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基底細胞癌

皮膚基底細胞癌

皮膚基底細胞癌是一種惡性皮膚腫瘤,多發於面頸部,但惡性程度低,一般不威脅健康。皮膚基底細胞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老年人。皮膚基底細胞癌病因不明,紫外線照射、免疫、遺傳因素可能與本病的發生有關。皮膚基底細胞癌典型體征:皮膚出現珍珠樣丘疹或結節。皮膚基底細胞癌主要治療方法: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皮膚基底細胞癌可造成面部潰瘍、糜爛,影響美觀,對病人生活、工作造成影響。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腫瘤外科或外科、皮膚科

病因


● 病因不明,紫外線照射、免疫、遺傳因素都可導致此病。

癥狀


● 皮膚基底細胞癌的癥狀表現多樣,可以分為4種類型:結節潰瘍型、淺表型、硬斑病樣型、色素型等,不同的類型表現也會有所不同。
● 結節潰瘍型
● ● 結節潰瘍型是最常見的皮膚基底細胞癌的類型,好發於面部。
● ● 結節:初起損害為單個小米粒到豌豆大的蠟樣或半透明小結節,呈淺褐色或淡灰白色,質感硬,表面可見擴張的毛細血管,受到輕微的外傷后極易出血。
● ● 潰瘍:結節緩慢增大,會出現中央凹陷,表面糜爛、破潰,潰瘍處可呈顆粒狀、肉芽狀、菜花樣或蕈樣,覆著漿液性分泌物或棕色結痂。損害處邊緣擴展,周邊形成特徵性的蠟樣或珍珠樣小結節,表面參差不齊並且向內捲起。嚴重者可導致局部軟組織和骨骼破壞。
● 淺表型
● ● 淺表型基底細胞癌比較少見,多見於青年男性,好發於軀幹,特別是背部,也可出現在面部及四肢部位。損害是一片或者數片淡紅色斑,表面脫屑或結痂,與周圍皮膚境界清楚,損害緩慢增大,周邊可以看到細小的珍珠狀或堤狀隆起的邊緣,中央糜爛、破潰,形成潰瘍,愈后形成瘢痕。
● 硬斑病樣型
● ● 硬斑病樣型比較罕見,一般見於青年人,好發於頭面部,也可見於頸部及胸部。常發生於外觀正常的皮膚或不適當治療的基礎上,表現為扁平或稍隆起的淡黃色斑塊,像瘢痕一樣,質硬,邊界清楚或不清,呈不規則形,表面平滑,少有破潰,可見毛細血管擴張,擴大時可佔據整個面部。
● 色素型
● ● 皮膚損害處有黑褐色的色素沉著,呈灰褐色到深黑色,顏色分佈不均勻,邊緣部分顏色較深,中央部分呈點狀或網狀分佈。

檢查


● 診斷皮膚基底細胞癌主要依據體格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
● 體格檢查
● ● 可了解皮膚狀態、病變形態,可初步判斷病情。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可通過病理檢查來確診此病。

診斷


● 診斷皮膚基底細胞癌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表現。
● 皮膚病變處出現潰瘍糜爛和丘疹、珍珠樣結節。
● 病理表現:組織病理檢查可見癌細胞由類似表皮基底細胞的癌細胞組成,邊緣部分以柵狀排列為特點。

分型


● 結節潰瘍型
● ● 是最為常見的類型。
● 淺表型
● ● 好發於軀幹等非暴露部位。
● 硬化型
● ● 好發於頭面部。
● 色素型
● ● 最為典型的表現是病變部位出現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

鑒別診斷


● 皮膚基底細胞癌需要與鱗狀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相鑒別,兩者肉眼觀察容易混淆,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體格檢查、病理學檢查等結果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皮膚基底細胞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 藥物治療
● ● 外用氟尿嘧啶、咪喹莫特等藥物進行治療,但具有一定刺激性,可能出現紅斑、糜爛等不適,避免用於眼睛和其他黏膜處。若用藥皮膚處出現燒灼感或紅腫應停止用藥,及時就診。
● 手術治療
● ● 通過手術將患病處組織刮除清理。效果較好,但會留下瘢痕。
● ● 有區域淋巴結轉移者,應行淋巴結清掃術。
● ● 當骨或主要血管和神經受累時,可能需要進行截肢或相應的切除;如果切除範圍較大,可適當實施植皮。
● 其他治療
● ● 激光治療:療效較好,安全性高,對皮膚的損傷和遺留的瘢痕較為輕微。
● ● 冷凍治療:通過低溫作用於病變區域使其組織破壞或誘導生物效應,從而達到治療效果,可能出現疼痛、局部水腫、水皰等不適。
● ● 放射治療:基底細胞癌對放射線特別敏感,而且皮膚耐受性較高,因此,對於發生在暴露部位的損害,為避免手術切除形成瘢痕,影響美容和正常功能,對放療敏感的病人,可首選放射治療。
● ● 光動力療法:不能耐受手術切除的病人,可採取光動力療法治療基底細胞癌,療效肯定,痛苦小。
● 一般治療
● ● 避免長時間的陽光直射:尤其是在上午10點到下午3點的時間段內,出門最好穿長袖衣服,戴上帽子、太陽鏡,並使用防晒霜等防晒產品來保護皮膚。
● ● 做好日常防護:生活中盡量避免皮膚直接接觸石油、焦油、砷劑等化學物質。
● ● 重視慢性病:積極治療各種慢性疾病,切斷誘因。
● ● 生活飲食起居調理: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保證身體的營養供給,適當運動,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

危害


● 可引起面頸部皮膚潰爛,影響生活和工作。
● 影響形體美觀,給身心帶來壓力。
● 本病為低度惡性腫瘤,有轉移、擴散的可能。

轉移性


● 以直接浸潤擴散為主,遠處轉移主要是通過淋巴轉移到雙肺,發生率<0.1%。

預后


● 皮膚基底細胞癌的治療效果影響因素很多,如年齡、是否有癥狀及併發症、基礎身體狀況等。
● 早期、規範治療,可以較好地清除病變部位,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預防


● 保持合理、規律的生活方式。
● 預防紫外線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