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茶

九華山茶

九華山產茶歷史悠久。《青陽縣誌》載:“九華為仙山佛地,竹卉魚禽,間為他方所未有。……所產金地源茶,為金地藏自西域攜來者,今傳梗空簡者是。茗(閔)地源茶,根株頗硬,生於陰谷,春夏之交方發萌,莖條雖長,旗槍不展乍紫乍綠……天聖初,郡守李虛已,太史梅詢試之,以為建溪顧渚不及也”南宋周圍必大游九華作《九華山錄》云:“獻土產茶味敵北宛”。北宛茶為建州(福建建陽)名茶,可見九華山茶之名貴。

清代劉鑾在《五石瓠》中所述:閔茶有二:一為休寧閔茶,萬曆末年閔文水所制;一為九華山閔園茶即“唐閔,長者地也,產茶不多,僧熔之歲數斤耳,用山中之泉烹之,真味殊絕。有閔茶引不知何僧作,其詞變騰空而去雲,今年稱閔公是也,其宅今梵殿,其畦今雖閔園,茶出於此,故以名之。園在九華之顛,東岩之側,一塢半弓,四周峭壁,數百丈危峰之上,復有山焉,下瞰龍池,上疏石澗,林蔽石流,交映終日,沉霧團風不見山麓,人仰視之,烘然一混沌也,其鍾氣於勝地者既靈,吐含於煙雲者復久,一種幽香,自爾迥異。此塢方園徑盡許所產更佳,過此則氣味又別矣。然盛必錫器烹之清泉,爐必緊炭,怒火百沸,彼其沸透,急投茶於壺,壺以宜興砂注為最,錫次之,又必注於頭青磁鍾,產於天者成於人,而閔茶之真味始見,否則水火乖宜,鼎壺不潔,雖閔公所親植者變無用矣,有識者知其味淡而氣厚,瓶貯數年,取而試之,又清涼解毒之大葯雲”,真可謂詳盡之至。

制茶歷史


九華山區制茶可劃分為三個歷史時期。

起源期

據最早傳說唐時在九華天台山北(今陵陽鄉黃石村)的——石洞——道僧洞中修行的一僧一道在採集草藥治病時開始用茶。“先是生煮羹飲,繼而曬乾收集”,日久天長僧道用以曬茶的石塊也留下了斑斑黃漬,是謂“黃石”,“黃石”之毛峰因此得名而沿用至今,九華菩薩金喬覺也在“送童子下山”后以“煙霞”為伴,親自“煮茗甌中”可見九華山制茶之起始也是道循由野生茶樹——生煮羹飲——曬乾收藏——蒸青團茶,這一規律,並且以佛教為主,道教為輔,開創了九華山區茶葉製作的先河。

發展期

自宋至元,歷經三百餘年,由蒸青團茶——蒸青散茶——炒青散茶。九華山相傳宋代始有“天台雲霧”和“九華龍芽”的製作。是由曬青(或蒸青團茶)發展到炒青散茶的階段。制茶工藝“究極而精巧”花色品種也隨之增多,宋時的“雲霧”和“龍芽”均是“毛峰”茶的前身,前者因地命名,泛指天台山背道僧一帶所產之茶。此間茶樹朝迎晨霧,晚沐露霖,葉質柔嫩香高味濃故名,後者因茶種而樂謂,系指用金地源和閔地源之茶樹採制而成,香味均列上乘的茶葉。宋時九華“貢茶”開始面世,周必大於1167年在《九華山錄》中稱讚九華之茶“味敵北宛”。當時“北宛”已為貢茶,可見其品質出類拔萃。除此之外,當時還有仙,嫩蕊,福合,祿合等花色,宋代陳岩云:“春山細摘紫英芽,碧玉甌中散玉花”此之謂也。

豐盛期

自明至清,九華山茶由炒青散茶到烘青綠茶花色品種面貌一新,歷經三百多年。明吳仁有詩云:“犬吠披雲客,花迎看竹翁,山家供玉乳,一碗便生風”。清代白元亮在《登九華》一詩中描述更詳,“頻年飄泊在天涯,又信萍蹤上九華,雲擁奇峰天欲滴,泉春亂石澗生花。傍林鳥語搗靈藥,隔岸人聲摘閔茶。今日探幽具乘興,不知何處謫仙家”。明清時九華山已有“東崖雀舌”,“肉身仙茗”,“龍池雲霧”和“南苔空心”等花色,分別產於四大叢林之王的東崖,神光嶺前的肉身寶殿,下閔園的龍池和小天台的南苔庵,均屬綠茶之烘青類,茶葉製作刻意求工,外形多姿多彩,內質別具一格,視為佛門珍寶。據1933年李非所撰《青陽風土誌》記載:“茶種類有龍眼茶,雲霧茶,雀舌茶,毛尖茶,旗松茶。用於手採摘,置於鍋內以火炕干,山鄉所產地,用蔑萎或布袋裝好,舟運至縣城,再運住大通,南京等地銷售”。可見九華之茶由佛教而至民間,到明清,民國已是花色品種齊全的豐盛期。

歷史文化


九華山位於長江下游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道場,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一座以佛教與茶文化為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九華山山勢雄峻,九座主峰均在海撥千米以上,秀出雲表,清奇多姿。山中雨量充沛,清溪細流,湧泉飛瀑。林木蔥籠,雜花生樹。生態環境良好,茶樹資源豐富。
九華佛茶就產於九華山及其周邊地區,它是以地方茶樹良種優質鮮葉為原料,按照特定工藝加工而成的,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狀。九華佛茶歷史悠久,其前身是九華毛峰,猶以前山下閔園的閔園毛峰和後山黃石溪的黃石毛峰最為著名,而九華毛峰可以追溯到宋明時期的九華茶。
九華山茶肇始於唐
九華山茶
九華山茶
金地藏有一首情真意切的《送童子下山》詩: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
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添瓶澗底休拈月,烹茗甌中罷弄花。
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詩中寫到“烹茗甌中罷弄花”,可見當時金地藏與其弟子們也是飲茶的。但此詩頷聯又作“瓶添澗底休拈月,缽洗池中罷弄花。”,如果如此,則該詩與茶無涉。
南宋陳崖在其《九華詩集》“煎茶峰”詩中自註:“昔金地藏招道侶於峰前,汲泉烹茗。”又註:“廣化寺鐘樓其上”。由此可知,在九華山有座煎茶峰,其峰在宋代的廣化寺鐘樓的上面,而山峰的得名是因為金地藏常於峰前汲泉煎茶。陳崖“煎茶峰”詩再次說明金地藏不僅自己喜歡飲茶,還經常煎茶招待道侶。當然,僅憑此詩我們還不能確定,金地藏招待道侶的茶是九華山土產茶,還是山外茶。
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載:“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封演是唐玄宗天寶進士,其生活時代與金喬覺大致同時。江淮泛指江南、淮南,是唐代茶葉的主要產地。其時,安徽的霍山黃芽、潛山天柱茶、宣城丫山橫紋茶、祁門方茶,都是當時的全國名茶,而作為江南名山的九華山產茶也不足為怪。
《封氏聞見記》又載:“(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俠,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茶供佛徒坐禪驅睡和招待香客、遊人,在佛門被廣受歡迎,寺院僧人飲茶成風。唐開元以後,原本不產茶的北方,受禪宗佛教飲茶風尚的影響,也“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九華山地處盛產茶的江南,於盛唐、中唐時種茶是極有可能的,九華山上僧人飲茶更是理所當然。
九華山茶初興於宋
南宋時的左丞相周必大遍游九華,曾撰寫《九華山錄》,他游九華,“至化城寺,……謁金地藏塔,……僧祖瑛獨居塔院,獻土產茶,味敵北苑”。北苑在建州建安(今福建省建陽縣),所產龍鳳團茶專供皇家,是有宋一代最膾炙人口的名茶。周必大在品嘗九華山土產茶后,評價其滋味可與以北苑茶媲美。顯然,宋代九華山不僅產茶,而且茶的品質優異,甚至接近當時最負盛名的北苑貢茶。
陳崖《九華詩集》“茗地源”詩有:“暖風吹長紫芽莖,人向山頭就水烹。”並自註:“晏生岩北溪上,產茗味殊佳。”可見,九華山晏生岩北溪上所產茶,其味特別好。陳崖此說與周必大的評價相一致,由此足見宋代九華山之茶以其卓越的品質而嶄露頭角。
然而,宋代九華山所產茶是什麼樣的茶?唐代茶有粗、散、末、餅四類,而以餅茶為主。宋代茶有片、散兩類,此外尚有用散茶磨製而成的末茶。所謂片茶,也就是團餅茶,以建州的龍團鳳餅貢茶最為著名。但在建州之外,則逐漸改餅為散,所謂散茶,當時乃為蒸青綠茶。宋代,連唐時最著名的生產陽羨貢茶的義興也改生產散茶。北宋葛常之在文中說:“自建茶入貢,陽羨不復研膏,謂之草茶而已”,草茶即散茶。從南宋時起,雖然宮廷推崇北苑貢茶,仍為團餅茶,但在民間卻開始風尚起散茶來,及至元朝,散茶進一步普及開來。其時,象江西洪州的雙井茶、浙江的日鑄茶都是當時的散茶中的名茶。九華山也不例外,其茶當為蒸青綠茶。
南宋陳崖“煎茶峰”詩:“春山細摘紫英芽,碧玉甌中散乳花。”“緩火烘來活水煎,山頭卓錫取清泉。”宋代九華山所產之茶應為芽茶或葉茶。
九華山茶馳名於明清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茶錄”之“產茶有名者”中有“池州之九華”。
清代,劉源長《茶史》“茶之名產”記:“九華山有‘空梗茶’,是金地藏所植。大抵煙霞雲霧之中,氣常溫潤,與地所植,味自不同。”
陸廷燦《續茶經》“八之出”記:“《通志》:池州府屬青陽、石棣、建德,俱產茶。貴池亦有之,九華山閔公墓茶,四方稱之。”
九華山茶在明清時期已馳名全國,為當時的名茶。明朝初年,朱元章頒旨罷貢團餅茶,客觀上促進了散茶的發展。明朝前期,沿續宋元以來的蒸青綠茶。到了後期,除在浙江長興羅岕還產蒸青綠茶外,已都改生產烘青或炒青綠茶。明朝前期的九華茶當屬蒸青綠茶,晚明以後的九華茶應是烘青綠茶。據記載,九華山歷史名茶有“天台雲霧”、“龍池雲霧”、“東岩雀舌”、“九華龍芽”、“南苔空心”、“肉身仙茗”等,而據考證,“天台雲霧”即現代的“黃石溪毛峰”,“龍池雲霧”即現代的“閔園毛峰”。
九華山茶業大發展於當代
1915年,黃石溪毛峰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這是九華茶所獲得的最高榮譽。但隨後是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十年動亂,九華山茶業發展緩慢。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九華山的茶業才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林鶴松教授主持省科委下達的“九華山名優茶開發”科研項目,研製開發九華名優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世紀初,池州市進一步整合茶葉品牌,確立了以“九華佛茶”作為主打產品的戰略,使九華佛茶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茶山風景


九華山茶
九華山茶
固始縣九華山,位於固始縣陳淋子鎮以南15公里處的大別山山麓,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因 佛門將安徽的九華山與河南的九華山相提並論,故世人有“東九華西九華”之說,它與信陽市雞公山羅山縣靈山寺,商城縣湯泉池和安徽省金寨縣梅山水庫風景區同在一軸線上,形成了一個靈山秀水景觀獨特的旅遊觀光帶。
固始縣九華山境內,雲霧成煙,長林綠暗,松高石瘦,澗遠泉幽。細泉淙淙而鳴,翠竹婷婷而舞。新篁搖曳,時間萬竿之煙雨;鏡面無波,長留千載之幽魄。野路如帶,田畦如梯,鷹往鶴來樹窮花出。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變色之妙,紅色魅情之力,綠茶醉人之絕。更有深山古剎妙高寺和關於秦王李世民、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傳說,以及富金山富沙抗日戰役的故事,為九華山增添了十分神奇、百般輝煌。
九華山茶
九華山茶
妙高寺坐落於九華山的半落之中。前有南天門,後有地藏王府,華岩寺、鹿鳴庵相輔為左右兩翼,巧妙的構成一處“三院一體,僧尼合寺”的佛門聖地。妙高寺始建於漢,盛行明清;盛時房舍99間,三宅六院,內有大佛殿、地藏王殿、譜房、庫室等,僧侶百餘;1938年以寺對面富金山為前哨陣地的武漢保衛站,妙高寺與國民黨77師愛國將士同難,毀壞嚴重,現僅存18間1993年妙高寺殿修葺一新,“大象”、“龍頭”、“文王訪賢”、“水公釣魚”等石雕栩栩如生,並得到了台北市“金萊花店”請予的三尊佛祖菩薩,重生了香火。
圍繞妙高寺,佛地景點的線路形成一個“O”形,南天門、放生池、寺院、比皇尼塔林、迎佛合、高僧塔林等等,範圍約2公里。
九華山茶
九華山茶
南天門可謂入山第一古迹,門前號稱“四大天王”的古松直衝雲天。相傳秦王李世民私訪被追殺,幸得四武僧居關搭救,後秦王為悼記武僧被寇殺害而植栽於此,如今古松下敬香獻果終年不絕。入南天門后蜿蜒而上,經過一段S形山路后,便到了老虎頭,遠看酷似一卧虎巨頭。站在老虎頭極目遠眺,山下的長江河水似玉帶逶迤遠方,陣陣白霧纏繞山腰,雲斷千山,水斷霧連“山隨畫活,云為詩留“,萬千氣象,令人流連忘返。
過了老虎頭,便見位於妙高寺前的放生池,池內的鯉魚據說是每年有數千條乘雲霧而來,且每條都是紅色,極像山中的楓葉,又有“飛來池”之稱謂。池有2畝大小,水深七尺,清澈見底中間有一圓形卵石澆灘,每當陽光燦爛,山風習習,紅鯉魚翔於淺底,親吻嬉戲,蕩漾生輝。
九華山茶
九華山茶
望丫台位於妙高寺的左肘,台上怪石林立,陡峭如削,“老翁和美女”的傳說逼真生動,催淚下望丫台後有一巨石形成的錢眼,俗稱“打兒窩”,前來寺院敬香獻果的善男信女們,都來這投擲投中者 即可心想事成,獲得菩薩保佑。
妙高寺東方有一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石壁,名為“迎佛台”,傳說站在台上雙手合十,虔心祈禱,朦朦朧朧就能聽到菩薩的慧音,保你心想事成;退而轉向,幾履碎步便是塔林,其塔林的風格有異於嵩山少林寺塔。從塔的造型和塔身的蓮花上探討,至少是隋唐建築,且與藏傳佛塔相似,為考證寺院的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再東側,便是比丘尼塔林,在比丘尼塔林中,有一座醒目的墓碑。碑上方有一個清晰的“佛”字,佛字以下是比其小一點的字:“十方僧尼二普同塔”。僧尼合寺亦為奇觀,而僧尼合塔更為佛門弟子之罕見。
和妙高寺所在九華山相遙望的富金山是一個震驚中外的地方。著名的“富金山富沙抗日戰役”就發生在這裡。1938年農曆8月15日,國民黨將領宋希濂、張學良的77師、106師等數萬愛國將士以及紅28軍、地方游擊隊同數萬日軍激戰十一個晝夜,以阻止日軍南下武漢。為了紀念死難的烈士當地老百姓每逢農曆初一、十五,紛紛上山,焚香悼念,多達上萬人。不少港澳台同胞為悼念戰死的 父兄,不遠萬里,來到富金山,兜上一杯山土,以示崇祀。
西九華山,佛山寶地。她不僅有著悠久輝煌的佛教文化、威武悲壯的戰爭史話,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九華山腳下一片近百畝的桃花嶺園,每年春天,粉紅的桃花在周圍奇松翠柏簇擁下形似盆景煞是好看。
九華山茶
九華山茶
從桃園拾路而上,清新的竹香撲面而來,九華山竹林滿山,千畝秀竹隨風起舞,青翠的竹林甚 至讓鳥兒也流連忘返,自古就有“竹林聽鳥”之說,在九華山腳下李家灣的一片竹園,有上萬隻灰鶴、白鷺常年盤踞在那裡,它們在此安家落戶,愜意的享受著這裡的天賜良園。伴著春來的滿山紅花,此處真可謂鳥語花香自在地。在這裡除了桃樹竹子還有大片大片的板栗樹和桐樹桐樹上的桐子可以用來榨桐油,製成桐漆。固始縣也由此得名為“茂林修竹之地,桐漆桃李之鄉”。
在九華山的山頂座落著聞名遐邇的九華山茶場,九華山茶場為信陽茶葉生產十大名場,茶場海拔近千米,這裡群峰相擁,松竹成林,飛泉潤谷,芳草吐香,所產“九華山”牌綠茶朝夕吸納高山霧露之滋潤,獨吮奇花異草之靈氣,湯色碧綠,回味甘爽。同時,由於高山氣候之緣故,晝夜溫差大,而方圓百里人煙稀少,茶園無病蟲害,無農藥和工業污染,是天然有機生態茶園。早在唐宋期間,就以其色、香、型、湯、味俱佳的特點,成為朝廷貢品而聲名遠播。離九華山茶場不遠處有一飲馬池,池面如鏡,安然肅靜,永不幹枯。相傳唐秦王落難於此,恍惚見一白馬池邊飲水,翻身上白馬才得以回京,隨下御旨,重修此池。池中泉水清冽,可謂天然礦泉水,用此水泡出的茶水,別樣甘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江隔開河南、安徽兩省素有“小長江”之稱的長江河,該河河水不急不緩曲折蜿蜒,兩岸樹影倒立,如詩似畫。省地理研究所閻官法副所長在這裡考察后感嘆:“此處真可謂天然漂流地,開發沐浴旅遊業前景可觀!”長江河的上游便是著名的旗山大壩,此壩是本世紀60年代陳淋子鎮人民在老支書朱紀英的帶領下修建的,大壩水深淺相宜,深水區的水碧綠如潭是天然的溫泉游泳池,淺水區水清澈見底,小小的魚兒在水裡自由自在暢遊,水底的鵝卵石千奇百怪,反射著太陽眩目的光芒,漣漪一陣陣鋪開,整個水面也由此生動起來。
春來觀花一山茶,夏往避暑一山陰,秋覓楓葉一山果,冬賞雪景一山青。九華山的美自然天成,不飾人工雕琢,美得讓人心醉,禁不住想要拋去一切塵夢俗願,只願與青竹、白鷺、甘茶、美景傳說為伴,長留此山中。
景色怡人的九華山還有著豐富的地下寶藏,“黑玫瑰”“紅楓葉”花崗岩資源豐富,藏量達到100萬立方米以上。磷礦、銅礦、高磷土品位極高,在全國同類礦產中佔到中等以上,價值巨大有待開發,這堪稱是一座無價寶山!

名茶種類


九華山信陽毛尖
本品為本場主導產品,是以茶樹細嫩芽葉為原料,用獨特工藝加工而成的別具風格的高級炒青綠茶。其干茶外形特點為:細圓光直,白毫顯露,色澤翠綠,芽葉完整;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持久清香,滋味濃醇鮮爽,回味甘甜、唇齒留香;內含有機物質豐富,為綠茶上乘保健飲品。
本品依原料優次,分為多種級別,根據企標(豫)Q/JHC-01-1998實施標準,分為特級和一至五級。本場主要生產特級、一至三級,也可根據用戶或消費市場需要訂購生產。特級為一芽一葉初展;一級為一芽二葉初展;二級為一芽二至三葉初展為主,三級為一芽二至三葉,兼有較嫩對夾葉。
九華山九華春
本品主要生產春茶,故名為“九華春”。原料分為特級和一級;特級為一芽初展,一級為一芽一葉,採摘精細,芽葉完整,包裝精美,實為上等高級饋贈之佳品。
九華山其它名優茶
霧毫、炒青、烘青、特種綠茶、精製眉茶-以上各種名茶主要是我場根據用戶不同需要,不同消費區域而生產的品質和外形獨特的面市商品,除精製眉茶外依級別生產,有手工製作,有機制生產,精製眉茶是根據質量、價格不同用炒青茶精製加工再進行拼配的出口外銷商品。青陽縣杜村五陽茶葉、西河茶葉安徽青陽縣杜村鄉五陽村安二茶葉、杜村西河茶葉味道非常爽口,清新!錢滿清品嘗青陽縣杜村五陽安二茶葉說道:地藏菩薩揚九華,五陽茶葉香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