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二級學院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四川大學二級學院,是全國首批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學院。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軔於1916年建立博物部;1924年,在成都高師基礎上建立了國立成都大學,正式建立生物學系;1952年至1953年開展院校調整,華西協合大學生物系調整到四川大學;1994年,原華西醫科大學基礎生物學與細胞學教研室合併到原四川聯合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1998年,四川聯合大學更名為四川大學,四川聯合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更名為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截至2018年9月,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設3個教學系,設置3個本科專業;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專業學位碩士授予領域,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教職工150餘人,正高(教授或研究員)51人,副高(副教授或副研究員)46人。

歷史沿革


1924年,在成都高師基礎上建立了國立成都大學,正式建立生物學系等十個系,這是學校設系之始。
1927年秋,由成都高師升格成立國立成都師範大學,並於1929年招本科生,設置了生物系等八個系。
1931年11月9日,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公立四川大學合併為國立四川大學。經過幾年院系建設,建成文、理、法、農、教育等5個學院,23個系。理學院中設數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四個系。
1933年7月,生物系有教授5人,助教5人,標本製作員2人,實驗室5間,供分類學、形態學、生理學、組織學、細胞學、胚胎學及地質學等課程實驗之用。
1939年,國立四川大學遷往峨眉山。生物系在系主任方文培主持下,對四川省植物資源開展了系統研究,組織師生採集並與中國國內外其他研究機構交換標本近9000份,奠定了學校植物標本館的基礎,同時,完成了《峨嵋植物圖志》等著作。
1943年初,國立四川大學由峨眉山遷回成都。
1952年至1953年開展院校調整,華西協合大學生物系調整到四川大學。生物系中首次分設了植物學專業和動物學專業,每個專業高年級還設專門化方向。課程設置上,除政治、外文、數、理、化基礎課外,專業課門數增加到20門以上。組建了植物學教研室、植物生理學教研室、動物學教研室、動物生理學教研室等。每年招生人數達40-80人,在讀學生達200-300人。教師隊伍擴大,一大批老、中、青教師在此任教。教學設備增加,學校專門建設了生物系大樓,供教學科研使用。從華西協合大學生物系調整來了大批動物標本,豐富動植物標本室。
1958年,新設置了生物化學專業、生物物理學專業和微生物學專業,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植物學專業(分類學)的方文培教授和動物學專業(細胞學)的雍克昌教授開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按蘇聯學制),方文培教授建立了“高等植物分類研究室”,后發展成為植物研究所;雍克昌教授建立了“細胞學研究室”。
1987年,為適應生物技術快速發展的新形式,學校將生物系分拆為生物系(生物化學、遺傳學、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和生物工程系(微生物、發酵工程、遺傳學)。
1994年,原華西醫科大學基礎生物學與細胞學教研室合併到原四川聯合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1998年,四川聯合大學更名為四川大學,四川聯合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更名為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2011年,生命科學學院被列入全國首批17個“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學院”之一。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徽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徽

精神文化

辦學理念
創新教育模式,培養一流人才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黨委
黨委書記林宏輝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吳近名
院行政
院長王紅寧
副院長趙雲
副院長李中瀚
副院長冉江洪

歷任領導

名單時期職務
黃振國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博物部學科主任
羅世疑、劉運籌國立成都大學生物系系主任
林道容國立成都師範大學生物系系主任
周太玄國立四川大學理學院院長兼生物系系主任
錢崇澍生物系系主任
方文培國立四川大學(峨眉山)生物系主任
雍克昌國立四川大學(成都)生物系主任
雍克昌、羅鵬、鄭常文四川大學生物系主任
羅鵬生物系主任
劉世貴生物工程系主任
劉世貴四川聯合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陳放、肖智雄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實驗室建設
教學中心
四川大學生物基礎教學實驗中心建立於1995年,是四川省首批通過評估並掛牌的省級基礎教學實驗中心。在“國家生物學基礎學科基地建設”、“世界銀行高教發展項目貸款”、“211”一期工程以及國家重點學科的支持下,經過幾年的建設,生物基礎教學實驗中心成為了四川省省級基礎教學實驗示範中心。
生物基礎教學實驗中心於2000年搬到新校區,面積近3000平方米,目前中心擁有各種儀器設備2036台件,其中五萬元以上精密貴重儀器24台,設備總值達1100萬元人民幣。中心共有教職工27人,在職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其他人員8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為90%,實驗技術人員均為大專以下學歷,平均近46歲。全體在職人員的平均年齡為41歲。中心對校內外開放,承擔生物科學、醫學及相關學科本科基礎實驗教學任務,現常年學生近2000人,年均實驗教學量為16萬人時數。開設的主要實驗課程有:普通生物學實驗、動物學實驗、植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環境生物學實驗、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生態學實驗、地學基礎實驗、細胞及遺傳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和分子生物學實驗等,共計172個實驗項目。此外,中心還建立了穩定的野外綜合實習基地,改進了實習方式,提高了實習效果。1997年經與當地政府合作,在峨邊縣黑竹溝建成了一個集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微生物學一體化的野外綜合實習基地。2002年又在離成都70多公里的三江地區和平武縣的王郎地區建立了新的野外實習基地。三江地區和王郎地區均為國家自然保護區,這兩個地區都有原始森林、地貌景觀奇特、生態原始、環境優美、氣候獨特、物種豐富,是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之一。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生態學家和森林學家到這兩個地區考查后,都讚不絕口,從2000年開始有三屆本院學生和兩屆中美合作創新班的學生(中、美學生)到上述兩個地區進行野外綜合實習,取得了非常好的實習效果。
植物標本館
四川大學植物標本館由我館植物學先驅錢崇澍教授於1935年創建,後由世界著名植物學家方文培教授發展壯大,迄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經過我校植物學家們幾十年的野外考察和國內外的館際標本交換,目前我館共收藏植物標本50餘萬份。其中經過研究發表的植物新種模式標本1000餘份,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名列我國高等院校首位,僅次於中國科學院下屬的個別大型標本館。早在本世紀五十年代,本館就被收入世界著名植物標本館專集。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野生植物科研標本交流豁免。
四川大學植物標本館作為植物學的研究基地,彙集了豐富的標本資料,為編寫世界植物學專著、國家及區域性植物志提供了充足的標本資料,為植物分類學、植物區系學、植物地理學、植物生態學、植物化學、孢粉學、植物細胞學、古植物學及藥用植物學等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具體的實物標本,也為農業、工業及醫藥衛生事業等生產應用部門提供了資料及依據。同時本館還為大批國內、外植物學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完成學位論文以及教師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了優良的條件。在科學教育上,我們曾先後接待了數以萬計的大中專學生到此參觀學習,為宣傳和普及科學知識作出了貢獻。
動物標本館
四川大學動物標本館是由原四川大學動物標本室和原華西協合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於1952年院系調整時合併建立的,最早的標本採集於1908年。著名生物學家周太玄、劉承釗、陳義、雍克昌、馬德、胡淑琴等曾先後為動物標本館的建設和發展付出過辛勤的勞動。經過歷次野外考察和實習,數代人的卓越工作和艱苦努力,目前本館的標本收藏已達到8萬多號。其中,既有珍貴的模式動物標本、珍稀瀕危動物標本,例如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等,又有國際間交換、贈送的珍貴標本,例如袋鼠、鴨嘴獸、針鼴、鴯鶓、食火雞、犀牛、斑馬等。很多標本的野生種在自然界中已很難見到,屬於無價之寶。
動物標本館收藏豐富、種類較齊全、規模較大、歷史久遠,不但在西南地區首屈一指,而且在全國高校中也是名列前茅。本館具有非常顯著的地區性特色,標本收集長期側重在西南地區,特別是包括在動物演化、物種形成上有著重要意義的橫斷山脈地帶。對於研究物種形成、區系演變、生物多樣性及動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等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目前正在申報國家頻危物種科學委員會關於野生動物科研標本交流豁免。
實驗室重點針對西部地區遇到的生物災害猖獗,生態環境惡化,大量生物資源瀕臨滅絕,生產水平低下,食物安全危機等科技難題,依據四川大學及其生命學院特有的歷史、地理和科技優勢,以資源生物學與控制生物災害(“控災”)、保護生物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類健康和食物安全(“三保”)為主要研究領域,應用現代生物技術並集成有關高新技術,進行綜合治理,達到有效控制生物災害,保護生物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類健康和食物安全,從而促進我國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教育實驗室
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教育實驗室通過多年來的建設與發展,已建成一支人員年齡結構合理、專業方向齊全的科研及管理隊伍。現在固定人員43人,其中教授15人,博導10人,副教授2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組成員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2人,四川省學術帶頭人3人,具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29人。所有研究人員中,45歲以下的有35人,佔總人數的81%,在固定人員中,有5人為設備管理人員,其中1人為高級工程師(副教授),3位為工程師,已從事設備管理8年以上.1.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有國家級重點學科-植物學、國家生物學人才培養基地和生物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設有生物學博士后流動站,為本實驗室培養研究生奠定了堅實基礎。2.本實驗室現有博士生導師10名,碩士生導師25名。自1996年以來,已培養畢業博士生40餘名,碩士生100多名,培養外國留學生7名;現每年招收博士生40多名,碩士生100名左右。現有在讀博士生68名,碩士生172名。
3.本室現擁有總價值2100多萬元的儀器裝備,有2000平方米實驗用房和上百個實驗操作檯面和有關配套設施,可以滿足研究生實驗研究使用。經過多年的科研實踐,特別是建立國家專業實驗室10多年以來,本實驗室在科學研究和對外交流方面都做出了較好的成績。自1996年以來,共承擔國家、部省級及橫向科研項目80餘項(其中國家級42項、省部級及其他項目43項),先後獲國家和部省級科技進步獎30餘項,96年以來獲獎7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5項),研究開發出了6種農用生物製劑,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項,專著8部,在重要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SCI和EI收錄的60多篇。與國內外有關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關係。本實驗室成功地舉辦了三次全國草地鼠蟲害防治學術討論會和一次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學術交流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28人次,27人次大會發言或小(分)組發言。特邀來本室講座的國外專家16人,國內專家10人次,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密執安州立大學、佛羅里達大學。
截至2018年9月,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設3個教學系,設置3個本科專業。
專業
生物科學系生物學、計算生物交叉實驗班、國家“基礎學科生物學拔尖學生培養實驗班”
生物技術系生物技術
生態學系生態學

學科體系

截至2徠018年9月,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專業學位碩士授予領域,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學科列入省級雙一流大學重點建設學科。2017年教育部學科評估,生物學科被評為為A類,生態學科為B類;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進入ESI世界前0.5%,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植物學與動物學、農業科學進入ESI世界前1%。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生物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學、植物保護、生態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植物學、遺傳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生物安全、結構生物學、植物病理學、農藥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農業資源利用、風景園林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土壤學、植物營養學
專業學位碩士授予領域:生物工程、生物醫藥工程、風景園林
國家重點學科:植物學、遺傳學
省級雙一流大學重點建設學科:資源生物學、高原生態學
省級重點學科:動物學、微生物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8年9月,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擁有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1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學院還建立了四川峨眉山等生物科學野外實習基地;擁有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理科優秀名牌課程,2門國家理科名牌課程,8門省級精品課程。
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物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生物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生物科學與技術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序號課程名稱課程級別課程現負責人批準時間
1細胞生物學國家級精品王喜忠、鄒方東等2004年
2普通生物學國家級精品林宏輝2010年
3植物生物學國家級精品陳放2005年
4細胞生物學國家理科優秀名牌課程王喜忠、鄒方東等2002年
5遺傳學國家理科名牌課程李旭峰、王海燕2002年
6生態學國家理科名牌課程曾宗永2002年
7遺傳學省級精品趙雲、王海燕2003年
8植物生物學省級精品陳放2005年
9細胞生物學省級精品王喜忠、鄒方東等2004年
10普通生物學省級精品林宏輝2006年
11微生物學省級精品張義正孫群2006年
12醫學生物學省級精品胡火珍2010年
13現代生命科學基礎省級精品鄒方東2008年
14動物生物學省級精品岳碧松2009年

師資隊伍

截至2018年9月,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教職工150餘人,其中國家萬人計劃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青年長江學者1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在職教師中正高(教授或研究員)51人,副高(副教授或副研究員)46人。
劉建全劉永勝毛康珊王喜忠
陳放林宏輝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部省共建實驗室,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6個校級科研平台。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能源植物生物燃油製備及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部省共建實驗室:四川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學部省共建實驗室
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資源微生物及生物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及生物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動物疫病防控與食品安全四川省重點實驗、資源生物學及生物製藥工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微生物與代謝工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特色生物資源研究與利用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
校級科研平台:四川大學生長代謝衰老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西南資源環境人口科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分析儀器研究中心、四川大學生物化學技術研究所、四川大學食品與發酵工程研究所、四川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

科研成就

截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領域既包括了生物學基礎理論研究,又涵蓋了現代高新生物技術應用研究,著力於生物、生態環境保護、農業、醫學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先後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973計劃、國家其它科技計劃等科研項目。
代表性科研項目
項目負責人項目來源項目名稱
陳放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生物質液體燃料資源植物品種選育和豐產栽培技術示範
李紹才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龍門山地震帶震損坡體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與示範
楊志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若爾蓋退化濕地區植被恢復關鍵技術與示範
李紹才國家其它科技計劃_公益性行業專項生態型水能梯級開發的評價指標閾值構建與示範
楊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_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耐熱基因TT1功能驗證及其在水稻中育種價值分析
王紅寧中央其他部委項目_部委其他蛋雞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功能研究室崗位科學家
王亞軍國家重大科技專項_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豬控制生長與繁殖性狀重要基因及其調節器控元件克隆與功能驗證
劉永勝國家重大科技專項_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西南地區抗水稻脅迫因子基因克隆及其功能驗證
孫群G_G9JG2012002
何興金國家其它科技計劃_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平台教學標本子平台
宋旭973計劃_973計劃非編碼RNA在惡性腫瘤發生髮展及侵襲轉移中的作用
宋旭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非編碼RNA在惡性腫瘤發生髮展及侵襲轉移中的作用
辜彬國家其它科技計劃_公益性行業專項公路建設項目生態補償關鍵技術與機制研究
陳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_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四川大學生物學人才培養基地
劉永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_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番茄質體分裂和品質發育的分子調控網路研究
宋旭國家重大科技專項_重大新葯創製新型抗腫瘤靶向藥物FVII-LDM重組強化融蛋白的研製
孟延發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酶製劑及生物催化關鍵技術產業化
林宏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_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四川大學生物學人才培養支撐條件建設
劉永勝國家重大科技專項_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長江上游抗病抗逆轉基因重穗型雜交稻新品種培育
高榮國家其它科技計劃_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豬瘟防控新疫苗機理及其免疫調控研究

學術交流

學院十分重視對外學術交流與科技合作,同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十餘所大學和科研單位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科研關係,聘用國外兼職教授4名,每年有10多名國內外知名學者來院講學,向外派出留學生和訪問學者10餘人。
學院將以重點學科建設為中心,以國家專業實驗室和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及國家生物學人才培養基地為支撐,以一批年富力強、具有敬業和創新意識的專家和學者為骨幹,發揚“求實、創新、改革、開放、競爭”的精神,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加強薄弱環節建設,促進學院工作的全面發展,力爭將學院建成為一個立足西南、面向國內外、面向二十一世紀,人財物資源配備合理、具有特色、充滿活力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及人才培養基地。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8年9月,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所屬自然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大學自然博物館,館藏植物標本72萬份,動物標本14萬份。

碩博專業介紹


1.遺傳學專業
四川大學遺傳學碩士點於1981年建立,1993年批准建立博士點。經過多年來的不斷發展壯大,現已形成明確和穩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優勢,成為西部地區一個重要的遺傳學研究基地。
本學科點現有博士生導師3人(張義正教授、劉世貴教授、楊志榮教授),招收碩博連讀研究生;碩士生導師10餘人。
“分子遺傳學及基因工程”研究方向以張義正教授作為學術帶頭人,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就開始從事基因工程研究,一個主要研究內容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克隆和表達一些有重要理論意義或經濟價值的基因。該方向在木質素酶基因家族的研究中,取得了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對於微生物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與表達研究則具有重要的開發應用價值;此外,在轉基因作物的建立、中醫及中藥分子生物學理論的研究、珍稀動物重要基因的克隆等方面也都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現代遺傳與生物工程”研究方向以劉世貴教授作為學術帶頭人,研究工作主要是應用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和保護利用我國西部豐富的微生物資源、動植物資源研製高技術生物工程產品,應用於草地病蟲鼠害防治、生產綠色有機食品和醫藥行業。
“植物遺傳學”是本學科的一個傳統的特色研究方向,以李旭峰教授和趙雲教授為學術帶頭人,主要從在植物細胞、分子遺傳學及等生物技術研究。首次利用我國特有野生資源藍花子,通過細胞工程方法,獲得了油菜蘿蔔胞質雄性不育系的恢復系,使我國能在不久的將來利用該系統育成雜交油菜新品種。抗除草劑轉基因油菜恢復系(PolCMS)的育成,為克服現在生產上使用的PolCMS雜交F1代種子不純的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絕妙的方法。還對西南地區特色的野生植物資源遺傳多樣性進行系統研究。
“微生物遺傳學”研究方向以楊志榮教授作為學術帶頭人,主要研究工作是利用遺傳學研究技術進行藥用微生物的基礎及應用研究,基因工程菌構建草原災害生物學研究、草原克生生物學研究,在該方向取得了多項國家和部省級科技進步獎。
“細胞遺傳學”研究方向以歸國的年輕骨幹教師作為學術帶頭人,主要從事幹細胞研究。此外為順應現代遺傳學發展的需求,本學科新增了“分子進化”和“生物信息學”研究方向。
遺傳學專業是歷年來考生們踴躍報考的專業之一,研究生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具有良好的科研條件和導師的精心指導,得到了很好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驗技能的訓練。畢業研究生可以從事科研、教學、醫藥、環境、檢疫等相關工作。
2.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碩士學位學科點
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是農學中重要的學科領域之一,四川大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科點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和研究條件,長期從事園林植物細胞工程、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園林植物資源與管理、園林植物保護、園林設計與工程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等研究領域,獲得了多項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較大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本學科點注重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和生物科學、生態學、生物技術、園林、城市規劃等相關專業的交叉滲透,充分利用四川大學在這些學科的綜合優勢,形成了整體實力較強、學術水平較高、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
專業能力要求:
掌握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科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知識,了解從事該專業研究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具有從事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科研、教學、管理和獨立承擔技術工作的能力,能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適應性及紮實、熟練的專業技能。具有一定的美學修養。
園林設計與工程研究方向要求全面紮實地掌握基本理論、規劃設計的手法及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繪圖、製作模型的技能,並在某一方面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具有與各類規劃設計人員合作進行城市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城市園林及城市景觀設計與單項設計等多方面的能力。
研究方向:
⒈園林植物
⒉園林保護
⒊園林生物技術
⒋園林設計與工程
⒌園林資源與管理
3、細胞生物學專業
細胞生物學專業碩士點從1979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是四川省幹細胞重點實驗室基地,本校“211工程”幹細胞重點實驗室的一部分。本專業的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授4名,副教授6名,本專業具有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動物生物學、動物生理學等齊全的教學和科研儀器設備,編有《細胞生物學》等國家重點教材。畢業的研究生在國內外均有較好的發展。
細胞生物學專業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細胞的分子生物學、幹細胞生物學、衰老的細胞分子機制、細胞工程與體細胞克隆。
4、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碩士點於1997年由生物化學碩士點(1985年建點)和分子生物學碩士點(1994年建點)合併,經過多年來的不斷發展,現已具有七個明確的研究方向:酶學、蛋白質化學與蛋白質工程、蛋白組學、糖蛋白結構與功能、分析生物化學、基因分子生物學。自1981年以來,本學科點已先後招生128人次,培養畢業並取得碩士學位60餘人,現在讀57人。碩士畢業生中近2/3出國留學,其餘在國內高校從事教學、科學院等單位從事科研、醫藥公司從事科研和開發工作。
本學科點有一支較強的學術隊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講師10人,其職稱分佈和年齡結構合理。本學科點已建立起良好的實驗和課程體系,現有專業基礎課和方向學位課:高級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克隆、分子生物學實驗、酶的結構與功能、蛋白質結構與功能、基因工程原理、代謝及調控、數據及圖象處理、現代儀器分析、細胞生物學技術、文獻評讀等,其中分子克隆和基因工程原理為博士生課程。此外,除了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室:如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蛋白質化學實驗室、核酸化學實驗室、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外,還可利用教育部專業實驗室的設備,以及最近教育部世界銀行貸款80萬美圓所購儀器。現已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及生物技術實驗室,面向四川省開展基因工程研究和人才培訓。
95年以來本學科點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攻關項目、教育部和四川省以及成都市等部門的科研項目。發表研究論文近200篇,獲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4項。並取得多項科研成果,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層次人才。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有的成果已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現在研的國家和部省級研究課題共20項。
5、農藥學專業
本學位點於1995年批准設立。依託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國家培養農業、生物及相關領域高層次專門人材。
本學科從事無公害生物農藥及生物防治領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微生物及微生物農藥;(2)天然產物化學及植物農藥;(3)環境友好性農藥。研究手段利用了生物種間“相生相剋”的原理,從自然環境中發掘克生生物因子對有害生物進行防治,以及呼性化合物的合成,進行友好農藥的研製,現已形成了災害生物學及克生生物學,生物農藥和綠色農藥創製,製劑工業化生產,田間生物防治技術及區域化綜合治理的完整研究體系。
本學科點現有教職工23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導師3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1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結合,以中青年科技人員為主體的科技隊伍,兩次被國家部委授予“先進科研工作集體”稱號。
近年來,本學科點先後承擔各級重大科研項目50餘項,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獲國家及部、省級科技獎20餘項,發表論文300餘篇,研究開發新型生物農藥6種,其中兩種已獲得國家新農藥登記證。
本學位點招生以來,已培養畢業碩士生12名,現在讀碩士生15人。學成畢業后可從事生物農藥、綠色農藥、醫藥、微生物學、植物化學等領域的研究與產品開發工作。畢業去向主要包括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及相關企事業單位等。此外,相當一部分學生還獲得了直接讀博士學位和出國深造的機會。
6、生態學專業
人口爆炸性增長,環境污染如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大氣和水污染,資源枯竭如淡水短缺、生物多樣性嚴重喪失、荒漠化等,一方面困擾著各國政府,另一方面已經嚴重地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人類要有良好的生存和生活質量,人類要有未來,就必需十分關注這三個問題。生態學剛產生時的目的是研究生物與他們環境之間的關係,今天生態學已經成為解決上述三個問題的理論基礎。
生態學要研究的是:在自然情況下生物如何去適應它的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包括對溫度、水、能量和其它生物所形成的環境的適應;生物如何在與其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的共同進化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生長和繁殖方式;作為整體的生物即群落的結構和動態如何;生物與它們環境所形成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動態如何;在更大的空間尺度和更長時間尺度上,生物多樣性如何在進化壓力的作用下形成小尺度空間中無法觀察到的模式;為什麼地球上或某個地區會有這麼多種生物;是什麼在維持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高低與生態系統穩定性間有關係嗎;我們能夠保護如大熊貓這樣的野生動植物嗎;轉基因生物這樣的人造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近期和長期行為如何,它將造福人類還是摁扣內導致人類毀滅。任何一個問題的複雜程度都不亞於象“生命的起源”這樣的問題。
將生態學的原理應用於社會和經濟問題,可以為解決污染、退化、荒漠化、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酸沉降等環境問題,為解決動植物滅絕、包括轉基因生物等外來生物入侵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問題,為解決已破壞環境的治理,為解決能源短缺、水等資源枯竭的問題,為解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等提供理論依據。
生態學是生命科學史最接近大自然的二級學科,特別適合那些熱愛大自然、願以揭露野生動植物奧秘為目標交為之奮鬥的人士。進入到這個專業,你就有機會真正成為探索大自然的人員之一,就象引人入勝的《探索》中描述的那樣。
7、微生物學專業
四川大學微生物學碩士點建立於1995年,2000年批准建立博士點。經過多年來的不斷發展壯大,現已形成明確和穩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優勢,成為西部地區一個重要的微生物學研究基地。本專業設有資源微生物學、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微生物生物技術、工業微生物學四個研究方向。招收碩博連讀研生。
8、動物學專業
四川大學動物學碩士點建立於1982年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本學科現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大多具有博士學位,已成為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科研能力強多學科結合的科教隊伍。
近20年來,本學科已培養研究生近100名,承擔國家級、部省級科研項目多項,多項科技成果獲教育部、四川省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別是在大熊貓等珍稀瀕危動物繁育及保護生物學研究方面獨具特色。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保護生物學、動物分子生物學、資源動物學、動物遺傳學和動物生態學。
本學科碩士畢業后的就業範圍較為廣泛,可在有關科研單位與大專院校從事與本學科有關的科研與教學工作,亦可從事有關的管理或開發等方面的工作。
9、植物學專業
我校植物學科歷史悠久,早在20世紀20年代在著名植物學家錢崇澍教授的帶領下開展了植物分類學的研究。爾後又在著名植物學家方文培教授的領導下建立了植物分類科研隊伍。1981、1985年植物學分別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1991年我校植物學科被評為首批省級重點學科,並於1996年通過了省級有關部門組織的評估,獲得優秀。同年,以植物學科為基礎,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資源生物學)計劃。1999年植物學科被教育部批准設立高等學校特聘教授崗位點。2002年植物學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通過幾年的建設,本學科已形成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研究方向,這些研究方向著重針對西南地區豐富的植物資源及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從不同層次、不同領域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在國內外具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培養了不少的優秀專門人才。近5年來,本學科共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包括重大項目)、科技攻關、國際合作項目等部省級以上科研項目50多餘項,獲國家級及部省級科技成果獎10餘項,在國內外重要核心刊物上發表不術論文200餘篇,本學科已建立起一支學術造詣深、科研能力強、教學質量高,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有教授8人,博士生導師4人,副教授10人。本學科培養了大量的碩士生和博士生。
主要涉及研究方向:植物系統與進化生物學、植物發育生物學與生物技術、植物生理、植物天然產物、植物多樣性及保護、藻類學及資源利用。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校園環境


校園活動

根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青年生命科學學會、實驗夢工廠社團、疾病與健康協會、創意化學社等學生社團組織,常年開展薪火計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保研、出國、就業、考研經驗交流分享會”、“生物信息學”講座、學生科技節、一院一品“植物嘉年華”活動、“方舟”青志中小學科普教育活動、“愛之家”流浪貓狗收容中心志願者活動、生態小世界活動、“製作人工琥珀”活動、“草魚苗透明骨骼標本”製作活動等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學院擁有價值上千萬元的良好科研、教學裝備,現有建築面積達10000平方米的教學、科研實驗用房,裝備的儀器設備可供從分子、細胞、個體與群體各個層次上開展生命科學研究與教學。學院的植物標本館收藏標本50多萬份,其中模式標本800餘種、1000餘份,在全國同類標本館中位居前列。動物標本館現存標本近10萬號,頗具特色,在西南地區及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學院還建立了四川峨邊黑竹溝生物科學實習基地,若爾蓋高寒草地草畜優化模式試驗區和攀西農業綜合開發試驗示範基地。還同其它院所組建了四川大學西南資源·環境·人口科學研究中心;此外還建立了生物科學多媒體實驗室及區域網。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