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黎自傳

艾黎自傳

圖書簡介


書籍作者:(紐西蘭)艾黎著
圖書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圖書售價:30.00元
圖書類別:歷史
圖書標籤:外文出版社 英文版 外文 自傳
出版時間:2003-01

內容簡介


《艾黎自傳》是艾黎晚年最重要的、帶有總結性的一部著作,真實地記錄了他一生的工作和活動,反映了他在華60年當中親身經歷的許多歷史事件和政治、社會變革,對於關心中國這一時期的革命與建設,以及對國際民間交流感興趣的中外人士都是很寶貴的資料。

作者簡介


路易·艾黎於1897年12月2日生於紐西蘭南島斯普林菲爾德鎮,1987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艾黎青年時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回國經營牧場。1927年來到中國,目睹當時社會動亂,民不聊生,決心投入勞苦大眾要求變革的鬥爭。30年代他加入上海第一個國際性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不顧個人安危,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地下鬥爭。抗日戰爭伊始,他和斯諾夫婦等中外友人發起“工合”運動,克服重重困難,組織各種工業合作社,有力地支援了抗戰。40年代他同喬治·何克一道,創辦山丹培黎工藝學校,努力探索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半工半讀、手腦並用的新型教育,為中國培養技術人才。解放后他遍訪全國,勤奮寫作,向全世界介紹新中國的變化和成就,積極致力於爭取被壓迫人民解放、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對促進中國和紐西蘭以及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起了獨特的作用,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望。艾黎在華60年始終同中國人民同命運、共呼吸,與中國的革命先輩建立了真摯友誼,把全部心血和精力無保留地獻給了中國人民的事業。作為作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階段,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圖書目錄


目錄
前言
一、早年在紐西蘭
我很幸運有這樣的父母
童年的回憶
磨鍊吃苦耐勞的性格
克賴斯特徹奇男子中學
教師之家
由學生到士兵
在索姆河上阻擊德軍
這是為什麼?
塔拉納基牧場
六年孤寂與奮鬥
二、上海年代
我開始認識中國
首途上海
任消防處督察
工廠督察工作
罪惡的包身工制
假日出遊,更好地了解中國
思想發展的契機
西北的飢荒
薩拉齊的救災工作
在湖北賑災修堤
洪湖精神
是鎮壓,不是救濟
與阿蘭回紐西蘭
上海的地下鬥爭
天生的鼓動家——史沫特萊
志同道合
地下工作
格蘭尼奇夫婦與《中國呼聲》
憶魯迅在上海
宋慶齡——永不消逝的記憶
幕後人——劉鼎
換錢的冒險經歷
週遊世界
日本進攻下的上海
三、抗戰中的“工合”運動
“工合”的創立
在武漢成立“工合”總部
寶雞的第一個地區辦事處
開展東南地區的工作
贛南——紅軍老根據地
與印度醫療隊同去延安
在延安會見毛主席
川康地區的“工合”
與埃文斯·卡爾遜同去新四軍地區
西南紀行
“工合”國際委員會
戰時的重慶
國民黨對“工合”的破壞
被行政院解職
舊日旅行軼事
總結:從“工合”到山丹
四、山丹:為未來培育人材
培黎學校——“工合”的培訓計劃
“培黎”——為黎明而培訓
由雙石鋪西遷
山丹——絲綢之路上的綠洲
我們的“小長征”
喬治·何克——為山丹學校奉獻一切的人
學校的成長
學校的國際方面
辦學中的事端
與孩子們在擂台
山丹的黎明
解放后的學校
“創造與分析”——新型教育的箴言
五、解放后的生活和工作
一九五一年的北京
史沫特萊逝世
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國際和平會議
爭取和平與團結的國際會議
不愉快的經歷
為中國與和平而寫作
關於我的著作
創作與人民和生活有關的詩
翻譯中國詩
對故土和澳大利亞的訪問
紐西蘭與中國
解放后在中國各地訪問
一個新時代開始了
和紐西蘭電影攝製組一起旅行
與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新中國
三位偉大的美國女性
巨星殞落
埃德加·斯諾——中美友誼的象徵
重訪山丹
山丹學校的果實
“工合”的恢復
在北京的居家生活
中國的兒童
中國的陶瓷和古物
栽樹種草,制止水土流失
新中國的精神
再版後記
路易·艾黎著作目錄
路易·艾黎重要活動年表
編譯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