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產量
邊際產量
邊際產量(Marginal product)是指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產量,邊際成本是指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總成本。假設商品x的生產要素有兩種:A和B,當B保持不變,增加一單位的生產要素A,可以帶來產量增加1,(比如A是勞力,B是機器設備)此時的邊際成本是市場上一單位生產要素A的價格。假如增加A帶來的是產量是增加2,則相應的邊際成本是1/2生產要素A的價格。
邊際產量(marginal product,簡稱:MP),也稱邊際產品,邊際產量MP是指,增加一個單位的生產要素投入所帶來的總產量的增加量。當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入(單位產量售價)高於邊際成本時,是合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個單位產量的收入不能低於邊際成本,否則必然會出現虧損;只要增加一個產量的收入能高於邊際成本,即使低於總的平均單位成本,也會增加利潤或減少虧損。因此計算邊際成本對制訂產品決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當產量增至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時,為企業獲得其最大利潤的產量。
邊際產量的計算公式是:
MP=總產量的增加量Q/勞動的增加量L
邊際產量與總產量及平均產量關係表格
第二,邊際產量曲線與平均產量曲線相交於平均產量曲線的最高點。在相交前,平均產量是遞增的,邊際產量大於平均產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產量是遞減的,邊際產量小於平均產量(MP負數時,總產量就會絕對減少。
在生產技術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在短期中可以把生產要素分為固定生產要素和可變生產要素。當固定生產要素不變而可變生產要素增加時,產量的變動分為三個階段。起初隨著可變生產要素增加,由於固定生產要素得到充分利用,邊際產量(即增加的產量)遞增,總產量以遞增的速度增加。然後,隨著固定生產要素接近於充分利用,可變生產要素增加引起的產量的增加仍可以是正數,但增長率遞減,這時總產量仍在增加,但速度是遞減的。最後,當生產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時,可變生產要素的增加反而會使邊際產量小於零,總產量絕對減少。舉個例子說,一個麵包坊有兩個烤爐為固定不變,作為可變生產要素的工人從1個增加到2個時,麵包的邊際產量和總產量都會增加。如果增加到3個工人,1個工人打雜,儘管這個工人增加的產量不如第2個工人(邊際產量遞減),但總產量仍增加了。如果增加第4個工人,麵包坊內擁擠,工人之間發生矛盾,總產量反而減少了。
邊際產量遞減規律在各部門都存在,但在農業中最突出。三季稻不如兩季稻正說明了這一點。在農業仍為傳統生產技術的情況下,土地、設備、水利資源、肥料等都是固定生產要素。兩季稻改為三季稻並沒有改變這些固定生產要素,只是增加了可變生產要素勞動與種子。兩季稻是農民長期生產經驗的總結,它行之有效,說明在傳統農業技術下,固定生產要素已經得到了充分利用。改為三季稻之後,土地過度利用引起肥力下降,設備、肥料、水利資源等由兩次使用改為三次使用,每次使用的數且不足。這樣,三季稻時的總產量就低於兩季稻了。四川省把三季稻改為兩季稻之後,全省糧食產量反而增加了。江蘇省邢江縣1980年的試驗結果表明,兩季稻每畝總產量達2014斤,而三季稻只有1510斤。更不用說兩季稻還節省了生產成本。群眾總結的經驗是“三三見九,不如二五一十”。這就是對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的形象說明。
1958年大躍進年代也是一個大批資產階級的時代。與大躍進并行的是經濟學界對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的口誅筆伐。否定規律不等於規律不存在,違背規律則要受到規律的懲罰。1958年這樣風調雨順的年份農業產量減少,以及以後引起的20世紀最嚴重的大飢荒,正是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的懲罰。經過共和國這一段歷史的人,肯定會對這個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改革開始之後對西方經濟學的重新認識正是從給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的“翻案”開始的。
當然,如同一切規律一樣,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的作用也是有條件的。只有在生產技術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和固定生產要素不變的情況下才正確。在長期中,如果生產技術進步或固定生產要素增加(或者說一切生產要素都是可變的),邊際產量遞減規律也就不起作用了,代之而起的是其他經濟規律。所以,我們也不能把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絕對化。
邊際產量遞減規律不僅對農業重要,對其他部門也同樣重要。企業富餘人員存在,機關人浮於事,都是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的表現形式。“減人增效”是這一規律的運用。從這種意義上說,認識邊際產量遞減規律不僅有助於我們總結1958年的教訓,也有助於當前的改革。和德道核對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術語叫做邊際產量值,就是一種投入的邊際產量乘以產品的市場價格,而邊際產量指的是增加一單位勞動所引起的產量增加量。例如,當企業把工人數量從一個增加到2個時,生產蘋果從100箱到180箱,第二個人的邊際產量是80箱。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一個競爭性的、利潤最大化企業僱用的工人數要到勞動的邊際產量值等於工人工資這一點上。而邊際產量值的增加意味著要遞減達到工人工資這個點就需要提供更多的工人。所以邊際產量增加值曲線也是勞動需求曲線。為了增加勞動需求,一個最有力的措施就是增加勞動的邊際產量,也就是提高勞動生存率,提高生產技術。
中國的人口在增長,同時技術也在飛速進步。以前以為後者的存在會導致工人需求的減少,因為技術進步意味著用更少的人可以生產同樣多的產品,那麼將有更多的人失業。原本的思考是在生產總量不變的前提下,而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是不可能滿足定量的生產的,他們總是想辦法提高產量,滿足中國需求之後就開拓國際市場,產品總量其實是在飛速增長的,在這個前提之下,技術的進步就反而促進了就業。
中國的人口問題是在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化處理。人口一方面是消費者,消耗了有限的人類資源,更重要的一方面,人還是唯一伴以智慧的勞動者,他們能夠創造財富,而後一方面才是人類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中國人口是多了,但與中國現存的生產規模是大抵符合的,或者說中國現存的生產規模是由人口規模決定的,所謂人有多大產,地也有多大產。中國現存的人口問題主要是農村剩餘勞動力過多,農村的勞動生產率低,導致就業不充分。所以現學現賣的話,利用邊際產量決定勞工需求的原理,解決人口問題的當務之急就是提高農村的勞動生存率,或者將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創造新的就業途徑,利用非第一產業的高邊際產量解決低邊際產量的第一產業的剩餘人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