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
莫泊桑創作的短篇小說
《珠寶》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短篇小說。講述了一位丈夫發現妻子收藏的“假珠寶”是真的之後的心理轉變。《珠寶》是一篇道德小說。朗丹曾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小家庭。他真誠地愛著妻子,妻子也熱烈地愛著朗丹。珠寶真假之謎的開解,對朗丹是沉重地一擊,“真與假”在一瞬間全部對換了位置:假珠寶變成了真珠寶,真誠的愛情變成了虛假的愛情。
這篇小說繼承了莫泊桑以往一貫的寫作風格:構思和布局的巧妙性,取材於平凡的日常生活,通過引人入勝的情節安排使小說生動富有吸引力。小說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的罪惡一面,以及小市民在金錢面前愛慕虛榮的嘴臉,小說通過細緻的人物心理描寫和出乎意料的結局安排,鮮明地體現了莫泊桑的創作特點。
中產階級賢淑的朗丹太太有兩種嗜好為丈夫所不滿,一是愛看戲,二是愛假珠寶。一個冬天的晚上她看戲回來受了凍,害了肺炎,一個星期後便去世了。拙於理財的朗丹先生捉襟見肘,陷於窘困之中,情急之餘,打定主意變賣東西,換點法朗來過日子。他首先想的是妻子的那些叫他生氣的假首飾,決定賣掉她似乎特別喜歡的那串大項鏈,因為那假東西做工還考究,估計可以值七八個法朗。怎知假首飾拿到珠寶店估價,竟發現是真首飾,朗丹驚得愣住了。當他把首飾拿到另一家店時,店主認出這首飾是他們店裡賣出去的。經過詢問,查帳簿,這是件真首飾確鑿無疑。朗丹先生驚訝得簡真要發瘋,以至於回家時幾次走錯路,最後竟昏倒在地。幸有過路人把他抬進藥房裡,醒後送他回家。
傷心、疲乏似一擊擊重鎚,使他昏睡至第二天。他無法再工作,權衡再三,再度走入首飾店,賣了那串大項鏈,並將妻子留下的珠寶(幾乎全都是這店賣出的)全部賣給這家店,辭了職並告訴科長,說他繼承了一筆三十萬法郎的遺產,同時向同事宣布他未來的計劃,晚上和幾個妓女混了一夜。半年後他再婚,繼室是個淑德女人,但臭脾氣讓他苦不堪言。
19世紀後期的法國社會風行的是虛偽、自私、貪婪,儘管莫泊桑對當時社會資產階級文明的態度是矛盾的,但最痛切地認識到資產階級文明的貧乏、卑劣和虛偽,特別讓他痛心疾首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人們都“生活在酬金的獨裁下”、“跪倒在金錢偶像前”,在這樣的社會裡,純真的愛情畢竟是少而又少,他也曾唱出幾首甜蜜的羅曼司(短篇小說《幸福》、《馬丹姑娘》等)。但這位尊重現實的作家更多地是揭示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愛情和婚姻的畸形現象,《遺產》、《遺囑》、《珠寶》等作品無一不是金錢社會裡不正常婚姻的註腳。
朗丹
朗丹在無意之中發現亡妻的“假首飾”竟是昂貴的真珠寶之後,特別是當他推斷出這些珠寶是別人饋贈給他的亡妻的“禮物”之後,他僅僅在短時間裡感到“疑竇”、“傷心”和恥辱。但是,一夜之後,為了求得“有財產”的“幸福”,他終於抵擋不了“有錢”的誘惑,用本屬恥辱象徵的珠寶換回了大量的金錢,並迅即開始揮霍和享受。他的這些所作所為觸目驚心地表現出金錢對人性的蹂躪和摧殘,它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的道德支柱已經坍塌,剩下來的是一片人性的廢墟。與亡妻一樣,朗丹性格中也有貪慕虛榮的特點。在變賣珠寶得到20萬法郎之後,他“恨不得向行人嚷叫”;此後在向科長和一個素不相識的紳士誇耀時,法郎的數目也開始不斷膨脹。總之,貪圖虛榮、貪圖富貴是朗丹的性格核心,而形成這一性格的主要動因就是金錢的誘惑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性的墮落。
朗丹太太
朗丹的亡妻生前有兩個嗜好:愛看戲,愛假珠寶。這兩個嗜好本身就顯示了她內心空虛、愛慕虛榮的性格。更有甚者,她“愛假珠寶”這一嗜好的滿足,竟是以出賣色相為條件的,也就是說,其虛榮心的滿足是以出賣人格為代價的。而在出賣色相、人格之後,她不但沒有任何愧疚和痛苦,而且在丈夫面前還顯得異常“痛快”,這說明朗丹妻子的道德淪落到了何等程度。
小說中朗丹之所以驚愕,是因為其妻子是無論如何都買不起如此昂貴的首飾的,絕對買不起。那麼這是別人送的禮物了?而其餘的珠寶也都是別人送的了?莫非……?究竟誰是第三者?作者一直沒有交代真相,也就是說讀者在閱讀之餘,除了得自朗丹先生的一些感覺外(比如,他的薪水在妻子手裡,足夠家裡的開支,而剩下他一人時,反而不夠用了,他感到奇怪),其他一無所知。其實,生活中妻子或丈夫有了外遇而一直瞞著對方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可以說是生活導演了作者的構思。
妻子接受情人饋贈的首飾當然不敢向丈夫袒露,只好顛倒黑白,真說作假,以便公開把玩佩帶,這種虛情假意在小說的開始顯得溫馨無比,因為有時晚上夫妻在壁爐邊喝茶時,她就把裝著朗丹先生所謂“便宜貨”的摩洛哥皮匣子捧到茶桌上,開始熱情地細細觀看那些假珠寶,好象其中有一種無窮的、秘密的樂趣似的。她還一定要把一串項鏈掛在丈夫的脖子上,為的是掛上以後,好痛痛快快的笑一番,“接著就撲到他懷裡,象發了瘋似的吻他”。這就是小說藝術最具強烈效果的反諷。妻子公然在丈夫面前欣賞所謂的“假貨”,回味與情人度過的歡樂時光;她堅持給丈夫戴上項鏈取樂,不啻給丈夫戴上綠帽。朗丹確實很滑稽,很可笑,和一個用情不專的女人同床異夢,並和她分享第三者的饋贈(日日有佳肴美酒),他還覺得甜蜜無比。
更滑稽、更可笑的是,妻子死後,朗丹陷入痛苦的泥潭裡,妻子似乎帶走了他的靈魂。他甚至在上班時常走神,一想到妻子便放聲大哭,這個細節的諷刺其實是很辛辣的。正是因為“假首飾”變成真首飾,使他震驚、使他從夢中回到現實。飢腸轆轆,口袋空空,而那串項鏈值一萬八千法郎!一萬八千法朗,多麼誘人的數字!他在首飾店對面的人行道上不斷徘徊,飢餓推他進店,但羞恥心卻攔住他,然而飢餓的大口最終吞噬了羞恥心,他在金錢面前起初話語結巴、雙手顫巍,後來若無其事,口吻嚴肅。金錢最後成了統帥一切的將軍。他一鼓作氣,賣掉了妻子遺下的所有珠寶:“他撕破臉皮爭價錢,他發脾氣,要人把帳簿給他看;隨著金額的增加,他的嗓門也越提越高”。當商人用開玩笑的口吻說:“這些東西的主人把所有的積蓄都存在珠寶上了”時,朗丹卻一本正經地說:“這也是一種存錢的方法,並不特殊”。
末了郎丹成為金錢的俘虜,這個結局是意味深長的。它體現了作者思想的深刻和理性的深刻:古老的傳統道德基石在物慾橫流的生活風氣衝擊下,已塌陷,資本主義似一張盤根錯節的罪惡之網,純樸的人生、真摯的愛情、高尚的情懷將被漸漸毀滅。
縱觀整篇小說,可以看到,郎丹在前一段婚姻里,原本是幸福的,生活也“好像過得很闊綽”,從物質到精神都很快意、滿足。真相大白后,原先的幸福感只會讓他更痛苦,原來自以為幸福的婚姻帶給他的只有欺騙、恥辱,好在他後來“有錢了”,應該享受到有錢帶來的幸福了,但是,第二段婚姻仍帶給他“許多痛苦”,雖然妻子“很規矩”。前後兩段婚姻對比起來,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是他對婚姻生活的看法:婚姻的本質就是痛苦。無論所娶的女人是規矩的還是不規矩的,脾氣好還是不好,都各有各的痛。所以婚姻生活最終帶給人的都是痛苦。
這篇小說在藝術上具有鮮明的特色。首先,心理描寫非常細膩。作品中除了運用真接的心理顯示的方法外(如當朗丹推測出珠寶的來源后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還通過人物的行為和語言對人物的心理進行間接的描寫和剖析。這兩種方法的結合,使作品全面地、深刻地刻畫出了人物的心靈軌跡,觸及了人物的靈魂深處,從而塑造出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有力地表現了主題。其次,結構單純而嚴整。作品以“珠寶”為線索安排故事情節,頭緒清晰,結構單純;但珠寶由“假”變真,又使情節生動、富有波瀾。在安排結構時,作品略寫朗丹妻子的墮落,詳寫朗丹繼承亡妻珠寶的過程,既避免了雷同(特別是人物性格、心理的雷同),為情節的發展蓄足了懸念,又使結構本身顯得非常嚴整,避免了枝葉紛繁可能導致的結構主幹的散漫。此外,小說語言洗鍊而細膩。凡涉及情節過程的交代一律用洗鍊的簡筆,而在描寫人物心理時則用細膩的語言,以求繪色傳神、入木三分。作者對語言的使用是服從於刻畫人物和安排結構的需要的,是和它們相統一的。
莫泊桑
莫泊桑患有神經痛和強烈的偏頭痛,巨大的勞動強度,使他逐漸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進行寫作。在遭受疾病殘酷的折磨之後,莫泊桑於1893年7月6日逝世,年僅4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