-1993年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勝利石油管理局現河採油廠,1986年1月,現河採油指揮部成立。1989年6月改稱現名。1995年底,該廠設三級單位19個、四級單位182個,有職工6398人,固定資產原值39.24億元,年原油生產能力312萬噸。廠機關駐東營市東營區。該廠管理的現河庄、郝家、王家崗、牛庄、史南、樂安等6個油田分佈在東營區和廣饒、博興、墾利縣等4個區縣,油區工作面積3000多平方千米。1986年以來,油田滾動勘探開發成果顯著,石油儲量、原油產量和經濟效益持續穩定增長。1995年12月,全廠油井1761口,平均日產油量8844噸;注水井245口,平均日注水量17884立方米;綜合含水85.2%。1995年生產原油309.99萬噸。所管油田累計生產原油4021.02萬噸。現河採油廠1992年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評為“管理工作先進採油廠”。
清河採油廠,1986年7月,清河採油指揮部成立。1989年12月改稱現名。它是江漢石油管理局按照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指示精神,在石油行業最早進行跨地區區塊總承包的試點單位,負責壽光市和廣饒縣境內八面河油田的滾動勘探開發任務,行政上隸屬江漢石油管理局,業務上接受勝利石油管理局領導。隊伍實行輪換制。1995年底,該廠設基層單位35個,有職工2943人,擁有固定資產凈值4.67億元。廠機關駐壽光市羊口鎮。清河採油廠依靠科學技術,走出了一條適合八面河油田地質特徵的控水穩油路子,保持了原油持續穩產。“八五”期間平均每年生產原油82.4萬噸,年年超額完成計劃任務。從1993年恢復油氣勘探以來,累計新增探明石油儲量839萬噸。1995年12月,全廠油井483口,平均日產油量2190噸;注水井189口,平均日注水量12486立方米;綜合含水87.5%。1995年生產原油80.02萬噸,累計產油730.18萬噸。
合資石油開發公司,1993年6月,勝利油田東勝精攻石油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此後,勝利石油管理局部分採油廠和地方有關單位合資組建了三合、大明、凱源、金角、濱利、恆發、魯勝、勝榮、勝興、勝臨、信遠、興東等石油開發公司。這些油公司主要是開發難動用儲量,管理著東風港、套爾河、濰北油田和部分油田邊遠地區的分散油井。1995年12月,共有油井365口,平均日產油量1730噸;注水井13口,平均日注水量320立方米。1995年生產原油54.18萬噸。
生態保護
1979年,省水產局發布《關於萊州灣毛蚶資源繁殖保護的規定》,對毛蚶保護區、禁漁期和采捕的船隻數量、網目尺寸及可捕標準均作出了具體規定。同年10月,又頒布《山東省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實施細則暫行規定》,結合省內實際,規定了具體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