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間隔穿孔

室間隔穿孔

室徠間隔穿孔(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嚴重併發症之一, 約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2%。室間隔穿孔多數發生於初次心肌梗死後,男性較女性多發。穿孔可位於室間隔的任何部位,但多發生於心尖部,幾乎都伴有梗死區的擴展,近 35%~40%患者伴有室壁瘤形成。室間隔穿孔臨床體征為新增的心臟收縮期雜音,同時室間隔穿孔時常伴有突然加劇的胸痛或胸悶,並迅速出現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室間隔穿孔內科保守治療效果差,手術治療是公認有效的治療方法。室間隔一旦穿孔發生后往往迅速發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致死亡。心肌梗死後室間隔穿孔是繼發性室間隔缺損,其與先天性室間隔缺損在形成機制、病理生理、手術方法與手術時機的選擇上有很大的區別。直徑超過2~3cm的室間隔壞死穿孔,患者很少能生存下來。小於1cm的穿孔,經內科藥物治療,控制心力衰竭,大多可生存,病情相對穩定。

就診科室


● 心外科或心胸外科

病因


● 心肌梗死之後,室間隔存在缺血而破裂。本病的相關危險因素如下:
● 高齡
● 高血壓
● 初次心肌梗死
● 缺乏側支循環

癥狀


● 心肌梗死後室間隔穿孔應有明確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多數病人有陣發性胸悶、胸痛。

典型癥狀

● 由心衰及心源性休克導致的血壓下降,四肢濕冷,循環不穩定,胸悶、氣短、呼吸困難,不能平卧,少尿、脾大等。
● 在心前區胸骨左緣可以聞及突然出現的粗糙的全收縮期雜音,並且觸及震顫,雜音可以向左腋下或者心尖部傳導。

檢查


● 確診室間隔穿孔主要依靠超聲心動圖。

心電圖

● ST段抬高,T波倒置,Q波形成等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現,部分患者可以出現不同程度的房、室傳導阻滯。

胸部X線平片

● 可以看見肺動脈段凸出,雙肺血增多,左、右心室增大。

超聲心動圖

● 通過超聲心動圖檢查,可以了解心臟功能,顯示出室間隔穿孔的大小、部位以及心室間隔過隔血流的分流量,並對是否合併室壁瘤及二尖瓣功能異常做出診斷。

冠狀動脈及心室造影

● 冠狀動脈造影可全面了解心臟冠脈的病變情況及程度,心室造影可明確穿孔的部位大小,為明確手術指征及制定手術方案提供重要參考。

診斷


● 醫生診斷室間隔穿孔,主要依據典型癥狀及相關檢查。
● 多數病人有陣發性胸悶、胸痛。在心前區胸骨左緣可以聞及突然出現的粗糙的全收縮期雜音,並且觸及震顫,雜音可以向左腋下或者心尖部傳導。
● 醫生可根據超聲心動圖檢查了解心臟功能,穿孔的大小、部位以及心室間隔過隔血流的分流量,確定有無室壁瘤形成等。
● 冠狀動脈及心室造影可作為確診手段。

鑒別診斷


● 室間隔穿孔需與乳頭肌梗死,斷裂引致的二尖瓣關閉不全相鑒別,二者病史、臨床癥狀和體征相似。
● 急性二尖瓣關閉不全常引起肺水腫的臨床癥狀;產生的雜音常位於心尖區傳導到腋部,很少伴有震顫;心電圖檢查常顯示后外側心肌缺血徵象;右心導管檢查在心室水平無左向右分流;肺楔壓、肺微嵌壓顯示左心房壓力增高;壓力曲線呈現高尖的V波。

治療


● 手術治療是公認有效的治療方法。
● 心肌梗死後室間隔穿孔的位置和大小形態不同,手術方法也有所不同。
● 在行室間隔穿孔修補的同時,應儘可能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使得心臟充分再血管化,改善心肌供血,這對患者術后恢復心功能、提高遠期存活率有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 如急性心肌梗死影響乳頭肌功能出現中度以上二尖瓣關閉不全時,應同時給以手術矯治。術中應安置心外膜臨時起搏器。

危害


● 室間隔穿孔造成急驟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嚴重威脅病人生命,常在發病後短期內引致死亡。
● 室間隔穿孔可併發下壁心肌梗死、二尖瓣關閉不全等。

預后


● 室間隔穿孔內科保守治療效果差,一旦穿孔發生后往往迅速發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致死亡。手術治療風險仍尚高,早期死亡率高。

預防


● 維護心功能,預防術后低心排量綜合征的發生。
● 術後由於手術損傷、再灌注損傷及心肌梗死範圍較大,易出現快速房顫,頻發室早等心律失常,可以應用臨時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藥物。
● 注意患者術后肝、腎功能指標的變化。
● 術后病情平穩后仍需要常規給以強心、利尿、抗凝等治療,並定期複查,及時調整藥物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