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脹

鼓脹

鼓脹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腎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停於腹中所導致的以腹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本病在古醫籍中又稱單腹蠱、臌、蜘蛛蠱等。鼓脹為臨床上的常見病。歷代醫家對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視,把它列為“風、癆、鼓、膈”四大頑證之一,說明本病為臨床重證,治療較為困難。

簡介


● 英文名稱:Tympanites
● 又名:臌脹;單腹脹;蜘蛛蠱;蠱脹;膨脝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靈樞·水脹》)

名詞解釋


● 鼓脹是指由水、氣、瘀血、寄生蟲等所致,以腹部膨脹如鼓,腹皮青筋顯露,膚色蒼黃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鼓脹是指以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特徵的一類病證。

病因病機

● 本病病因較為複雜,與酒食不節、蟲毒感染、他病繼發轉化、情志刺激等因素均有密切關係。
● 鼓脹發病大多由於肝、脾、腎三臟受損,導致氣滯、血瘀、水停腹中。

現代醫學範疇

● 本病的臨床特點與現代醫學所指的各種疾病導致的腹水密切相關。
● 現代醫學認為腹水是指腹腔內液體量超過200毫升。
● 腹水可由心血管病、肝臟疾病、腹膜病、腎臟疾病、營養障礙病、惡性腫瘤腹膜轉移、結締組織病等多種疾病引起,其最常見的病因為肝硬化。

病證鑒別

● 水腫:初期浮腫從眼瞼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及肢體,或下肢先腫,后及全身。鼓脹病大多脹滿只表現於腹部,而全身水腫不明顯,因而又稱為“單腹脹”。
● 腸蕈:常見下腹部有腫塊,早期腫塊局限於下腹部,大如雞卵,以後逐漸增大,可如懷胎之狀,按之堅硬,推之可移,無水液波動感。鼓脹雖同見腹部脹大,但觸之常未見有形腫塊,但常伴水液停聚。
● 積聚:常見腹部脹悶或疼痛不適,腹部可捫及包塊,積聚遷延日久可轉變為鼓脹。

中醫施治

● 本病的治療當攻補兼施,遵循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的原則。
● 初期,一般以實證居多,因此治療以祛邪為主。根據癥狀不同,分別側重於理氣、活血、祛濕利水或暫用逐水之法,同時配合健脾疏肝之品。
● 後期,一般以虛證為主,因此治療以補虛為要。採用溫補脾腎或滋養肝腎之法,同時配合行氣活血利水。後期出現危重證候者,應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予以開竅醒神、迅速止血、回陽固脫等法。

預防調護

● 在預防調護方面,本病患者宜進低鹽、清淡、富含營養且易於消化的食物。禁止食用粗硬食物,以防損傷胃底靜脈。
● 平時要保持心情舒暢愉悅,避免抑鬱忿怒。
● 要做到起居有常,適度勞動,避免勞累過度。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