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陰道炎

嬰幼兒陰道炎

嬰幼兒陰道炎是一種常見的女性嬰兒疾病。多見於1~5歲女嬰。因幼女外陰發育差,不能遮蓋尿道口及陰道前庭等解剖學特點,細菌容易侵入女嬰陰道;雌激素水平低、陰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乳酸桿菌少、不良衛生習慣等因素也是引起嬰幼兒陰道炎的原因。嬰幼兒陰道炎的表現為外陰疼痛、癢感、分泌物增多、外陰、陰蒂、尿道口及陰道口黏膜充血、水腫,並有膿性分泌物。嚴重者小陰唇粘連,尿流變細。較小患兒常因家長發現尿布或內褲上有膿性分泌物,或患兒排尿時因疼痛哭鬧等而就診。治療嬰幼兒陰道炎主要依靠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嬰幼兒陰道炎可影響患兒排尿,還可導致皮膚損傷,引起感染,影響患兒健康和正常生活。經積極治療,嬰幼兒陰道炎輕症一般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兒科

病因


● 嬰幼兒陰道炎的病因有:
● 由葡萄球菌、鏈球菌及大腸桿菌等細菌感染;
● 衛生不良,外陰不潔;
● 外陰被抓傷或有其它損傷。

癥狀


● 嬰幼兒陰道炎的主要表現:
● 外陰疼痛、瘙癢。幼小嬰兒表現為哭鬧、煩躁和手抓外陰,尤其是在排尿時。
● 陰道分泌物增多,可表現為尿布或內褲上有膿性分泌物。
● 外陰、陰蒂、尿道口及陰道口黏膜充血、水腫,並有膿性分泌物。
● 急性期可併發原發性腹膜炎。
● 嚴重者小陰唇粘連,尿流變細。

檢查


● 確診嬰幼兒陰道炎主要依靠體格檢查、陰道分泌物檢查、糞便檢查等檢查。

陰道分泌物檢查

● 通過陰道分泌物檢查可以了解陰道有無炎症,以及引起炎症的原因。

糞便檢查

● 檢查可查看糞便顏色、形狀及了解消化道有無細菌、病毒及寄生蟲感染,還可查看糞便中有無紅細胞和白細胞,有助於疾病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嬰幼兒陰道炎,主要依據典型癥狀和陰道分泌物檢查、糞便檢查等檢查結果。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有外陰瘙癢、疼痛、分泌物增多,外陰、陰蒂紅腫等癥狀。
● 陰道分泌物檢查,必要時進行細菌培養,可見到葡萄球菌、鏈球菌及大腸桿菌等致病菌。
● 檢查糞便中無蟯蟲卵,以除外蟯蟲性外陰炎。

鑒別診斷


● 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外陰瘙癢、疼痛、分泌物增多,外陰、陰蒂紅腫等癥狀,容易與嬰幼兒陰道炎混淆。這些疾病有滴蟲或黴菌性外陰炎、蟯蟲性外陰炎以及幼女急性淋病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陰道分泌物檢查、糞便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對於嬰幼兒陰道炎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確定致病菌,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 局部以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或1%硼酸溶液坐浴,外塗抗生素軟膏如金黴素軟膏、紅黴素軟膏等,保持外陰清潔、乾燥,穿封襠褲。
● 陰道有異物者應及早取出。

手術治療

● 急性期后小陰唇粘連,可用小彎蚊式止血鉗或小彎刀片予以分離。分開后局部塗40%紫草油,防止再次黏連,每日清洗及塗藥,直到上皮恢復正常為止。

危害


● 嬰幼兒陰道炎可影響患兒排尿,還可導致皮膚損傷,引起感染,影響患兒健康和正常生活。

預后


● 經積極治療,嬰幼兒陰道炎輕症一般預后良好。

預防


● 注意保持嬰幼兒外陰清潔和乾燥。
● 嬰幼兒大小便后應及時更換尿布,每天堅持清洗外陰1~2次,特別要注意洗凈並輕輕拭乾陰唇及皮膚皺褶處。
● 盡量不讓幼兒在地板上坐卧。儘早讓幼兒穿死襠褲,不穿緊身褲、化纖的高筒襪。
● 衣服要柔軟、寬鬆、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