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羅寺

那羅寺

那羅寺在寧德蕉城區虎貝鄉東北部,這裡有優美的風景和美麗的傳說。

簡介


那羅寺
那羅寺
在寧德蕉城區虎貝鄉東北部,從支提寺西南行10公里,可達那羅頭。那羅岩在獅子峰間,屬支提山西脈。此峰突起九個小峰皆似獅子,或仰吼,或蹲伏,其中有一小峰最象站立的雄獅,威武異常,那羅寺就建在這隻雄獅嘴裡,也就是建在形象獅嘴的石窟中。這個神工鬼斧開鑿的大石窟宛如雄獅張開了大口,那羅寺就象雄獅嘴裡含著的玲瓏小球。寺院以石岩為頂,不蓋片瓦,岩上雨露只能滴在廊前3米多遠的地方,四周層巒迭嶂,陽光照不到。寺院清冷異常,不見蚊、蠅,也沒一絲蛛網,堪稱一塊“凈土”。寺內佛像雕工精巧古樸,寺周古樹挺拔,銀泉飛濺,景物清秀。寺前澗水清沏見底,傾聽淙淙流水,放眼岩頭悠悠行雲,令人心曠神怡。過去,有不少善男信女爭到這裡焚香朝拜,祈求保佑得以早生貴子,俗稱“搖石卵”。就是誰家婦女能在寺院壁上剝落一小粒石粒,就預兆她會生男育女。按傳統的清規戒律,在寺里所搖得的“石卵”(就是從石壁上剝下的小石粒)務必細心珍藏,要用紅綢布包裹好放在貼身的衣袋裡,等到生下的孩子上了十六歲,就把“石卵”送回寺里,同時要備好豐盛的酒萊燒香供佛,可不許隨意丟失。佇立寺前,遠眺與那羅頭對峙的險峰———百丈岩,環岩三面都是懸崖絕壁,從一面可攀登羊腸鳥道而上。當年紅軍游擊隊一個分隊被敵人圍困,戰士們英勇不屈,從岩頂跳下壯烈犧牲,山岩記錄著這驚天動地的英雄事迹,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再看岩下建立的紅軍烈士紀念碑亭,讓遊客飽覽祖國河山的雄姿秀態,憑弔先烈的英魂,激勵人們意氣風發地進行新的長征,多有教育意義啊!

傳說


傳說離這裡不遠的辟支寺,該寺住持在反圍剿中,曾掩護一位紅軍游擊隊指揮員藏身“佛法無邊”的鎦金匾額背後。半個多月中都是和尚用罐子吊上吊下地給他供養飯菜,最後用袈裟替他化裝了出去化緣才告脫險。因當年游擊隊經常到這裡駐紮,還發生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天,和尚都到佛堂念經去了,幾個偵察員執行任務回來在廚房裡吃飯。一個調皮小鬼打開萊櫥一看,樂得嘴裡的飯噴得滿地都是。原來,櫥里竟放著一碗紅糟煮的田螺。大家認為吃素不吃葷的和尚也吃糟田螺真好笑,大夥兒你一個,我一個,搶著把那碗田螺吃光了。後來覺得雖是吃了和尚的田螺,也是違反群眾紀律,幾個人一合計,便悄悄到寺前的水田裡摸了些田螺回來,正想煮熟了還給和尚,不料他們念好經都回來了。那個調皮小鬼手腳伶俐地把活田螺倒入紅糟碗里攪了一下放回櫥里。後來和尚打開萊櫥,不禁大吃一驚,煮熟了的田螺怎麼會爬得滿櫥都是?便以為是佛爺怪罪,慌忙跪下合掌大念“阿彌陀佛……”游擊隊員們躲在一邊前俯後仰地把肚皮都笑疼了。恰好這時一位彪形大漢在大門口放下肩挑的一擔柴草,拎著一草包飯,走進廚房來往萊櫥里要拿萊下飯,才揭開了“糟田螺”的謎。原來,這個彪形大漢去砍柴前將一碗“糟田螺”寄放在和尚寺的菜櫥里,才發生了這個誤會。碧岩村夫曾有詩讚那羅辟支曰:辟支禪寺傍支提,麗日和風游尖馳,獅子口中景好述,珍珠簾下詩難題。雲山萬壑岩寧靜,瀑水千絲鳥亂啼。石窟那羅真挺拔,雄姿不讓孰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