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陽小腸經
十二經脈之一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陽經之一,與手少陰心經相表裡,上接手少陰心經於小指,下接足太陽膀胱經於目內眥。經脈分佈於手小指的尺側、上肢外側后緣、肩后及肩胛部、頸部、面頰、目外眥、耳中、目內眥。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分佈於外部。本經首穴是少澤,末穴是聽宮,左右各19穴。
●
● 英文名稱:Small Intestine Meridian(SI)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經絡
●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靈樞•經脈》)
● 十二經脈之一,起於小指尺側的少澤,沿前臂和上臂的尺側上行經肩胛至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之間的大椎穴,進入體內至心,循食道通過橫膈聯屬小腸;其鎖骨上窩支沿體表側頸部上行,經面頰至眼角外側,止於聽宮;其口支在頰部分出,上行至內眥;每側各19穴。
● 陰陽學說貫穿於整個中醫理論,內為陰,外為陽;臟為陰,腑為陽。走行於人體內側(腹側面),隸屬於一臟者,命名為陰經;走行於人體外側(背側面),隸屬於一腑者,命名為陽經。
● 經脈中,陰氣輕重、陽氣強弱有別,因此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太陰、厥陰、少陰,代表陰氣由輕到重;太陽、少陽、陽明,代表陽氣由強到弱。
● 上為手,下為足。走行於上肢的經脈,經名前冠以“手”字;走行於下肢的經脈,經名前冠以“足”字。
● 手太陽小腸經之脈,走行於上肢外側后緣,故屬手三陽經之一,該經隸屬小腸,故名小腸經,該經在三陽經中陽氣最強,故名太陽。
● 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表裡,上接手少陰心經,下接足太陽膀胱經。分佈於手小指的尺側、上肢外側后緣、肩后及肩胛部、頸部、面頰、目外眥、耳中、目內眥。
● 手太陽小腸經主治病證包括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症見少腹痛,腰脊痛、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前臂外側后緣痛等。出現上述癥狀,可選擇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通過針刺、艾灸或按摩等方法進行治療。
● 手太陽小腸經一側有19穴:少澤、前谷、后溪、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 本經異常可出現以下癥狀:頭痛,目翳,咽喉腫痛,昏迷,發熱,瘧疾,項背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梁繁榮。針灸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