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真宮
山東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的景點
通真宮,原稱童公祠,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地處嶗山西北麓,王喬崮之陰,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原為祭祀東漢不其縣縣令童恢之祠;元代全真道華山派道士進住遂改為道教廟宇,為中國道教全真道華山派宮觀。
通真宮總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有道舍殿堂共36間,宮分前後兩院,前院設宮門3間、正殿3間,主祀童恢神像;後院設後殿3間、童恢衣冠冢一座;為嶗山最古老的廟宇之一。
1982年,通真宮被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膠東士民建草庵三間為祠,祀不其縣縣令童恢,名童公祠。
元皇慶二年(1313年),道教全真道華山派道士改建為道教廟宇,於祠東擴修道院,更名“通真宮”,正殿仍主祀童恢。
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通真宮。
清康熙年間,重修並擴建通真宮。
文革時期,塑像、供器、經文多被損毀,僅存正殿三間。
1994年,通真宮劃歸青島市城陽區境。
通真宮總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有道舍殿堂共36間;宮分前後兩院,前院設宮門3間,兩邊耳房內塑有紅、白馬各1匹;設正殿3間,坐北朝南,設觀音殿、東廂、西廂、南門樓各1間;後院設後殿3間、童恢衣冠冢一座。
通真宮
童真殿
童真殿為通真宮主殿之一,進深共3間,殿高4米,重梁起架,彩繪雲龍,前出檐,左右對稱立4柱,雀替撐頂,屋頂為青磚小瓦,系硬山式斗檐建築;殿前置清乾隆、道光年間童公碑2通,殿後有百年柏樹6株。
童恢衣冠冢
相關人物
主詞條:童恢
童恢,字漢宗,東漢琅琊郡姑幕(今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西南)人,生卒年不詳,東漢時期官吏,漢靈帝光和五年(182年),授不其縣令,在任時期人民安居樂業,后升丹陽太守,得惡疾而終。
1982年,通真宮被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通真宮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
交通線路
乘坐青島公交106路,109路,116路,372路,673路,904路於通真宮下車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