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望鄉台的結果 展開

望鄉台

青年作家趙偉創作的長篇小說

長篇小說《望鄉台》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出版社聯合推出,共100章,描繪了中國二十世紀一百年間,居於大山深處老官廟望鄉台下四合院一個耕讀世家—趙氏家族祖孫三代的多舛命運。作者力圖在生活的艱澀與對生存的敬畏中,刻畫出一群善良頑強、堅韌博大、勤勞勇敢、榮辱與共的中國百姓形象,不論經歷多少磨難,總有人性的光輝溫暖著生命,總有土地的寬大庇護著生靈。

作品簡介


在《望鄉台》中,國儀終生堅守著對朋友的一句承諾,為保護周掌柜託付的皮箱,經歷磨難,無怨無悔。玉珍幫助丈夫國儀堅守對朋友的承諾,至死不改。德輝歷經世事磨難,卻不改心中做人準則。樹蘭忠貞執著,美麗善良,孝老愛親,相夫教子。子歸和思凡逃離家園,流浪四海,卻在歲月的輪進中,最終感悟並理解了生存的艱澀與沉重。此外,還有陳氏、青姑、德俊、麻女等眾多人物,性格迵異,命運參差,不同年代,不同際遇,不同思想,黑與白,美與丑,善與惡,因與果,都在老官廟那座千年戲台上輪番演唱。

角色形象


《望鄉台》是作者趙偉用近二十年時間創作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描繪了中國二十世紀一百年間,居於大山深處老官廟望鄉台下四合院趙氏家族祖孫三代的多舛命運。作者力圖在生活的艱澀與對生存的敬畏中,刻畫出一群善良頑強、堅韌博大、勤勞勇敢、榮辱與共的中國百姓形象。

作品影響


《望鄉台》出版后,在讀者中引起熱烈反響,從中國作家網為《望鄉台》開闢的評論窗口可以看出,有人稱它是一部“厚重悲憫的人類心靈史詩”,有人說“《望鄉台》以一種淡定的姿態敘述驚心動魄的故事,對二十世紀一百年的解讀,為後世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後人研究二十世紀提供了最基層的圖像和最深刻的人性。”

作品評價


張志忠(著名文學評論家、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 師,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評委) :《望鄉台》,民族心靈的清醒與撫慰。
肖春飛(新華社北京分社原副總編,在《新華每日電訊》發文稱) :《望鄉台》抒寫了中國的百年鄉愁,是繼《紅樓夢》、《曾國藩家書》之後又一部傳承中國家風文化的精品力作。
余義林(《文藝報》原副刊部主任,著名報告文學作家): 《望鄉台》是一部中華文明的血脈,其成功之處,是把新舊中國百年間的天地翻覆,縝密而鮮活地編織進了趙家人物的命運里。正是因為有了這百年歷史的背景,趙氏家族祖孫三代的故事才有了深刻和靈魂,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作者簡介


趙 偉: 1972年12月生於四川通江,1990年3月入伍,1997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文學系。2008年底轉業,現任職於首都文明辦。曾在基屋連隊擔任過指導員、宣傳幹事、組織幹事。2000年調第二炮兵《火箭兵報社》任編輯、記者。著有短篇小說集《兵戀》(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中短篇小說集《營盤舞》(解放軍出版社)、長篇小說《壁州兵事》(人民武警出版社)、長篇報告文學《深圳武警》(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獲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武警部隊獻禮工程優秀成果獎)。中篇小說《西行兵車》獲全軍第二屆新作品一等獎,被《中華文學選刊》轉載;報告文學《只待挽弓射鵰》獲第八屆全軍新作品一等獎,被《新華文摘》轉載。散文、人物採訪散見於各類報刊,隨筆多次在《人民日報》刊發。獲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宣傳工作突出貢獻獎。
2012年4月出版130萬字長篇小說《望鄉台》(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出版社聯合出版),小說被數十家媒體和網站宣傳,中國作家網開闢評論專欄,網友評論,稱作品是“反映中國二十世紀百年風雲里國性、黨性、民性、人性的驚人之作”、“是一部中國人的心靈史。”“是中國傳統文學抒寫的絕唱。”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51集電視劇《望鄉台》獲北京首屆劇本推優十佳優秀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