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濛河

思濛河

思濛河(思蒙河),又名芙蓉溪,古稱雍甘水、雍甘泉、思濛水、思濛江、夷郎川、難江,發源於丹棱縣石橋鄉插旗山。上游龍鵠溪(古名果溪),由北向南流。經唐河鄉,又稱唐河,于丹棱縣城西與石河相匯后始稱丹棱河,石河又稱黃金河、中隆河;折東流,人眉山縣境,轉向東北流,經伏東鄉(伏龍場),左納廣濟河后始稱思濛河;又折向東流,左納盤鰲河(又名萬勝河),再東流經三寶場,折向東南流,經修文鎮(冬瓜場),右納龍興河;繼續東南流,穿成昆鐵路,經思濛鎮,右納蒙仁河;經蓮花鄉后,入青神縣境,經西龍鎮,至瑞豐鎮易祠堂匯入岷江。據《巴蜀江河辭典》資料,幹流河長79公里,流域面積691平方公里;《岷江志》記載,幹流河長為76公里,流域面積為730平方公里;《樂山市水利志》記載,幹流河長為51. 8公里,流域面積為548. 6平方公里。

幹流概況


思濛河(思蒙河),又名芙蓉溪,古稱雍甘水、雍甘泉、思濛水、思濛江、夷郎川、難江,發源於丹棱縣石橋鄉插旗山。上游龍鵠溪(古名果溪),由北向南流,經唐河鄉,又稱唐河,于丹棱縣城西與石河相匯后始稱丹棱河,石河又稱黃金河、中隆河;折東流,入眉山縣境,轉向東北流,經伏東鄉(伏龍場),左納廣濟河后始稱思濛河;又折向東流,左納盤鰲河(又名萬勝河),再東流經三寶場,折向東南流,經修文鎮(冬瓜場),右納龍興河;繼續東南流,穿成昆鐵路,經思濛鎮,右納蒙仁河;經蓮花鄉后,入青神縣境,經西龍鎮,至瑞豐鎮易祠堂匯入岷江。據《巴蜀江河辭典》資料,幹流河長79公里,流域面積691平方公里;《岷江志》記載,幹流河長為76公里,流域面積為730平方公里;《樂山市水利志》記載,幹流河長為51. 8公里,流域面積為548. 6平方公里。

水文特徵


徑流主要由降水產生,並受降水規律支配,年內分配不均,洪枯變化較大。據《巴蜀江河辭典》資料,思濛河河口年平均流量13. 6立方米/秒,年徑流量4. 28億立方米,全流域平均徑流深620毫米。徑流主要集中在5-10月豐水期,佔全年徑流量40-50%;最大徑流量發生在7-8月,佔全年徑流量30-50%,11-4月為枯水期,徑流量佔全年20%-30%。河水以地下水補給為主。水能資源不豐富,據《巴蜀江河辭典》資料,思檬河流域理論水能資源僅0.7萬kW,金牛河流域理論水能資源僅0. 3萬kW。

流域概況


地形地貌

思濛河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其上游以總崗山脈為流域西北部的分水界。總崗山又名長秋山,系條狀低山,呈東北-西南走向,海拔70D米-1000米;洪雅頂海拔939米,為流域內最高峰;次高峰為黃岩頂,海拔870m;流域最低處為思濛河河口,海拔392m;全流域相對高差547m。中游地貌以丘陵為主,丘頂渾圓或呈方山狀,斜坡多具不明顯台階,丘間平壩坦蕩,地面微有傾斜,與下游沖積平原渾為一體。下游沖積平原系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沖積而成,習慣上稱眉(山)夾(江)平原,也可歸屬廣義的成都平原。《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廣義的成都平原……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平原,中部的崛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

社會經濟

流域內的森林資源,主要分佈在上、中游低山丘陵地區,樹種以馬尾松、杉、桉、青杜、榿木居多;礦產資源有天然氣、芒硝、石膏;著名土特產品有眉山的蓖扇和夾江宣紙
流域的行政區劃,含眉山市所屬丹棱、眉山、青神,樂山市所屬夾江等4個縣(市)的32個鄉鎮。流域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引蓄結合,能灌能排,水利條件優越,灌排保證率高,是重要的農業基地。流域內以糧食作物為大宗,又以水稻為主產,次為小麥、玉米、紅苔;經濟作物以甘蔗、油菜為主,其次有花生、烤煙、綿花、茶葉等。土地墾植率高,農業生產發達。

氣候特徵

流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天氣溫和,濕潤多雨,雨熱同步。流域內氣候垂直變化不明顯,年平均氣溫16℃-17.3℃, 1月均溫6℃-6.7℃, 7月均溫25.7℃-26.5℃,10℃活動積溫5386℃-5768℃。流域西北部氣溫略低,一般較東南部低10℃-20℃。流域無霜期306-322天,年降水量1100毫米-1300毫米(西北部多於東南部),降水量在年內分配不均,在年際間變化也較大,6-9月汛期降水量佔全年70%左右。主要災害性氣候有春旱、夏澇、暴雨、大風、低溫及冰雹。

水利工程


流域農田灌溉,歷史上以小型和微型水利設施為主,有冬水田、囤水田、山平塘、石河堰以及小型引水渠堰;冬水田占農田的比例甚大,約佔75%左右。建國后,農田水利建設進人新的歷史時期,水資源開發以灌溉為主要目標,以引水和蓄水為主要形式。
思濛河流域最大的引水工程為通濟堰。通濟堰具有悠久的歷史,西漢時已有此堰,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益州長史章仇兼瓊重建通濟堰,前蜀(約907年)時,眉州刺史張琳再次主持整修,從而為通濟堰永續利用莫定了基礎,至1949年,灌溉面積近1. 07萬hm2。 1955年冬通濟堰完成渠首改建,1956年2月至1858年2月,又分期完成擴渠任務,將乾渠南延跨越思濛河。據“三查三定”資料,通濟堰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已達3. 47萬hm2,其中包含思濛河流域約0.6萬hm2。
思濛河流域最大的蓄水工程為梅灣水庫。梅灣水庫位於丹棱縣中隆鄉,所在河流為思檬河上游丹棱河(又稱中隆河),集雨面積15. 3km2。梅灣水庫為中型水庫,總庫容100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95萬立方米,死庫容163萬立方米。樞紐工程包括主壩、副壩、滋洪道、取水建築物、放空底孔。主壩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38. 2m,壩頂長178m。副壩亦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13. 0m,壩頂長300m。溢洪道為開敞式,設駝峰堰,堰頂寬30m,最大泄量408m3/s。取水建築物為豎並圓筒型,共兩座,最大放水流量均為3. 0 立方米 /秒。放空底孔為箱涵式,最大泄量3. 0立方米/秒,放空時間17天。灌區工程包括左右兩條幹渠,長度分別為15. 5km和22. 0km;支渠23條,總長60km;斗渠60條,總長120km。該工程於1977年10月動工,1978年主體工程完成,1983年8月開始受益,設計灌溉面積2000hm2,有效灌溉面積已達到1000hm2。
流域還建成19座小(一)型水庫。其中,思濛河流域12座,金牛河流域7座。小(二)型水庫數量更多,僅金牛河流域就有36座。這些水利設施為促進兩河流域的農業生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