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營神將
保護廟境或村莊的重要護法神
五營神將又稱五營將軍、五營元帥、五營神軍、五營神兵等,簡稱五營。是道教與中國民間信仰中,保護廟境或村莊的重要護法神。五營分為“東營九夷軍”、“南營八蠻軍”、“西營六戎軍”、“北營五狄軍”、“中壇三秦軍”等五支神軍以抵禦邪魔。
五營之中,以中壇元帥為主,統領中營,其他四營有其他元帥統領,號稱五營元帥。
五營信仰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一環,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神明結構,其創作模式一以傳統帝王的君權政體為範本,自有一套分工精細、組織嚴密的神政體系。
最早是由玉皇大帝是掌理三界的最高統治者,下設文職與武職兩大官系;武職官系又分為“情治系統”和“軍事系統”兩支,前者如城隍組織,掌管三度空間的秩序維護,後者則包括天兵(36天罡或軍將)、地兵(72地煞)和五營神兵,專責擔負陰陽兩界的作戰防禦。如果說合稱為“神軍”的天兵、地兵是中央軍的話,那麼五營神兵就是地方的防衛部隊了。
這套五營神兵的信仰,最遲在漢代魏晉以前即已形成,並出現於文獻中:從有社開始,就逐漸有“五營”的概念,文獻中較早提到的是在漢晉之間的道經,這只是下限,因為“五營”的觀念一定是流傳很久之後才被記錄到書中的,因此可能在漢朝或更早就已形成。
台灣因系移民社會,信仰沿襲原鄉中國大陸,自是承襲這套五營信仰於生活中;不過,後來也因地制宜,逐漸在地化,形成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元素,尤以和王爺信仰、城隍信仰與聚落(庄頭;自然村落)的結合,更突顯台灣五營信仰的本土化。
中營【李哪吒元帥】。
東營【張基清將軍】。
南營【蕭其明將軍】。
西營【劉武秀將軍】。
北營【連忠宮將軍】。
五營神將為何許神明、何種姓氏的說法相當多,以“東南西北中”為序,有“張蕭劉連李”、“溫康馬趙李”、“康張趙馬李”、“辛池蔣洪李”等說法。
大多數廟宇採用“張蕭劉連李”的說法,閭山派有說法認為居首的東營張將軍,即是法主真君。
五營神將
“五營旗”不但是內五營的主要象徵物,表示“五營兵馬在此”,同時也是法師或乩童調營遣將的作法信物,通常與“五寶”搭配使用。
有的廟宇會奉祀青、紅、黑、白、黃五支旗子象徵五營神將,也有用神位、符咒、令牌、小神像、木偶頭像等作為象徵的。
祭拜五營神稱作“犒軍”,所用的紙錢是黃色與白色長條狀的“金白錢”,北台灣或用“刈金”;南台灣或用“九金”;如奉請李哪吒元帥時,可以用一般奉祀神明的“四色金”祭拜。
在祭拜時,許多信徒除了茶、酒、肉類、水果等普通供品以外,尚會供奉生的牧草、蔬菜(如生的蕃薯、小黃瓜、紅蘿蔔)等,以供神軍之戰馬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