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戲曲學院

台灣戲曲學院

台灣戲曲學院(英語: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Performing Arts,TCPA),位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前身為復興劇藝實驗學話校、國光劇藝實驗學校、台灣戲曲專科學校。

台灣戲曲學院是台灣教育史上第一所12年一貫制的戲曲人才養成學府,以培育傳統藝術人才、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為宗旨。校舍分內湖與木柵兩校區,設置有京劇學系、戲曲音樂學系、歌仔戲學系、民俗技藝學系、劇場藝術學系、客家戲學系等6系(科)。

學校簡介


台灣戲曲學院
台灣戲曲學院
台灣戲曲學院是台灣省教育史上第一所12年一貫制的戲曲人才養成學府,以培育傳統藝術人才、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為宗旨。2006年8月1日奉台灣省教育部門核定由台灣戲曲專科學校改製為台灣戲曲學院,校舍分內湖與木柵兩校區,設置有京劇學系、戲曲音樂學系、歌仔戲學系、民俗技藝學系、劇場藝術學系、客家戲學系等6系(科)。
該校施行全人藝術教育,以培養具人文素養、專業技能與學術理論並重,富創作性的表演藝術人才為目標,期盼學生能肩負起傳承與發揚傳統表演藝術之使命。該校在人才養成中,強調學生傳統表演藝術、專業學能與品德涵養均衡發展,期能培育全方位的傳統表演藝術家。

歷史沿革


1957年,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創校。
1981年,“國防部”三軍京劇隊的附設劇藝實驗學校整合為“國防部”國光劇藝實驗學校,
1995年7月1日,“國防部”國光劇藝實驗學校改隸教育部,與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同屬台灣省教育部門。
1999年7月1日,國光劇藝實驗學校、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合併升格台灣戲曲專科學校。
2006年8月1日,奉准改制台灣戲曲學院。

教學單位


截至2015年,台灣戲曲學院擁有6大學系。

京劇學系

是結合戲劇、音樂、舞蹈、武功、美術及雕塑等的綜合藝術。在繼承中國古老戲曲劇種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精分“生、旦、凈、丑”四種行當以及“唱、念、做、打”四種功夫為中心的戲劇表演方式,並以寫意虛擬、誇張的藝術特性,建構出京(豫)劇獨特的藝術風貌。

歌仔戲學系

台灣戲曲學院
台灣戲曲學院
以培育具有傳統精神併兼具現代創作理念的全方位歌仔戲表演藝術家。除研習專業歌仔戲劇藝課程外,也兼顧戲劇理論、舞蹈形體、歷史發展、表演創作、劇場管理、識譜樂理等基礎或進階課程,期望能結 合社會脈動,在中國傳統戲曲踏出國際、跨越新世紀之時,為歌仔戲開拓更寬廣的藝術新境。

客家戲學系

主要培養學生具備基本學識與人文藝術之素養,並經由傳統戲曲學科與術科的訓練、學習,使其具備基礎藝術涵養及客家採茶戲表演技藝。以學群概念培育客家採茶戲曲表演、創作、理論各方面的專業人才,經由表演、創作、理論三方面課程進修,啟發學生潛質,使其於學習過程中了解自己在戲曲領域裡最適合之發展走向,配合其志趣,選擇主修組別,使學生得以發揮長才,以期成為客家採茶戲或其它相關表演領域的生力軍。

戲曲音樂學系

以培養戲曲音樂人才為主,培育繼承與創新傳統音樂的演出人為輔,著重傳統戲曲文武場的專業能力訓練外,並加強各類傳統音樂種如南管、北管、崑曲及地方傳統小戲的表演訓練。課程除傳統樂理外,透過各種中西理論的訓練及本土與西洋樂器的組合,期望刺激戲曲音樂的成長、充實過去文武場的格局,豐富傳統音樂的內涵。

民俗技藝學系

以培養多元表演藝術專業人才為宗旨,在課程設計上以發揚我國固有雜技藝術為主,以舞蹈課程為輔,併兼容音樂、體育及劇場技術,培養精通民俗雜技與現代表演劇場專業人才為目標。

劇場藝術學系

以培養劇場專業技術人才為教育目標,基礎的劇場技術教育作為重點,除了劇場人文的課程外,依據學生性向,將課程內容及教學分為劇場技術、及戲服製作兩大範圍進行;劇場技術組細分為舞台布景及燈光音響兩組,加強專業技術的磨練。為培養同學對劇場工作的整體概念,也加入基礎的劇場/舞台管理及劇場設計基礎課程,使學生更加明白所習技能及知識在劇場運作中的地位及價值。

附屬單位


• 京劇團
該校附屬的劇團,肩負學生實習及教學的任務,是台灣迄今歷史最悠久的京劇團。與時代同步邁進為目標。在跨入二十一世紀之際,繼續專業化目標,為傳承、發揚戲曲藝術而努力,把傳統藝術推向國際舞台,讓戲曲永遠傳唱不墜。
• 王文財(月琴)
藝名王中財,曾用名:王文才, 英文名:George。
祖籍河南洛陽,1958年6月18日出生,1977年復興劇校第3期畢業。1981年開始在該團工作,曾任該團音樂組長一職期13年。積極培育京劇伴奏人員。任期內完成音樂組人員完全年輕化。曾隨該團及郭小庄雅音小集、胡少安聯友劇團,巡迴歐、美、東南亞等地表演, 與顧正秋胡少安、童芷苓、王克圖、朱少龍、王福隆、王葳等合作20多年,擁有40多年文化外交演出及國際大型舞台表演經驗。現任本團樂師,並於該校學院部教授戲曲音樂。
• 綜藝團
附屬於該校,同樣肩負學生實習及教學的任務。成員系由復興劇校綜藝科畢業生及中華民俗技藝訓練中心學員及李棠華特技團部分團員所組成,均為接受八年以上嚴格訓練,學有專精的青年所組成。今後除戮力於民俗技藝的弘揚與推廣外,將不斷的創新、變革,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走向更璀璨的藝術殿堂,為台灣在世界發光。
任期 姓名 任職時間
第一任李棠華1990/7/1~1993/4/15
第二任鄭榮興1993/4/16~1998/3/18
第三任謝 興1998/3/18~1998/7/31
第四任羅飛雄1998/8/1~2003/12/31
第五任梁月女嬰2004/1/1~2011/12/31
第六任羅飛雄2012/1/1至2014/4/30
第七任李曉蕾2014/5至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