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實在性

客觀實在性

物質(它不同於我們生活中所講的“物質”,我們生活中所講的“物質”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里指的是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也是人的本質屬性。客觀實在性是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既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它獨立於我們的精神而存在,構成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

簡介


它是事物成為客體的必要前提,客體並不是主體派生出來的,它自身是外在於主體的存在。這對於潛在的客體,如原始自然是如此,對人化的自然也是如此,其客觀實在性並未消解在實踐中。主體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在純粹自我意識活動中創設客體和生成客體。只有在物質世界存在的絕對前提下,主體才能在自己的活動中設定客體。即是主體的本質力量,也是由客觀的物質力量轉化而來的。馬克思一再強調:“人並沒有創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生產能力,也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因此,“人在生產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即是說,只能改變物質的形態。不僅如此,在改變形態的勞動中還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

客觀與主觀


客觀性,即客觀實在性,它指事物客觀存在,唯有將主觀性通過實踐與客觀性統一才能獲得客觀真理。
主觀性:人區別於動物的又一本質規定。主觀性與客觀性相反,主觀性以主體自身的需求為基礎去看待客體、對待客體。一方面,它只接受對方適於自己需求的性質和關係;另一方面,又必然排斥對方由它出發、不適於自己需求的性質和關係。
主觀性並不只是表現著主體的性質和狀態,也同時表現客體的性質和狀態。從而使主體有可能超越客體,把客體變成改造的對象。主觀性的另一根本特徵是它的內化的表現形式。它只存在於主體之內,屬於主體的心意狀態。就這一意義說,主觀性也就是客觀存在經過主體內化以後的觀念或意念的存在形式。
主觀性具有內在性,它不能滿足主體的現實需要。例如,客觀的房屋可以居住,主觀的房屋不能居住,只有通過主體的感性活動把主觀性轉化為客觀性,即變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房子才能居住。這是主觀性的局限,可也表明了主觀性具有超越客觀現實條件的優點。正由於這一點,它才能突破現實條件的限制,在頭腦中改變事物的現存狀態,把不同的事物組合起來,創造出全新的、在現實中尚不存在、甚至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主觀性的內在性和創造性是分不開的。