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徠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很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之一。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由於血液高凝狀態、靜脈血流淤滯和靜脈壁損傷引起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主要表現為一側肢體突然腫脹、靜脈擴張,以左下肢多見,伴有靜息痛、凹陷性水腫等其他癥狀。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及手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以合併或引起多種併發症,如肺栓塞、出血、血栓形成后綜合征等,對機體影響較大。預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早期、規範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或血管外科

病因


●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由於血液高凝狀態、靜脈血流淤滯和靜脈損傷引起的,重要的危險因素如下:
● 年齡因素,40歲以上。
● 肥胖。
● 吸煙。
● 外傷因素。
● 感染因素。
● 女性妊娠或產後長期卧床。
● 其他因素:如口服避孕藥、術后制動、偏癱等。

癥狀


●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常見的表現是一側肢體突然腫脹、靜息痛;淤血;活動障礙;淺靜脈曲張;觸痛、凹陷性水腫、不同程度發熱。
● 局部疼痛,行走時加劇,輕者局部僅感覺沉重,站立時癥狀加重。
● 分為小腿靜脈叢血栓形成(周圍型)、髂股靜脈血栓形成(中央型)和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混合型)。

檢查


● 確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主要依靠超聲多普勒、靜脈造影和血液檢查。

彩色多普勒超聲

● 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定位、定性診斷特異性高,是診斷首選的檢查方法之一。

靜脈造影

● 下肢靜脈造影是診斷的金標準,可直接了解深靜脈系統的通暢性、阻塞程度以及靜脈瓣膜的形態和功能。

血液檢查

● 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及血液D-二聚體濃度測定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診斷


● 醫生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主要依據典型癥狀及超聲、靜脈造影及血液檢查。
● 下肢突發腫脹,伴靜息痛、淺靜脈曲張、凹陷性水腫是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依據。
● 超聲可見血管腔內有散亂團絮狀低或中強回聲光團;造影提示有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液檢查血中D-二聚體濃度升高。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下肢突發腫脹,伴靜息痛、淺靜脈曲張、凹陷性水腫等癥狀,容易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混淆,這些疾病有下肢急性動脈栓塞、淺表血栓性靜脈炎、下肢急性淋巴管炎、腘窩囊腫、下肢淋巴水腫、小腿肌纖維炎、小腿肌肉挫傷或血腫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 醫生主要通過典型癥狀及超聲、靜脈造影及血液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分急性期和中晚期兩個階段。主要有一般治療、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及手術治療。

一般治療

● 急性期應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活動時需穿彈力襪;疼痛者可應用鎮痛劑;可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抗凝治療

● 是下肢靜脈血栓治療中最基本的方法,可有效減少肺栓塞的發生。
● 其他手術或非手術療法均需同時抗凝治療。
● 常用抗凝藥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和華法林等。

溶栓治療

● 常用藥物:鏈激酶、尿激酶、組織型纖溶酶原活化劑等。
● 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出血,尤其是顱內出血,與劑量、用藥方式和時間相關,一旦出血應立即停止溶栓。

抗血小板聚集治療

● 常用藥物:右旋糖酐、阿司匹林、丹參等。是輔助用藥,不單獨治療。

手術治療

● 急性期可行靜脈切開取栓術、導管取栓術、介入溶栓術等。
● 單純髂-股靜脈血栓形成,取栓術效果較好。
● 放置下腔靜脈濾網可以預防肺栓塞。

危害


● 下肢靜脈擴張、淤血、靜息痛,不僅影響生活,也影響形體美觀。
● 遺留永久性下肢深靜脈功能不全後遺症,影響生活質量。
●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會繼發併發症,如肺栓塞、出血、血栓形成后綜合征等,對機體影響較大,可危及生命。

預后


●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效果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如年齡、形成的原因和類型、治療方法、是否有癥狀及併發症、基礎身體狀況等。總體來說,早期、規範治療,對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

預防


● 針對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進行預防,如感染、外傷、肥胖、長期卧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