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同濟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是1994年10月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國六所培養四年制本科職業教育師資的學院之一。也是職業教育中級和高級人才培訓中心,它是中德兩國政府關於在同濟大學促進職業教育師資力量培訓的合作項目的產物。
合作
學院的教師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技能,有國內、國際職業教育的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他們的知識還通過培訓不斷得到深化和提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攻博”項目,在合作項目中,與德國合作,有8位學院的教師有可能通過專業的培訓,獲得博士學位。“攻博”採取所謂的:“三明治”形式,他們的學習研究在中國和德國分別完成。經過十年的發展,特別自1997年其開始實施中徳職教師資培養項目以來,同濟大學職教學院已經成為職業教育領域國際合作的典範和橋頭堡,初步形成了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同濟模式”,為上海及周邊地區培養了400多名職業教育教師,150多位中職教師在職研究生。
學院發展初期,歷任院長皆為校級領導:吳啟迪,朱紹中,姜大源(中央職教所所長助理,研究員),體現了學校對職教學院發展的高度重視。目前院長為周耕夫,總支書記王繼平副教授,副院長為張建榮博士,主管教學和科研。
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共27人,另聘有兼職教師1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17人,已有8人在項目的框架內獲得德國職業教育學博士學位。學院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全國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和上海市職教師資培訓中心。
學院2002年10月遷入新建的中德學院大樓,擁有約600平米辦公面積,800平米面積的實驗室。德國技術合作公司駐同濟大學項目長期專家的辦公室也設於此。
同濟大學職教師資培養項目於1993年作為“總理倡議”,納入中德兩國總理簽字的政府合作協議,並於1994年10月經當時的國家教委批准成立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1996年11月中德兩國政府簽署了“上海同濟大學職教師資培養項目”協議書,1997年7月正式啟動該項目。項目目標旨在支持同濟大學設置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完整專業,致力於上海及其周邊地區職業學校師資質量和數量上的改善,並將其發展為中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典範。德方計劃在八年內分三期對該項目進行總額達600萬歐元的資助。該項目第一期於1997年9月正式啟動(1997.9—2000.8)。在第二期項目結束后(2000.9—2003.8),鑒於項目的突出成果和繼續為中國西部地區開展職教師資培養工作,德國政府決定將第三期項目延長至2008年8月(2003.9—2008.8),並追加了350萬歐元的資助。受德國政府委託,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TZ)具體管理該項目的實施,為項目在同濟大學派駐長期專家,提供及時的諮詢服務,並根據需求,提供短期專家諮詢服務。項目並提供11名教師赴德國高校攻讀職教博士學位的進修機會,為學院的實驗室建設提供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
職教學院非常注重發展對外合作,先後與數十家合作夥伴簽訂合作協議,保持同國內外科研單位、職業學校及經濟界的聯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自2004年以來,學院致力於“同濟模式”的向外輻射,與多所西部學校合作,擴大職教師範專業的規模和影響,支持這些單位形成自身獨立的職教師資培養和培訓能力。
自2006年以來,職教學院致力於和周邊地區如浙江湖州、慈溪就不同主題展開深入的科研合作。在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關注職業教育的實際問題,檢驗職業教育的研究成果,為職業教育的一線工作者提供基於自身經驗反思的理論拓展機會。
2007年,學院和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的合作項目“職業教育師資培養項目”舉辦了題為“提升人力資源提高競爭能力”的職業教育國際研討會。此次會議充分反映了中德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合作成果,從而產生了對於第三國職業培訓和教育合作具有借鑒意義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依託職教學院強大的師資團隊,學院還承擔了國家教育部、財政部中等職業學校重點專業師資培訓包專業類開發項目的管理工作。此項目旨在加強我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體系的內涵建設,使之再上一個台階。我院通過組織廣泛深入的培訓、評審、研討會,以及依賴自身在職教師資培養領域的經驗和能力積累為專業項目的順利開展,並為最終形成經得起推敲的項目成果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設置
在優先考慮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的基礎上,結合地區職業學校師資的實際需求以及我校教學資源的潛在條件,設置了上海地區需要的職教師資各專業:
專業名稱 | 在校學生人數 | 畢業生人數 |
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職教) | 90 | 97 |
電子信息工程(職教) | 120 | 211 |
土木工程(職教) | 120 | 106 |
工商管理(職教) | 120 | 150 |
跨學科的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
四年制職教師資本科生各專業的課程設置,突出技術性、學術性、師範性三者結合與滲透,在汲取國際職教師資培養成功經驗基礎上,以公共課(佔20%)、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佔40%)、職業教育類課(佔15%)、實踐類課程(25%)等四大主要板塊。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還需學習社會科學、勞動科學、教學組織等方面的課程,多媒體教學和專業教學法等課程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這充分體現了培養方案鮮明的跨學科性。
職教特色鮮明的培養計劃
從1999年夏季開始,首先在職教電子信息本科專業中正式實施經中德雙方共同制定的職教師資培養計劃。該計劃以教育部普通高校工科本科生培養框架為基礎,強調職業教育學相關課程的貫穿性、工程學科內容的獨特性和實踐性,從而使職業教育師資不僅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而且有豐富的實踐技能,實現學術性、師範性、職業性三者的有機結合。
最明顯的特徵:(1)從第一學期就設定了職業教育類課程,使學生一進校就能對職業教育有一種新的認識、新的職業教育理念;(2)從第一學期就使學生得到一種在企業、學校認識實習的機會,使學生對職業、勞動、技術三者之間的關係有初步了解,較早地樹立起新的勞動觀、職業觀和就業觀。
培養對象的多樣性
基地
現代化的教育方法
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提高職教師資培養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項目教學法、小組學習法、實驗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等現代教學法在教學中已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職業教育中陳舊落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中德合作建立的E-learning平台,以遠程教育的方法,對上海以外的其他地區開展培養和培訓。八門專業培訓課程已完成了課件設計和製作。
培養計劃
學院諮詢委員會
以建立學院諮詢委員會形式定期就學院發展交流信息、提出批評和建議,這是學院提高辦學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從項目執行之初學院就聘請教委、研究所、職業學校、企業各屆人士成立了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會成員共12人,分別來自以下機構:
上海市教委 | 王琦副主任 |
上海寶鋼集團教委教育培訓處 | 陳雲生主任 |
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培訓部 | 宋偉良經理 |
上海市教科院職成教研究所 | 馬樹超所長 |
華東師範大學職成教研究所 | 石偉平教授 |
上海南湖職校 | 張雲生校長 |
上海電子工業學校 | 楊秀英校長 |
上海建築工程學校 | 武佩牛校長 |
德國駐滬總領事館 | Tiedt女士 |
德國慧魚(太倉)錨栓有限公司 | 肖雯總經理 |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 梁威民先生 |
學科
學院承擔的課題主要包括:
教育部教育科學研究重點課題:
吳啟迪校長主持的“發達地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基本模式及對策研究”(“九·五”重點課題)
學科
建設部重點課題:
張建榮博士主持的“建設職業教育的體系與層次研究”
其它課題:
學院教師徐朔、孫玉華、王曉平、顏明忠等也相繼申請了各類科研課題共五項。
學院教職工先後發表論文達130餘篇(截止2005年底)。
先進的教學設施
為幫助學生在開始就業之前就能獲得關鍵能力,學院從辦學伊始就非常重視實訓及實驗室建設。特別注意建立與實際相接近的培訓環境,經過十年的發展,目前學院為四個專業建有多個多功能現代化的實訓室及實驗室,如:建築材料測試實驗室
電力拖動實驗室
液體控制實驗室
CNC實驗室
計算機實驗室
測試技術實驗室
自動化控制實驗室
多媒體實驗室
MK 真空澆注實驗室
SL 柔性製造系統實驗室
專業教育法實驗室
錨栓緊固技術實訓室
實驗室的設備在專業領域極具先進和現代化。大部分專業實驗設備都是由德國相關領域專家和學院教師共同訂購或設計、安裝。與實際相接近的教學培訓設備在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師資隊伍建設和培養的國際性、先進性
師資的培養和發展一直是學院建設的重點。建院伊始就依託中德合作項目,與德國高校合作,選擇有工程或專業背景的教師,進行博士層次的培養。
該培養模式的特點是採用三明治形式,教師攻讀學位期間有一半時間在國內,以兼顧進修和教學。
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國際先進經驗的滲透,為國內職業(經濟)教育學得到跨越式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迄今已有6位教師先後獲得德國職業教育學博士學位,他們分別是:
張建榮,顏明忠,孫玉華,徐朔,陳永芳,王雲峰
還有5位年輕教師的正在攻博學習中。
博士生培養的德國合作高校及導師:
不萊梅大學------勞納教授
達姆施達特工業大學------芮茲教授、姜大源教授
卡賽爾大學------格茨邁爾教授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中德大樓11樓
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