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跡山大佛

國家3A級風景區

禹跡山大佛,又稱碑院大佛、禹跡山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碑院鎮禹跡山風景區,是一尊刻鑿於唐末的石刻藝術精品,也是中國最大的石刻立佛像之一。禹跡山大佛坐北朝南,倚岩而立,高約16.81米,形製為佛教摩崖造像。

2013年3月5日,禹跡山摩崖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佛高17.5米,腰寬6.13米,下擺寬5.2米,肢掌長、寬均為1.3米。面頗豐滿,兩耳及肩,雙目微啟平視,鼻尖粗壯,鼻尾直貫額心,嘴角微微上翹,容態肅穆安詳。頭有肉髻,袒胸束腰,裸肘赤足,左手平舉與胸齊,掌心向上,托舍利一枚,右手高舉,掌心向左,拇指與中指、無名指相扣,作施“說法印”狀。身著僧衣,外為鑲花袈裟罩體,刻工精細,造像嚴謹。面南而稍向西,負岩而立,除背上部與山崖相連外,全身不與岩石相屬。下肢離崖2米,可環腿遊覽。臀后石隙有水流出,腳后窪地常年積有清泉。
禹跡山大佛
禹跡山大佛
大佛刻造年代,已無證可考,但就其身形其衣著其風格等,應為南宋以前所為,明嘉靖八年重修。大佛兩側有石如龍虎,右側有石刻觀音像一尊。清嘉靖初年,地方政府為抵禦白蓮教起義而開鑿了一巨型石洞,主洞口距大佛右三十米。石洞長100多米,遺存有石床、石灶、糧倉、廁所等。

建設背景


大佛面南而稍西,負岩而立,身高18米,面頰豐腴,兩耳齊肩,容貌端莊,表情於靜穆威肅中寓慈祥。頭飾螺髻,袒胸束腰,左手平舉與胸齊,掌心向上,右手作施“說法印”狀,內著僧衣,薄而貼體,外為袈裟罩體,僧衣末端略顯飄逸,袖長過膝。大佛頭部與下肢皆整體圓雕,僅腰背與山石相連。佛像雕鑿線條簡潔流暢,刻工精細,頗有“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之形意。其造型藝術和雕刻風格盡顯唐代石刻之神韻。在四川地區佛教石刻中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文物價值。
禹跡山大佛
禹跡山大佛

保護措施


2010年,南部縣啟動禹跡山大佛災后本體加固防風化保護項目工程,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方案設計並承擔項目實施,完成了佛像全身清理、漆彩褪洗、作舊處理、佛身封護加固和防風化處理。
2013年1月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南部禹跡山摩崖造像文物保護規劃。
2013年3月5日,禹跡山摩崖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禹跡山摩崖造像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禹跡山大佛
禹跡山大佛

近況

因受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破壞的共同作用,特別是汶川大地震所造成的破壞,禹跡山大佛本體出現了風化剝離、酥粉、微生物侵蝕、油漆妝飾層破壞、油煙污染等多種病害。

歷史沿革


新華網成都2010年8月2日電(記者黃毅)記者從四川省南部縣文管所獲悉,利用災后重建資金,經過技術人員和文物保護專家3個月的努力,禹跡山大佛災后本體加固防風化保護項目工程於7月底結束。中國最大的石刻立佛像之一的禹跡山大佛恢復了歷史文物原貌。
禹跡山大佛
禹跡山大佛

旅遊信息


地址:禹跡山大佛位於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碑院鎮禹跡山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