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虛

肝虛

肝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通於春氣;在體合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在液為淚;肝藏魂,在志為怒;其經脈為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互絡屬,互為表裡。

肝體陰用陽肝主藏血,血屬陰,故言體陰。肝之功能主疏泄,以氣為用,性喜條達而主升,內寄相火,故言用陽。體陰與用陽之間即相互為用,又相互影響,揭示了肝藏血與肝主疏泄之間的內在聯繫,即藏血是疏泄的物質基礎,疏泄是藏血的功能表現。

徠肝在五行屬木,方位為東,季節為春,居陽升之方,行春升之令,其氣以升發為順。肝氣升發則生養之政可化,諸臟之氣生生有由,化育既施則氣血沖和,五臟安定,生機不息。

因此肝虛主要體現在肝陰虛、肝血虛、肝氣虛上。

簡介


● 英文名稱:Liver Deficiency
● 又稱:肝臟虧虛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肝虛……病苦脅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脈經》)

名詞解釋


● 肝臟虧虛的統稱,如肝氣虛、肝血虛、肝陰虛、肝陽虛等。

百科解讀


● 肝虛,是肝臟虧虛的統稱。

病機析要

● 生理功能:肝臟體陰而用陽,陰陽和調,剛柔相濟。肝主藏血,以血為體,血屬陰;肝主疏泄,以氣為用,氣屬陽。肝主藏血,是指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是指肝氣有向上升動、向外發散,生機不息之性,具有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和津液運行的生理功能。
● 病理變化:各種原因導致肝臟虧虛,可分為肝氣虛、肝血虛、肝陰虛、肝陽虛,肝臟藏血、疏泄功能隨之減退,從而出現相應的病理變化。

證候表現

● 肝氣虛:肝氣不足,疏泄功能減退。症見憂鬱膽怯,懈怠乏力,頭暈目眩,兩脅虛悶,時常太息,脈弱等。
● 肝血虛:血液虧損,肝失濡養。症見頭暈眼花,視力減退或夜盲,爪甲不榮,面白無華,或見肢體麻木,手足震顫,肌肉瞤動,或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甚則閉經,舌淡,脈細。
● 肝陰虛:陰液虧損,肝失濡潤,虛熱內擾。症見頭暈眼花,兩目乾澀,視力減退,或脅肋隱隱灼痛,面部烘熱或兩顴潮紅,或手足蠕動,口咽乾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苔乏津,脈弦細數。
● 肝陽虛:陽氣虛,寒內生,疏泄和藏血功能低下。症見形寒怯冷,善恐,面青目昏,耳鳴耳聾,指甲淡白,腹滿能食,大便稀薄,睾冷囊濕,陽痿不舉,舉而不堅,崩漏,帶下色清,宮寒不孕等。

常見病症

● 肝虛,常可致眩暈、眼目乾澀、肢體麻木、男子陽痿、女子月經不調等病症。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