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夢寺

應夢寺

應夢寺遺址位於延慶縣張山營鎮靳家堡北山山頂,距延慶縣城約18公里,為延慶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地點GPS數據為北緯40°31′36",東經115°55′04",海拔1005米。遺址點距山腳的垂直高差約為515米。

簡介


應夢寺
應夢寺
該遺址多年破落,地表現狀為荒草和灌木可散見柱礎石等建築構件。為配合應夢寺復建工程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2月10日至3月10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對應夢寺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
應夢寺為倚山建寺,其正殿區、一重院落區呈北高南低狀。清理的範圍東西長約51米,南北寬41米(正殿區寬21米,一重院落區寬20米圖一),總發掘面積約2100平方米。其中發掘的正殿部分約1070平方米,一重院落部分約950平方米,台階清理面積約80平方米。
經過近3年修復,始建於遼代的名寺——應夢寺復建工程接近尾聲,將於2011年10月與遊客見面。這座千年古寺修復后,將呈現為明代風格的三進院落。整個建築群基本按原制式在原址上依山而建,結構緊湊,錯落有致,莊重大氣又不乏靈動之感。

遺跡


應夢寺
應夢寺
此次發掘共清理出建築遺址9處,其中正殿區有大殿3座、鼓樓1座、房址4座,一重院落有天王殿1座。另有鐘樓等遺跡已破壞殆盡。在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磚、瓦等各類建築構件。下面以天王殿、主殿、西殿為例加以說明。
09YY天王殿 : 該殿位於廟址的一重院落,北距大殿1月台12.8米。方向180 ,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由台階、月台和正殿三部分組成(圖二;圖版一)。
台階:位於殿前平台的中南部,坡長3米,東西寬3.5米。殘存四步台階,由下向上依次為,第一步台階寬0.66米,高0.2米;第二步台階寬0.7米,高0.2米;第三步台階寬0.8米,高0.25米;第四步台階寬0.8米,高0.25米。個別台階上殘存少量石塊,由此推測,該台階應該為石塊砌制。台階的北端與殿前平台連接。
殿前平台:位於正殿的南部,清理出東西長9.8米,南北寬3.09米。檯面平整,台體四周用石塊圍砌,台體表面距地表高0.9米,北端與正殿相連。
正殿:位於殿前平台的北部,北牆距大殿1月台12.8米,呈東西向,進深5.35米,面闊三間,寬 9.8米。根據發掘清理情況,北牆寬0.5米,南牆寬0.65米,東、西牆寬0.6米。該殿內無夾牆,四壁基礎用石塊錯縫而砌,石縫中夾泥巴。東、西和南三面僅殘存牆基,北牆殘存有少許牆體,殘存高0.6 ~1.1米。牆體底部用五層平磚順向錯縫平砌,順磚中間砌殘磚塊及石塊,平磚上部用石塊或殘磚夾泥巴砌制,殘磚砌法為斜立平砌呈人字形,牆體的內、外兩面均抹有泥巴。
牆體中部有一門,門寬1.2米,門兩側各有一長0.5米,寬0.22米,厚0.22米的門墩。兩個門墩上部均有一直徑0.06米的門窩,門窩深0.03米,門窩北部各有一寬0.12米,深0.06米的凹槽,用於加固門框。東、西兩個門墩之間用一層平磚和一層立磚夾砌,與門墩形成一個平面。
殿內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呈南北向長4.2米佛像台,東側寬0.9米、西側寬0.7米,兩側佛像台殘高 0.8米。台體邊緣用平磚順向平砌,磚包邊的外側塗抹有白灰,包邊磚用石塊夾砌。兩側佛像台的裡面各有一高0.12米的小平台,東平台南北長4.2米,東西寬0.85米;西平台南北長4.2米,東西寬0.7米,小平台台體表面平整,有白灰塗抹痕迹。可能為敬奉佛像之用。
南牆清理出柱礎石一排,共四塊。排列規則未發生移位現象,據此推測正殿為面闊三間建築。明間面闊3.4米,兩次間面闊皆為2.9米,柱礎石尺寸為長0.6~0.7米,寬0.6米,厚0.2米。
殿內鋪地磚大部分為殘磚,鋪法為東、西和北三面各用一排順磚順向平鋪,中間用殘磚呈東西向平鋪。鋪磚規格為0.32×0.16×0.06米,0.36×0.18×0.06米。殿內為房屋倒塌后的墟土堆積而成,內含殘磚、石塊等物。
主殿 : 該殿位於發掘區的北中部,東鄰F3,西鄰F1。方向180, 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面闊長10.5米,進深6米。由北基礎、南基礎、佛台、廊、月台等構成(圖三;圖版二)。
北基礎寬0.5米,殘存高1.7~2米,下部用石塊砌制,上部內側用青磚呈人字形砌制,外圍用青磚夾白灰錯縫平砌。在該基礎內側中部有柱洞二個,呈圓形,直徑0.3米,間距3.2米。
東基礎寬0.6米,南部僅殘存底部石塊,北部殘高0.85米,下部用石塊砌制,上部用青磚夾白灰錯縫平砌。
西基礎寬0.6米,殘存高0.5~1.7米,下部用石塊砌制,上部用青磚夾白灰錯縫平砌,基礎內側1米處向上用青磚呈人字形砌制。
南基礎寬0.5米,殘存高0.06~0.75米。在南基礎中部和東西兩側分別設置有四個柱礎石,呈橢圓形,直徑0.58米。東部兩柱石間距3.5米,西部兩柱石間距3.5米,中間兩柱石間距3.2米,用青磚及青磚殘塊夾白灰錯縫平砌。
殿內北部為磚雕須彌座式佛台,佛台平面呈長方形,長9.3米,寬2.3米,高0.8米。圭腳厚0.12 米,下枋厚0.06米,下梟厚0.06米,束腰厚0.34米,上梟厚0.06米,上枋厚0.06米。
在佛台的中部及東、西兩側分別有一佛座,中部佛座已破壞至底,東、西兩側佛座保存較完整。東側佛座呈長方形,東西長1.5米,南北寬1.18米,高0.55米,用青磚錯縫平砌而成,距東基礎1米。該佛座的南部有一石質佛像,高0.9米,盤腿於蓮花座,雙手交叉(圖版三)。西側佛座呈長方形,東西殘長1.3米,南北寬1.1米,殘高0.5米,用青磚錯縫平砌而成,距西基礎1.1米。該佛座的南部有一石質殘缺無頭佛像,殘高0.7米,盤腿於蓮花座,雙手交叉。中部佛座呈長方形,東西長2.05米,南北寬1.1米,僅殘留底部痕迹。
在該大殿的東西兩側分別有一佛台,東部佛台呈‘」’形,北部上部已破壞,中部已破壞至底,南北長5米,東西寬0.5~2.9米,高於北部佛台0.3米,用青磚夾泥土錯縫平砌。西部佛台,呈‘ ’形,南北長5米,東西寬0.5~3米,高於北部佛台0.3米,用青磚夾泥土錯縫平砌,在該佛台的北部,殘留有三座泥質佛像的下部,因破碎,姿態不詳。
殿內底部用青磚呈東西向平鋪,中北部置一方形青磚,方磚規格為0.4×0.4米。其它用磚規格為米,高於北部佛台0.3米,用青磚夾泥土錯縫平0.28×0.14×0.06米,0.36×0.18×0.06米。
在南基礎的南部為一 廊,東西長10.5米,南北殘寬1.2米。在 廊的中部偏南分別有二個柱礎石,徑長0.6米,兩柱礎石間距3.2米。廊的東部偏南有一長方形石塊,南北長0.5米,東西寬0.3米。中東部殘留有鋪地磚,呈東西向錯縫平鋪。
在 廊的南部有一月台,呈長方形,東西長10.5米,南北寬2米。月台南部用青磚及石塊砌制,中部殘留有少量殘磚塊,在月台中南部向外凸出0.4米,東西長3.45米,用青磚錯縫平砌。
西殿(殿2):該殿位於發掘區的西部,東鄰F1,南鄰殿3, 方向180 ,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面闊9.9米,進深6.5米。由北基礎、東基礎、南基礎、西基礎、佛台等構成。(圖四;圖版四)
北基礎寬0.5米,殘存高1.4~1.65米,內側用斜青磚砌制,外圍用青磚夾白灰錯縫平砌。
東基礎寬0.6米,殘存高1.85米,下部用石塊砌制,上部內側用平磚和斜磚砌制,外圍用青磚夾白灰錯縫平砌。
西基礎寬0.6米,殘存高1.0~1.25米,用青磚夾白灰錯縫平砌。該基礎外西部有一用石塊和青磚砌制的牆角,向外凸出0.1米。
南基礎底部殘留有凹槽,凹槽寬0.12~0.2米,深0.06米。該基礎中部和東西兩側分別設置有四個柱礎石,呈圓形,直徑0.58米,東部兩柱石間距3.0米,西部兩柱石間距3.0米,中間兩柱石間距3.3 米,東部柱礎上外圍用瓦豎砌呈圓形。
在該殿內北部有一佛台,呈長方形,東西長7.2米,寬1.6米,殘高0.9米。佛台南壁下部東、西側及中部分別設置有六根豎柱,高0.68~0.84米,寬0.14米。豎柱之間用雕刻花磚呈東西向砌制而成。花磚向內凹進0.02米,凹面上部的東西兩側殘留有雕刻磚豎砌,花磚規格為0.28×0.14×0.06米,0.36×0.36米。圖案有“富貴牡丹”、“多子孫”、“麒麟送子”、“祿祿封侯”(圖五)等(圖
版五 )。佛檯面僅殘留少量的東西向包邊磚。在佛台上的中部及東、西兩側分別有一佛座,中部佛座呈長方形,東西殘長1.05米,南北寬0.8米,高0.35米,用青磚錯縫平砌而成。東側佛座呈長方形,東西長1.45米,南北寬0.76米,高0.38 米,用青磚錯縫平砌而成,距東基礎0.75米。西側佛座呈長方形,東西殘長1.3米,南北寬0.72米,殘高0.3米,用青磚錯縫平砌而成,距西基礎0.7米。
在該大殿的東、西兩側中部分別有一佛台,東部佛台南北長2.0米,東西寬0.7米,高0.72米,檯面及三壁塗抹有白灰。西部佛台南北長2.0米,東西寬0.7米,高0.72米,檯面及三壁塗抹有白灰,檯面殘留有三座泥質佛像下部,殘高0.56米。
在該大殿的東、西兩側南部分別有一佛台,東部佛台南北長1.6米東西寬0.7米,高0.12米,檯面及三壁塗抹有白灰。西部佛台南北長1.6米,東西寬0.7米,高0.12米,檯面及三壁塗抹有白灰。
殿內底部用青磚呈東西向平鋪用 磚 規 格 為0.28×0.14×0.06 米0.36×0.18×0.06 米,0.3×0.3米。在大殿內中部兩側分別有一長2.6~2.75米,寬1.0~1.05米的土面,沒有發現鋪磚。
在南基礎的南部為一 廊,東西長8.8米,南北寬1.75米。在 廊的東西兩側及中部偏南分別有一個柱礎石,呈橢圓形,徑長0.56~0.66米。東部兩柱石間距3米,西部兩柱石間距3米,中間兩柱石間距 3.3米,分別與南基礎上柱礎石相互對應,南北間距1米。
廊南側殘存東西兩側少量石條及青磚包邊。殿內堆積青磚殘塊、倒塌土等,包含物有板瓦、筒瓦、建築構件及琉璃構件等。

遺物


在發掘過程中,清理了大量的磚、瓦及各類建築構件,可分為陶器、鐵器、琉璃器、銅器四類。擇其代表作為標本介紹如下。
1.陶器類
陶蓋 F1:1,泥質灰陶。高3厘米,直徑6.4厘米,底徑2厘米(圖六,1)。
香爐F1:2,泥質灰陶。敞口,鼓腹,圈足,高9厘米,口徑13厘米 , 腹徑11厘米,底徑6.5厘米(圖六,2)。
香爐D2:1,泥質灰陶,上雕刻龍形。上口長23厘米,底部長14厘米,高12厘米(圖六,3)。
滴水D2:2,泥質灰陶。長23厘米,寬19厘米,厚1厘米(圖六,4)。
直檐雕花磚 D2:3,泥質灰陶。長21厘米,寬14厘米,厚5厘米(圖六,5)。
雕花磚 D2:4,泥質灰陶。長32厘米,寬30厘米,厚5.5厘米(圖七,1)。
雕花磚 D2:5,泥質灰陶。長29厘米,寬29厘米,厚5.5厘米(圖七,2)。
雕花磚 D2:6,泥質灰陶。長30厘米,寬30厘米,厚5.5厘米(圖七,3)。
2.鐵器類
剪刀F1:3,長19厘米(圖七,4)。
叉 F1:4,長20厘米,寬6.5厘米(圖七,5)。
鐮頭 F1:5,長13.5厘米,寬5厘米(圖七,6)。
鍋 F1:6,敞口,弧底,高14厘米,口徑37厘米(圖八,1)。
熨斗 F1:7,尖頭平底,長21厘米,頭長4.8厘米,寬2厘米,厚1.6厘米(圖八,2)。
剷頭F1:8,長14.5厘米,寬4.5厘米(圖八,3)。
燈 F1:9,侈口,平底,口徑10厘米,底徑6厘米,高2.5厘米,燈柄高5厘米(圖八,4)。
3.琉璃類
屋脊陡板D2:7,花蕊施綠釉,花瓣施黃釉,殘長30.5厘米,殘寬25厘米,厚3厘米(圖八,5)。
屋脊陡板D2:8,花瓣狀,中有鐵榫卯相聯,花蕊施綠釉,花瓣施黃釉。頂寬18.5厘米,底寬26厘米,殘高7.5厘米(圖八,6)。
琉璃瓦當D2:9,龍紋,施綠釉,直徑11厘米,厚1.8厘米(圖九,1)。
琉璃磚D2:10,綠釉,長23厘米,寬11.2厘米,厚5厘米,上有字“保安州沙城民一月琉璃匠人”字樣(圖九,2)。
4.銅器類
勺 F1:10,口 徑26厘 米,高9厘米,厚0.3厘米,勺把長14厘米(圖九,3)。

結語


據《延慶州志》載:“應夢寺在州城北二十里應夢山上,相傳蕭太后應夢建。元末兵焚。基址及鑒石輦道燒造琉璃磚瓦窯石俱存。”據本次發掘的情況來看,未見遼代時期的建築基址。雖有部分遼金時期的勾紋磚散見於基址之上,但均為二次搬運所至,不是原生堆積。難以據此而斷應夢寺始建於遼代。
應夢寺經多次修繕,其西殿與殿1應為不同時期建築。但從遺址的建築形制、建築構件的風格來看,應夢寺的主體時期應為明代中晚期,延續至清代中期。在發掘中清理出不同時期的石碑殘件,碑頭上有“正德七年”、“崇禎元年”、“康熙五十一年”的字樣也印證了這一點。
通過此次發掘,基本搞清了應夢寺遺址殿址及一重院落的布局情況,出土了一批重要的文物,豐富了對明代寺廟格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